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人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在本册第二单元《土壤与生命》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认识和描述,本单元将进一步培养学生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安排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通过给物体分类,研究固体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第二课时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引导学生探索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略)。  相似文献   

2.
背景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在本册第二单元《土壤与生命》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认识和描述,本单元将进一步培养学生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安排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通过给物体分类,研究固体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第二课时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引导学生探索固…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教材(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引导学生用多个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并描述一个具体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给物体分类,观察固体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  相似文献   

4.
《热胀冷缩》(第一册第十课)属观察实验课型。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课应从观察开始,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自行实验”、“拟题讨论”等实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兴趣。在观察实验、研讨中认识物体(液体、气体、固体)  相似文献   

5.
教学分析 本课是《盐到哪里去了》一课中的活动一,目的是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相似文献   

6.
对“固体热胀冷缩”补充实验的教学设想刘起飞闫永军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自然(五年制)第六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从教材结构上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的第二部分在课本...  相似文献   

7.
概述本节课是《水与生命》的第一课时,以学生熟悉的水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在各自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将已有的认识做较为科学的梳理。通过“玩水”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学习中的宽松和愉悦。通过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发现和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培植适宜的土壤。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等。从而培养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选择问题、搜集整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教学目标1.能具体说出水是什么样的物体,知道水是一种液体。2.能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性质。3.能对感知…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是介于教学大纲与教材之间的一种教学指导材科,包含一系列特定的教学预期成果,是教师对学生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期望,是衡量学生是否实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具体标准,如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二课怎样认识物体(一)——水,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的应用层次是:1、会用液体、固体概念描述物体的形态;2、会用感官直觉法(看、听、  相似文献   

9.
首先,明确观察目的。每节课通过观察所要达到的目的都不同。如自然第一册第三课《叶子》(沿海版,下同),要求学生了解叶的形态和结构,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来认识叶的颜色、形状,培养学生用眼睛观察物体的能力。第十四课《水是怎样的物体》,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耳、鼻、舌、手观察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热》单元的内容,前三课分别是《冷与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本课以这三课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认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教学分析 《电铃响丁当》是四年级《磁铁的性质》一课的延伸。根据学生实际,我们把《电铃响丁当》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着重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性质;第二课时着重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了解电磁铁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本课为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 食盐、白糖、沙等物质与水混合,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但学生很少认真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进行分类,进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我们周围的土壤》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备课时,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课前准备好土壤沉淀的样本,放在材料角里,讨论认识土壤的方法后让组长拿到实验桌上,大家一起观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并将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然后借助渗水实验来认识三者的其它特征;再在此基础上认识三类不同的土壤,由此制定调查家乡土壤的研究计划,小组讨论,做好记录;最后课外调查家乡的土壤适合生长什么样的植物。按照以上的设计思路,在没…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要求 本课《“九义”教材第三册6课)是在一年级学习了基本观察方法和比较事物异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类能力训练的课。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类,能按一定标准给物体分类。为学生在以后认识自然界的活动中,把各种分散零乱的现象、事物条理化,为形成系统的知识打下一定的认识基础。 二、教学步骤 教学时按以下四步进行: 1.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认真  相似文献   

15.
<正>从一堂课的一个知识点"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说起,通过分析教材、课堂实践情况,阐述我们应该给学生怎样的教材,特别是难度的深浅应该如何把握。1.探源:固体去哪儿了我曾经在家长开放日上了一节课,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3单元《固体和液体》第1节《认识固体》的第2课时。这本是一节比较有乐趣的课,孩子们在课堂上利用天平、量杯进行测量,利用筛网分离黄豆、花生、大米,玩得不亦乐乎。然而,当孩子们发现固体混合之  相似文献   

16.
《空气》一课,教材编排在《水》单元之后。与前面认识过的固体、液体不同,空气由于其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怎样激发学生对空气的研究兴趣,是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需考虑的问题;再者,本课与《水》这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前已学到的有关知识,如对物体形态的感  相似文献   

17.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就"沉与浮"这一现象做深入、细致的探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知识与技能: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哪些固体可以浮,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  相似文献   

19.
1教材依据本课是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实验教材3年级下册《我们的衣服》单元的第1课时。2设计思想本单元以学生最熟悉的家庭生活物品"我们的衣服"为线索,分别从衣服的面料、衣服的吸水性、衣服上水的蒸发以及衣服的保温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科学探索活动。"认识衣服面料"是本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时通过实地考查、搜集材料、实验活动、设计衣服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衣料的多种特点,运用适当的工具对材料进行深入探究,达到课标中制定的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  相似文献   

20.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