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颠覆"和"抑制"是新历史主义的核心概念。本文运用"颠覆"与"抑制"这一理论来探讨《哈姆雷特》中的伦理和父权。克劳狄斯杀兄娶妻颠覆了道德伦理,而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之路又抑制了伦理的全然颠覆;奥菲利娅在剧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父权,但《哈姆雷特》整部剧都是在男性叙事视角下建构女性,女性处于无声、顺从地位,从而抑制了父权的颠覆。  相似文献   

2.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之作,这部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戏剧对文学创作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第一部分将简要分析《哈姆雷特》的主要内容以及创作背景,并论述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第二部分将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其中主要分为戏剧内容以及人物形象两个反面。第三部分将简要概述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旨在通过本文的唤醒人们的人文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3.
从哈姆雷特的延宕看莎士比亚思想中的封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把“莎学”比作西方文化领域中的喜马拉雅山,那么“哈姆雷特问题”则是珠穆朗玛峰了。几百年来,不知多少文人为这一问题倾注笔墨。A·莱温在他1936年出版的书目索引中,与《哈姆雷特》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已有2167种。①近几十年来,这一趋势有增无已,莎学家们无不惊叹:研究者面临着淹没在批评的大海中的危险。②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为什么“延宕”?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西方莎学家们在版本的考订、形象的分析乃至历史背景、舞台演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总的来看,由于唯心史观的限制,他们对问题的解答尚不能使我们满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学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正因为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个体,阅读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戏剧《哈姆雷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兼诗人威廉·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主人公哈姆雷特言行的描写,分析了哈姆雷特多疑、嫉恶如仇、优柔寡断、双重矛盾性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复仇主题在文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血亲复仇,往往以超常态的极端方式体现。复仇被称为“野蛮的正义行动”,往往体现为被复仇对象力量的强大,身负复仇重任的主人翁只能采取某些极端的手段来换回自己应该得到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对此,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原野》就向我们阐释了这样的一种复仇境遇,体现除了别开生面的复仇精神。1.两部作品在产生之初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被人误读、曲解的现象。《哈姆雷特》居于莎士比亚后期代表作“四大悲剧”之首,曹禺为人熟知、引起了巨大轰动的作品却是《雷雨》。发表于1937年的三幕剧《原野》,是曹禺早期话剧创作中最受冷落的一部。关于《原野》的主题,过去的文学史多把仇、焦两家的斗争简单理解为农民与恶霸地主之间的冲突,讴歌仇虎“被压迫阶级”的反抗精神。表演当中,它也极难像《雷雨》一般赢得观众的认可。曹禺1983年自言:“《原野》是讲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当时我才26岁,十分幼稚!)。它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思想。”一些读者也表示:“我觉得它比名声显赫的《雷雨》还要好,整个阅读过程恍若置身于炼狱。”而哈姆雷特复...  相似文献   

7.
《时代的精神状况》是雅斯贝尔斯针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而进行论述的哲学著作.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对现时代作了冷静客观的评价,并阐发现代技术理性对人类精神危机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人类精神的匮乏.雅斯贝尔斯的分析对我们在科技时代下寻求真的自我深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一部悲剧.哈姆雷特是一个勇敢胆大的青年,他也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他以"忧郁王子"著称,但他并不是生来就忧郁的人,而是现实和理想的不协调导致了他的忧郁.虽然此剧剧情简明,但在错综复杂的情节背后,隐藏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读者会对哈姆雷特王子产生一些不确定的真实情感.分析哈姆雷特的思想的真实状态就是在分析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本身.此文旨在对哈姆雷特性格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他的疯癫、行为失控的一面.通过本文,作者意在结合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其疯癫的特点以及哈姆雷特身上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学校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威胁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震慑性等特点,往往会给人们的心理产生严重冲击。当然人们对危机事件的反应,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就必须先分析了解这些特点。保持与危机者密切接触、给予危机者以精神支持、调动社会支持资源给予危机者关心帮助以及适当的认知干预等都是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耿玉荣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46+153-146,153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说文本可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行为,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不能通过讲解、灌输获得。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有所领悟,鼓励学生多元感悟文本。一、以读为本,整体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从读书开始,多读才能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7.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新国学"与"新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