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图书馆的“ 第二功能” 即公共阅读服务职能得到了有效发挥。在现代服务理念重建方面,积极构建图书馆行业基本职业规范,推进现代服务理念在全国普及,引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在文化阵地服务方面,常规服务效能显著,远超一般大型图书馆;为未成年人服务建立馆藏建设目录和服务提供规范,以标准化引领事业发展。在服务拓展及融合发展方面,从公共阅读到公共文化服务、从阵地服务到远程数字服务均有所创新。面向未来,在新时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图书馆将“ 兼济天下”,进一步引领和支撑农村公共阅读服务的均衡发展,彰显“第二功能”。表2。参考文献32。  相似文献   

2.
公共图书馆作为以阅读为主要服务方式的机构,与其他社会文化机构相比,在对未成年人提供阅读服务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并能发挥重要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公共图书馆为未成年人服务的核心.公共图书馆应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健全服务体系,努力提高为未成年人服务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政  陈莹 《出版广角》2021,(18):23-25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民阅读服务作为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信息社会下广大农民的阅读现状,结合农民阅读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阅读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我国农民阅读服务工作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全民阅读工程迎来更大的推进契机,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顶层设计”凸显全民阅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全民阅读立法,明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中的政府责任;要提高全民阅读工程社会化程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理性顺应现代阅读潮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要建构全民阅读评估标准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公共阅读推广活动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柳 《图书馆》2012,(2):117-119
未成年人公共阅读推广活动是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本文分析了未成年人公共阅读活动运行机制框架的构建、未成年人公共阅读活动实际运行机制的偏差,提出应加强未成年人公共阅读推广活动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矛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严重地制约了阅读空间高质量建设的转型升级。随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成为新的重要模式,供给者需要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态,依托培育专门阅读空间和移植改造附属阅读空间两个主要路径,赋能阅读空间布局,下沉公共阅读市场,满足垂直市场和水平市场的不同需求,推动阅读空间在新模式下的行业转型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7.
文章立足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于全民阅读推广的优势,充分挖掘其潜能,融合多方能量,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相似文献   

8.
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更能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从校园到家庭,全民阅读是推动阅读推广事业更高效地实现读者由被动参与向主动投入的转化。全民阅读背景下,覆盖城乡、辐射全民的阅读推广是时代赋予社会的要求。当前,城乡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服务效能有待增进、服务效度有待提升、服务人群有待均衡等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基于全民阅读目标,提出引进社会资源与创新推广活动双向衔接、优化人才组织和完善推广机制双向互动、链接儿童阅读与阅读课程体系双重响应等多项举措,旨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载体多元、形态丰富的阅读推广体系,为塑造城市气质、打造精神高地、提升人文品质、引领阅读风尚的城乡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韩亮  郎筠 《图书馆界》2023,(1):31-37
新时期以推动教育公平为目的的“双减”改革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以培养阅读素养为核心,为青少年全面发展赋能。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促进青少年阅读进程中存在政策法规局限、服务意识薄弱、服务资源匮乏、服务模式滞后、评估措施粗疏等问题。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应从制度设计、专业优势、服务机制、技术创新等维度展开整体规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建立更加创新、更富效能的青少年阅读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江阴市图书馆以“公共图书馆+咖啡馆”合作模式推出了“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其建设顺应党和政府重视全民阅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形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取得了政府、图书馆、读者和商家多赢的社会效益。根据“三味书咖”的建设经验,江阴市图书馆认为图书馆服务应走基层、接地气,积极开展模式、路径的实践探索,加强宣传推广工作,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广泛的资源共享,应当强强联合,共创ISP服务.  相似文献   

12.
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对信息、知识、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之间概念的辨析,论述了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联系与区别,信息服务侧重于资源建设为基础,而知识服务则倚重于通过掌握知识的人来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移。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有助于图书馆和文献信息中心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信息增值服务: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发展信息增值服务是图书情报机构解决生存危机问题的关键。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增值服务包含三个层次:基于文献组织和有序化的初级信息增值服务;基于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内容开发的信息增值服务;智力密集型信息增值服务。图书情报机构应大力开发以情报分析与研究为核心内容的智力密集型信息增值服务和以知识系统化和应用为目标的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14.
学科化服务作为一种理念和新的服务模式,在数字科研的知识服务过程中不可或缺。文章针对学科化服务中存在的马太效应、有争议的VIP服务方式,探讨如何使学科化服务更加公平、高效,认为学科服务的发展趋势将从稀缺资源、高端服务转变为科研用户随时可得的常态服务。  相似文献   

15.
导入"一站式"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一站式”服务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它可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通过对图书馆资源重组和整合,导入一站式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服务经济与图书馆服务的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服务经济的兴起和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提出图书馆应从传统的分立存在的自体式服务,向多向联合的集成式服务转变;从部门分化的封闭式服务,向整合互动的集约式服务转变;从以一适全的统一式服务,向面向对象的个体化服务转变;从文献传递的提供式服务,向信息资源重组的创新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17.
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休闲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休闲服务具有科学休闲、文化休闲、人文休闲、娱乐休闲、艺术休闲等特征。从理念、环境、空间、氛围、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拓展高校图书馆休闲服务功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均等化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热点问题。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物品,实质上是政府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向每一位读者提供的文化、教育的公共空间。它保证了每一个人接受知识和教育的权利的实现,人们通过对图书馆的免费知识和教育资源的占有,获得分享社会文明成果的机会,参与知识经济的资本和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发展的能量。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自助图书馆的兴起和目前在国内的发展,以及自助图书馆的开展现状,认为自助图书馆的发展需要量力而行.“自助”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但是图书馆服务中必将融入更多的“自助元素”,所以,自助服务是图书馆未来服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The Reference Librarian》2013,54(66):165-174
Summary

The advent of new technologies raises a question of the value of one-on-one personalized interaction in the reference environmen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briefly surveys leading library literature; the second part reports results of an informal survey of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designed to elicit their view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oretical models and new technologies on reference service. It is suggested that while there is no necessary conflict between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existing structures in the reference environment, new technology does raise issues that need to be thoughtfully addr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