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列甫·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宁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出生于雅斯纳雅·波里雅纳的一个贵族家庭。1844年进喀山大学东语系学习,后转学法律。1851年,加入沙皇炮兵部队。1854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退役回家。除1857和1860年两次出国旅行外,此后,在几十年中,主要从  相似文献   

2.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  相似文献   

3.
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83——1945)是前苏联最卓越的无产阶级作家之一。 阿·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是从象征派的文学阵地上起步的。1907年初,俄国象征派文艺周刊《光芒》的创刊号上,发表了署名“阿列克赛·尼·托尔斯泰伯爵”的一首小诗《咏乳蘑》。时隔不久,他的《抒情诗集》也在它们的帮助下出版问世。从此,他便涉足于梅列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的文艺沙龙。他厕身于象征派的文学  相似文献   

4.
<正> 聂赫留朵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晚年创作的小说《复活》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形象。一方面,通过他在法庭、在监狱、在乡村、在彼得堡的所见所闻,愤怒地揭露了沙皇俄国法律、经济、政治等种种不合理、不人道的现象,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和对现实不可调和的态度。另一方面,又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精神探索,露骨地宣扬托尔斯泰主义,暴露了托尔斯泰可笑的一面。列宁尖锐地  相似文献   

5.
文学小百科     
《复活》(这是一部人人必须精读的伟大作品!) [俄国]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50年代初在高加索开始文学活动,1863-1869年间完成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70年代转向现实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位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艺术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俄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优良传统,并把它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天才的艺术家”。托尔斯泰一开始步入文坛就抓住了沙皇俄国的基本矛盾——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写在1921年5月的短篇小说《沉沦》,自从问世以来,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就对它一直评价不同、毁誉不一。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认识这篇小说呢?列宁在评论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时候,曾经明确指出:“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点的一面镜子”,“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71——372页)。如果允许借用列宁这个生动的比喻,我们也可以说郁达夫的早期代表作《沉沦》,就是我国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07,(Z5)
列夫·托尔斯泰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三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鲁迅评价托尔斯泰是  相似文献   

9.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伟大作家的创作标志着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不仅创作了俄国生活的无比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的第一等作品。”(见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高尔基对这位伟大的作家也有极高的评价:“伯爵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可以说是我们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是俄罗斯文化的珍宝;他的文学遗产,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列夫·尼古拉也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和《复活》。《复活》写成于19世纪末年。小说取材于检察官柯尼为托尔斯泰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家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作了妓女,因被控偷钱而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托尔斯泰没有把这个故事写成以忏悔为主题的简单的道德教诲小说,而是使这一真实故事的情节和当时俄国突出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它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晚期创作,写于1889——1899年间。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了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这部作品与《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比较起来,有许多新的特色,对俄国社会制度的  相似文献   

12.
<正>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的大文豪。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小说享誉全世界。至于如何读书,他也有个性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方法。一、善于总结和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并加  相似文献   

13.
席琴(以下简称“席”):在世人心目中,列夫·托尔斯泰(以下简称“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以《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不朽著作而蜚声文坛。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托尔斯泰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巨大的文学成就似乎掩盖了他在教育领域所做出的出色成绩。王新炎(以下简称“王”):这多少有些遗憾。特别是读了你推荐给我的《托尔斯泰论教育》这本书之后,更是觉得遗憾;  相似文献   

14.
在伟大而杰出的古典主义作家中,和农民关系最为密切的,要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了。这个伟大的作家,从1856年写出《一个地主的早景》这一部“用庄稼汉的观点对待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语)的小说起,对农民问题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在以后,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更是和农民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和接触。而“描绘农民的生活和思想情绪、寻求改善农民生活处境的方法,是托尔斯泰全部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托尔斯泰既通过文艺作品,也通过政论、散文等其它体裁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的暴力机构和法律制度对农民的残酷虐待,描绘了俄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地主资产阶级社会里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俄国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托尔斯泰,一位是俄国伟大作家,叫列夫·托尔斯泰(公元1828—1910);另一位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叫阿·托尔斯泰(公元摇1883—1945)。现辑录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两则故事:一、散步积累素材在列夫·托尔斯泰居住的雅斯纳亚·波浪纳庄园的石门旁边,是一条古老的叶卡捷琳娜大道,这就是所谓的莫斯科———基辅的“芳草路”。托尔斯泰喜欢在做完事情后,也就是在每天下午四点钟左右走出去散步。有一个时期,他经常地到这条大道上去散步。在这条大道上,有步行的旅客,流浪的艺人,以及朝圣的人。列夫·托尔斯泰一边在路边散步,一边与旅…  相似文献   

16.
《1862年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日志》《日志》包括1862年2月兀日至3月14日的记录,收入维·列·捷尔特科夫主编的《托尔斯泰全集》第8卷(俄文版)。《日志》所记录的资料反映广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的生活和教学情况:托尔斯芬主要给高年级讲授数学,也讲历史,做化学实验,指导学生作文。代数、几何、图画、制图和物理由托尔斯泰邀请的德国教师古·费·格列尔担任。彼·瓦。莫洛佐夫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还讲授算术、俄国历史和创世纪.神学由教区的神甫康·伊·巴什科夫斯基讲授.此外,高年级的学生对教学工作也感兴趣,他们在教师…  相似文献   

17.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一位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①托马斯·曼断言:“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欧洲文学中属于最有力、最优秀的一类”。②契诃夫来自下层社会,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始终坚持民主主义立场,揭露、嘲讽俄国社会的丑恶现象,对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最后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本文着重研究和探讨契诃夫短篇小说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一、创作的基调——哀伤和苦恼19世纪80年代,民主党人炸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相似文献   

18.
199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6省市使用)第1卷第11题主要考查考生掌握中外作家作品方面的文学常识知识,其中有判断世界名著《复活》的作者是阿·托尔斯泰还是列·托尔斯泰,有些考生容易答混。在前苏联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中有三个托尔斯泰。一个是阿历克赛·康斯坦丁诺维奇·托尔斯泰(1817—1875),俄国诗人、剧作家。生于贵族家庭。著有历史剧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沙皇费多尔》、《沙  相似文献   

19.
安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的爱情悲剧具有社会的和自身的原因。安娜生活在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她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是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安娜本身纯洁、真挚、善良是她走上悲剧道路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0.
贪得元厌的巴河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所著的《一个人需要很多土地吗?》一书里,写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