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多芬在其一身当中创造了无数优秀的音乐作品,《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五部协奏曲中最为成功的一部。贝多芬在该乐曲中运用钢琴与乐队交替演奏的方式营造出了协奏曲浪漫、浓郁的艺术氛围,《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也被人们誉为是贝多芬最为精致的一部作品。通过这部作品,贝多芬开创了钢琴协奏曲新的演奏形式,同时也对钢琴协奏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风格作为切入点,研究和探讨《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奏方法。  相似文献   

2.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凝聚了门德尔松多年的心血,该作品是门德尔松音乐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门德尔松的生平简介以及作品《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赏析,全面分析了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系统探讨了门德尔松协奏曲的演奏技巧,表明了他在音乐中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为深层次的理解门德尔松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以下简称《第四钢琴协奏曲》)是他成熟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所有协奏曲作品中最抒情的一首。作品风格清新、构思完美,充满柔和的浪漫情调。在创作特点上,《第四钢琴协奏曲》脱离了古典乐派程式化的传统,采用三部分的结构特征,从而使音乐在三个部分间展开并最终循环回归主题;在艺术表现上,《第四钢琴协奏曲》的曲调、旋律与快板都有其特定意义与内在含义,使它们在各自发挥了最大优势的同时又服从于整个协奏曲的总体艺术构成,最形成终不断发展的创新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莫扎特与贝多芬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在"钢琴奏鸣曲"这种器乐体裁形式的发展、规范及最终确立典型范式的过程中均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莫扎特的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K457)创作于1784年,这首作品以充满着悲剧性的激情而明显区别于他以前的作品。时隔十五年,贝多芬以同一调性创作的c小调"悲怆"奏鸣曲(Opus13)完成,它与莫扎特的K457有着极为相似的感情基调。因此,我将以这两部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从中探寻维也纳古典时期"悲怆风格"的起源、发展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俄国最优秀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他以怪异繁杂的风格,具体呈现了俄国音乐从古典、浪漫走向现代的变化过程。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写有百余首各种题材的钢琴作品,其中九首钢琴奏鸣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d小调第二钢琴曲奏鸣曲》(作品第14号)是一首由四个乐章构成的奏鸣曲,作者独特的个性化风格开始在这部作品中萌芽。文章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乐风格三个部分入手,分析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韦伯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是单簧管演奏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也是韦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乐曲的结构中韦伯主张自由,浪漫主义的色彩。本文就《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结构特征,分析其在曲式结构和音乐表达上所体现的音乐理念,并且进一步从演奏技巧方面对其作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莫扎特不同时期的钢琴协奏曲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其所独具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展示了钢琴协奏曲的灿烂光辉.  相似文献   

8.
莫扎特与贝多芬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在“钢琴奏鸣曲”这种器乐体裁形式的发展、规范及最终确立典型范式的过程中均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莫扎特的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K457)创作于1784年,这首作品以充满着悲剧性的激情而明显区别于他以前的作品。时隔十五年,贝多芬以同一调性创作的c小调“悲怆”奏鸣曲(Opus13)完成,它与莫扎特的K457有着极为相似的感情基调。因此,我将以这两部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从中探寻维也纳古典时期“悲怆风格”的起源、发展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巴赫钢琴《d小调赋格曲》是一首三声部复调乐曲,与《d小调前奏曲》合为一首套曲。学习这首乐曲,可以了解到赋格曲作为复调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并研究在演奏上如何把握好这些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乐思展开的不同间断性,各个声部相互间起彼伏的进行以及节奏连绵不断,音乐一气呵成等。  相似文献   

10.
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音乐史上早期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钢琴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夜曲"这种音乐体裁的创作在其创作的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选例《c小调夜曲》,立足本体研究,对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材料发展手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曲式学分析,以期能窥其夜曲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第一部表现了人民战争这样伟大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在结构上 ,它打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由 3个乐章组成的形式 ,而由 4个乐章组成。在调式上 ,它是别具特色的中西结合式交响乐。这部协奏曲的诞生 ,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徐婷婷 《美育学刊》2020,11(2):62-66
贝拉·巴托克是将钢琴打击乐化处理发展到顶峰的代表性作曲家,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主题(动机)、调式调性、和声、节奏等要素,是其音乐构成的技术特点,也是他对钢琴打击乐化处理的方法,以及这种处理方法在乐曲中扮演的角色。总结演奏者如何运用更为合理的演奏方法从而更加准确地诠释作品要点,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师专音乐教育专业能否培养合格的初级中学音乐师资,是新世纪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通过"授课形式的改变","钢琴基础知识理论课的增设","即兴伴奏能力的加强"及"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为师专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音乐发展史上看,钢琴与中国民族乐器的结合使之更具有音乐魅力,真正进入了"洋为中用"的历史进程。虽然中国人见诸钢琴只有一百多年,但真正使钢琴融入中国的教育殿堂始于20世纪,使中国人开始真正接受这部西洋乐器的教育。通过几代中国钢琴教育家的艰苦努力探索和创新,中国钢琴艺术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最终使钢琴教育事业代表中国音乐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巴托克是20世纪匈牙利钢琴家、民俗音乐家、成就最为突出的匈牙利民族主义作曲家,其一生的创作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以巴托克著名的钢琴作品集《小宇宙》为分析对象,对巴托克使用民间音乐中的复杂的节拍节奏、运用民间音乐曲调进行旋律写作和对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钢琴音乐家和作曲家,崔世光先生在其创作生涯中,一直执着于中国风格的钢琴创作,其音乐创作风格为:其一,创作中"中西结合"的平衡性;其二,钢琴技巧与音乐思维结合的合理性。崔世光的钢琴音乐以其优美动听、耐人寻味、平易近人的特点给中外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7.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8.
李斯特不仅在交响诗中创造出“音乐文学化”的叙事模式,即借助戏剧、诗歌等文学题材来结构音乐,还借助绘画题材开辟出一条“音乐图像叙事”路径,其第十一首交响诗《匈奴之战》即为实践范例。从音乐叙事理论视角来看,作曲家在构建与绘画形象、色彩相一致的音乐主题动机基础上,具体通过主题变形、技法处理、结构布局、音色组合等技术形式,来营造绘画颜色与音色色彩之间的通感效果,从而达到音乐材料与标题文本的契合。  相似文献   

19.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精心构思布局,自问世后,一直受到专业人士和人民听众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新中国音乐史上最优秀的小提琴协奏曲和交响乐作品之一,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从中西音乐艺术的交流切入,浅析了中西美学特质,提出了交响乐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陈培勋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中钢琴作品《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结合了广东民间音乐的精华与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手法,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其创作特征主要体现为:旋律中大量运用复调旋律、粤调旋律和线性旋律,调式以民族调式为主,曲式结构采用双主题变奏形式,和声中三度音程、八度音程与变和弦多次出现,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