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制度主义视野中的制度与行为关系——一种比较的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制度与行为关系的分析,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构成了区分新制度主义内部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标准。新制度主义三个主要理论流派,即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从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对制度与行为关系展开了分析,并在理论内容和分析途径上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理论流派之间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为它们进行相互学习和理论整合提供了某种可能。而新制度主义各流派之间的理论交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一过程的初步展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度重新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焦点。河连夑的著作《制度分析:理论与争议》在承接前人智识的基础上,介绍新制度主义三个流派的核心观点、面临的批判和最新走向,探讨能够有效解释公共行政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全书系统、全面地呈现了新制度主义的缘起、进程、争议和未来走向,为读者把握新制度主义提供了全套视野。从新制度主义的缺陷出发,未来新制度主义的发展既要推进理论同现实研究相结合,更要在实践基础上校验制度理论,并进一步构建新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3.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交流基础与对话空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制度主义的复数性质产生出了新制度主义各变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问题。在规范层面上,新制度主义者们对其内部的三种分析途径的交流和对话潜力是否存在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证层面上,新制度主义的三种分析途径之间的交叠现象已经广泛地存在。这种现象模糊了原有的分类标准,要求新制度主义必须重新思考新的交流基础和对话空间。要实现这一新的目标,新制度主义必须设置一项新的研究议程,将被他们所忽视的比较制度学派纳入自己的对话空间之中,以构建出更具解释力和适应性的新制度主义。  相似文献   

4.
卓越  张珉 《教学与研究》2007,3(11):80-87
新制度经济学批判新古典理论过于抽象,但自身也未能很好地解决制度研究的现实性、历史性和社会性问题.在新制度经济学陷入困境的同时,政治学领域兴起了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浪潮.本文从制度观,制度对行为的影响,制度变迁理论、历史、社会背景和文化在制度研究中的地位等方面,对政治学新制度主义三个流派进行了述评,分析了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的蓬勃发展可能为新制度经济学走出困境带来的启示及其对我国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制度主义"新"在哪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凯  胡伟 《教学与研究》2006,26(5):65-69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到底“新”在哪里?这是任何一个从事新制度主义研究的学者所不能回避的基本命题,也是任何一个想要了解新制度主义的人所最想认知的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在重点阐释了何谓新制度主义的“制度”与“制度主义”的基础上,着重回答了新制度主义到底“新”在哪里这样一个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社会公共危机的频发促使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发展。合作治理理论的诞生,为政府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路径。立足合作治理视角,探索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合作问题,为开展合作治理,实现对社会事务的善治提出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职业学校治理体现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一种利益博弈关系,善治的关键是建立一种和谐的内外部治理结构,它的核心是现代职业学校的制度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在进行制度建设时要综合考虑新制度主义构成的三个要素,使规范性制度、文化认知制度和规制性制度实现制衡发展。通过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来规划职业学校的制度建设,而且为其从制度变迁的层面来探求职业学校的治理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相较于旧制度主义,可突破职业学校固有制度的局限性,挖掘制度的内源再生力,实现职业学校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检视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流派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论整合的必要。在理论运用上,我国学者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用于分析国有企业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与企业关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整体性政治经济变迁以及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和当代制度建设。在理论研讨上,我国学者主要是将制度变迁理论与马克思的国家观相比较,并提出了区别于新制度主义中层组织决定论和个体行为偏好决定论的整体主义的制度范式理论。  相似文献   

9.
借鉴国外优秀的公共理论和经验,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层面,对我国当前公共事务治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可以从改革政府组织、提高政府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作用和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等途径,寻求更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公共事务治理多元化模式,最终达到推进我国公共事务稳健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高等教育发展的治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理理论为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从管制走向治理是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趋势。市场型治理、参与型治理、解制型治理和弹性化治理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四种治理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和”的政治意识:善治的政治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治过程,是人类管理公共事务的理想政治模式。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乃至经济制度的建立,必须有一种与之相契合的心理基础和文化价值观。善治的实现必须以“和”的政治意识为政治心理基础。公共意识、协商意识和妥协意识是“和”的政治意识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从"善治"到"善治生态"是一种学术努力,更是一种社会追求,是时代觉悟之生态觉悟之体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生态"是社会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各种文明因子互动形成的一种治理态势,是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新颖关系,并由"政府-社会"生态、"伦理-法律"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三维生态互动形成的治理体系。通过深挖中西文明资源,建构起我国"善治生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协同治理是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方法,在西方的经济、社会等公共管理领域显示出其优势。协同治理强调在管理公共事务中公共机构与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共同参与、达成共识、集体决策和执行以满足公众的需要、促进公平和提高效率;它强调共同愿景和权力协同,强调制度设计和过程改造;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文章在厘清社区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和分析了协同治理的内涵和特点,将协同治理引入社区教育,提出了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基本逻辑和实现路径,为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治理思潮是西方国家为谋求解决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多重严重的政府危机而兴起的一种公共行政改革思潮。它探寻建立和发展新的公共责任机制,由政府与市场、公民社会协同管理公共事务,以调节各种利益矛盾,化解各种社会危机,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这一新的社会管理方式及其所蕴涵的一些管理理念,不仅为众多西方国家所接受并付诸实践,而且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形势下,正向世界各地蔓延。  相似文献   

15.
费红辉  吴进 《成人教育》2022,44(3):20-25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治的治理格局。社区教育是城镇社区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力助推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应然层面的价值引领,更是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主动作为的实然依据和必然趋势。一方面,社区教育从组织、群体、个体、社会层面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管理与共治,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各类社区教育活动融入社区治理,拓展和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形成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进而使社区教育更加契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社区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新公共管理的局限性、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公民民主意识的提升以及政府不可治理公共事务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模式——网络治理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中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在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作为未来发展趋势的网络治理模式给中国政府的角色定位提供了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担着重大使命的中国政府应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服务者、推动者、参与者、诚信责任意识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动员和组织社会公众利用网络途径表达利益诉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是完善民主政治、加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形式创新,更在于有效扩大了社会公众诉求表达和参与的权利边界。网络参与以其直接性和平等性为社会群体和个体提供了同等的与政府互动的方式,个体表达权更加充分;为公众在更大范围内监督和评议政府提供了制度性的机遇,引导和培养了公众的参与意识,社会公众权利意识增强。网络参与的意义还在于政府公共决策权力在网络开放互动中趋向公开透明,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有效性逐步显现。网络沟通还应注重参与渠道的畅通、有效和可控。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治理是多元主体对乡村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协同共治的过程。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式的协同性、治理内容的公共性、治理目标的综合性,最终目标就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一要衡量现行政策与体制是不是使农民减负增收;二要衡量乡村社会的公平分配状况;三要衡量农民公共参与水平及其权威认同;四要分析乡村社会秩序是否满足村民安居乐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应看成是一种治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比地方政府范围更大的对话空间,实践证明,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减少社会的等级关系,增强公民社会的自治能力,降低社会的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20.
治理模式意味着不仅是政府,而且是一系列公共行为主体以多元的方式共同承担起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其中,社会中介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股力量,在我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和治理结构转型过程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只有积极加快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发挥其在公共管理中独特的优势和特长,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双向互动,推动行政现代化的进程,构筑一个具有善治色彩的理性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