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回答了中国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制度、弘扬什么精神的问题。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本体立场,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培养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政治意识,焕发学生忠诚和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之心,发展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意识,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贡献的奋斗之志和创新之力。据此,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道德的知行关系及价值观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做出了科学解答,为大学校园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三观教育提供了范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指引.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科学回答,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培育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群体期望,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科学回答,对于培育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好切入点,将着力点放在改进方式方法、加强理论课教学和党建工作、培育和谐校园文化、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推动工作上层次、上台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体现,是对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积淀和实践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着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中国近现代史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历史性、时代性,通过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历史精神的塑造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深化改革需要大学生高度的政治民主意识。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和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民主意识,西方民主价值观就会浸淫我国大学生。建国后历次社会政治运动以及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与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的政治民主意识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意识的养成,使之无法适应深化改革的需要。高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摒弃功利性的教育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建设适应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意识的大学文化环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如何把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层次,分析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的方法、主题、特征与范畴。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党的伟大事业的希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大学生不仅要以思想上的认同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要在实践中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事关国民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党员数量持续增加,而使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教育日益紧迫。本文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提出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树工程,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从而培养具有深厚党性修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融性,在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是解决社会转型期不良价值观对大学生影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及践行度的必然要求。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开展主题性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服务型的学生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政治制度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的政治制度成果的总和,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它是一个系统组成。根据政治制度文明各部分的不同作用,可以将它分为起主导作用的核心政治制度文明,服务于核心政治制度文明的具体政治制度文明,反映、确认、保护政治制度文明的法制运行文明,以及作为政治制度文明的必要补充的政治生活中的隐性规则文明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长队伍建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长制"是高校近年来普遍尝试的一种学生互助管理模式,该模式的运行还在不断的探讨与研究,其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去实践和完善"学长制"。在"学长制"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学长则是核心主体与实践者,其工作的实效直接影响着"学长制"工作的开展。因此,从分析学长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建设一支高素质学长队伍为目标,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学长制"工作,使其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主旨、主题、主线和基本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的深刻表述,两者的高度融合,可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生的疑问定教、以学生的思考定教、以学生的学习矛盾定教,从而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薛玉林 《天津教育》2021,(11):79-80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民参与等四个关键的要素。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活动课堂为载体,通过构建学科活动的主要路径发展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大学生习得政治文化,提高政治能力的必要途径。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This case-based study of two school reform efforts in the USA examines how the proces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works for SEN students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feel as though they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school reform. At its hear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ree central questions. Do the philosophy, process, practice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of these school reform movements promote inclusion for all students? What is the impact of the schools' practices and principles on individual students? What conditions and contexts best promote inclusion, and which ones act as barriers to successful inclusion? The schools in these two school reform movements provide powerful examples of how changes in school organization, climat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build on the strengths of students, staff and community to create optimal learning results for all students. In this study, the perception of pedagogical and political ‘gaps’ betw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reform agendas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reveal a narrow, rational-technical view of reform. The hope for the future is that the growing efforts in suppor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within the broader socio-political and constructivist school reform movements, exemplified by the schools in this case study, will become an influential counter-force for social justice and disability-rights' action in schools everyw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