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中职学校的政治课教学效果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营造一种良好课堂氛围,是其有效方法之一,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这一作法.  相似文献   
2.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要遵循教育发展的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政治建设要走向民主,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不是政治的佣人,政治也不能成为教育的主题;教育和政治的各自发展有各自的路径和主题,政治发展不能依赖教育化,教育改革不能迷信市场化。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电视传媒产业化的时代。各国、各地电视产业的变法风潮此起彼伏,电视媒介正从一个单一的大众传播工具急速嬗变为一个兼具很高的经济价值的产业。①曾几何时,我们探讨电视节目“市场意识、效益意识”的喧嚣声早已淹没了我们对电视节目画面语言规范性的思索和追求。一些年青的电视摄像,常常认为“快餐理念”运作下的电视画面构成更凭借一种直觉,更看重画面传达的内容本身,而非完美的画面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4.
小峰乡是宜昌县的一个山乡,自1983年以来,持续开展扫盲工作,有力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一、扫除文盲促进了农民致富的步伐1983年和1984年,小峰乡掀起了第一次扫盲高潮,全乡共组织了900多人参加扫盲学习,经省、市、县组织验收,有792人达到脱盲标准,12至40周岁非盲率为  相似文献   
5.
纪律思想是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涂尔干看来,纪律精神包含了两大要素,即对生存的常规性的偏好和对各种欲望的节制,而恰恰是这两大要素赋予了纪律以发展性价值。这一发展性价值表明纪律是以促进儿童的内在发展为其存在的根本目的的。因此,涂尔干所持的是一种发展性纪律观。涂尔干的发展性纪律观对于今天学校纪律理念的转变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这主要表现为:学校纪律要从工具性纪律向发展性纪律转变,学校纪律在根本上要以协调我己关系为己任,学校纪律要在教师指导下让儿童自主参与确立。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肉体与灵魂? 对于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无须探讨的问题.因为惩罚指涉的对象无疑是学生,是给学生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也即"惩罚首先包含有意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施加痛苦的意思"[1]很明显,对学生施加痛苦无非就是给其肉体或者灵魂(精神)制造痛苦.这样看来,惩罚实质是把学生的"肉体与灵魂"作为其运作的对象.而在"肉体与灵魂"两者之中,把肉体作为惩罚的运作对象既具有历史的悠久性,也在现实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怨恨感是其在学校生活中受到伤害或挫折时所产生的一种压抑性的敌意情绪.隐忍于内与软弱无能是学生怨恨感的两大特征.教师的教育方式缺乏人性意蕴、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对一切学生平等相待的理念被虚化、学生所具有的强烈攀比心态以及学生先天的缺陷与不足等都是形成学生怨恨感的原因.学生的怨恨感会对学生自身产生危害,表现为:难以营造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关系,阻碍着自我素质与价值品位的提升,以及毒害自我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从1989年4月中旬到6月上旬,我国发生了一场风波。这场风波,是极少数人利用学潮,掀起的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进而在首都北京发展成为反革命暴乱。高等院校是深受这场动乱冲击的重灾区。在动乱中,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被裹挟进去,一些教师和干部也程度不同地被卷入。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和工作秩序被破  相似文献   
9.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共产党员,十几年来,先后帮助57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从黄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一颗赤诚的爱心感动着无数人。  相似文献   
10.
宽容是教师的重要德性,它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自我和同事等的宽容。而其中对学生的宽容是教师教育中宽容的最重要形式。教师对每一位成长中的学生给予宽容实质包含了其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和人格的尊重。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得到教师宽容的权利。当美国人对枪杀三十二名学生的韩国凶手赵承熙给予同样的哀悼与立碑时,这无疑蕴涵了一种“无私”的宽容精神。既然人们可以对一个造成伤害的凶手给予宽容,那么,我们的教师又有什么理由不能给自己的学生以宽容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