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等差数列{an}具有如下性质:若m,n,P,q∈N*,且m+n=p+q,则a_n+a_n=a_p+a_q.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_n=a_1+(m-1)d,n∈N*容易证明.直接用这一性质解题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相似文献   

2.
一、运用等差数列性质a_m+a_n=a_p+a_q在等差数列{a_n}中,利用通项公式不难证明性质:若m+n=p+q,则a_m+a_n=a_p+a_q(m、n、p、q∈N~*).特别是:当m+n=2p时,有a_m+a_n=2a_p(m、n、p∈N~*).这一性质在解题中,如果运用恰当,可以起到简化运算过程,提高解题效率的作用.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该性质在解题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3.
在等差数列{a_n}中有一个性质(*),即如果m n=p q,则有 a_m十a_n=a_p a_q…………(*) 此性质虽简单,但如果不理解此性质之实质而用之,却又常会导致运算错误. 例1 等差数列{a_n}中,a_6 a_9 a 12 a_15=30,则前20项之和S_20为多少?  相似文献   

4.
引理在等差数列{a_n}中,若p,q,m∈N~*,且p+q=2m,则a_p+a_q=2a_m.有穷等差数列的奇数项的和用S_奇表示,偶数项的和用S_偶表示.性质1若等差数列{a_n}共有2k-1(k∈N~*,且k>1)项,则中间项a_k=S_奇-S_偶,当S_奇  相似文献   

5.
定理:设 a_(n_1),a_(n_2),…,a_(n_m)是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a_n)}中的 m 项,若(n_1 n_2 … n_m)/m=q r/m(0≤r≤m),则a_(n_1) a_(n_2) … a_(n_m)=(m-r)a_q ra_(q_1)(1)或(a_(n_1) a_(n_2) … a_(n_m))/m=a_q (r/m)d (1′)  相似文献   

6.
题目1 如果一个等差数列第p、q、r项分别为a、b、c,证明: (q-r)a+(r-p)b+(p-q)c=0. (引自[英]H.S.霍尔与S.R.奈特著《大代数》上册第四章等差数列练习四b). 题目2 在等差数列中,a_p=a,a_q=b,a_r=c.求证: (q-r)a+(r-p)b+(p-q)c=0. 题目3 设正数a、b、c为等比数列的第p、q、r项,试证:(q-r)lga+(r-p)lgb+(p-  相似文献   

7.
已知数列{a_n}中,a_1=p,a_(n 1)=qa_n r,求通项公式a_n,其中p、q、r为常数,且q≠0,q≠1。 显然r=0时,a_(n 1)=qa_n,这时{a_n}为等比数列,易推得a_n=pq~(n-1);当r≠0,q=1,a_(n 1)=a_n r,{a_n}是等差数列,易推得a_n=a_1 (n-1)r。  相似文献   

8.
定理:在等差数列{a_n}中,若m+n=p+q(m,n,p,p,q∈N),则a_m+a_n=a_p+a_q. 等差数列这个性质从论证、理解到应用都易被学生接受,本文试图剖析定理的内涵并通过一些例子就常规方法与定理另解或巧解的对照,增强应用定理的能力,达到在相关问题中巧用定理变繁为简,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1)源于课本: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第一手材料.教科书虽没有将定理作为等差数列的性质列出,但教材中两处折射出这个定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一是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  相似文献   

9.
应用整体思想解数学问题,就是从全局着眼,由整体入手,把一些彼此独立但实质上紧密相联的量作为整体考虑的思想方法。现列举一些实例,谈谈运用这种思想方法解数列题的若干思考角度。 1 整体代入 例1 在等差数列{a_n}|中,已知S_p=S_q(p≠q),求S_(p q) 分析1 设数列{a_n}的公差为d,S_(p q)=(p q)a_1 1/2(p q)(p q-1)d=(p q)/2[2a_1 (p q-1)d].仅由条件S_p=S_q,求不出a_1、d,整体考虑求2a_1 (p q-1)d.∵S_p=S_q,∴pa_1 1/2p(p-1)d=qa_1 1/2q(q-1)d,即 (p-q)a_1 1/2(p-q)(p q-1)d=0, ∵p≠q,∴2a_1 (p q-1)d=0。 ∴S_(p q)=p q/2[2a_1 (p q-1)d]=0. 分析2 依题设此等差数列不是常数列,则前n项和S_n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设S_n=an~2 bn,则 S_p=ap~2 bp,S_q=aq~2 bq,  相似文献   

10.
引理在等差数列{an}中,若p+q=r+s,则ap+aq=ar+as.特别地,当p+q=2m时,有ap+aq=2am.在下面的讨论中,用S表示等差数列{a}的前n项的和,  相似文献   

11.
引理 在等差数列{an}中,若p+q=r+s,则ap+aq=ar+as.特别地,当p+q=2m时,有ap+aq=2am.  相似文献   

12.
腾发祥同志在《数学解题教学新探》一文(见《数学通报》88年第6期)中,提出了一个不正确的公式: 在等比数列中,由公比的意义q=(a_n)/(a_(n-1))=(a_n)/(qa_(n-2))=(a_n)/(q~2a_(n-3))=…=(a_n)/(q~(n-2)a_1)可得q=((a_n)/(a_1))~(1/(n-1))① a_n=a_1q~(n-1)②若a_k与a_r是等比数列的任意两项,类比公式①、②,又得: q=((a_k)/(a_r))~(1/(k-r))③ a_k=a_rq~(k-r)④显然,公式①、②是③、④当r=1时的特  相似文献   

13.
定理1 设{a_n}为一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而a_i、a_j、a_k、a_r为其中的四项(i相似文献   

14.
贵刊1988年1—2期合刊“高中代数综合训练与检测”中有两道练习题的答案是错误的,现纠正如下: 练习一8.有一等差数列{a_n}和等比数列{b_n} 若a_1=b_1>0,a_(2n 1)=b_(2n 1),试比较a_(n 1)和b_(n 1)的大小。原答案:当q≠1时,a_(n 1)>b_(n 1);当q=1时,a_(n 1)=b_(n 1)是错误的,今举一特例说明: {a_n}:3,3,3,3,3.d=0。 {b_n}:3,-3,3,-3,3。q=-1。它们分别是符合题意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但当n=2时有a_(n 1)=3=b_(n 1),并非a_(n 1)>b_(n 1)。下面给出正确的解答: 设等差数列{a_n}的首项为a_1,公差为d,  相似文献   

15.
以下凡是用文字来代表的数不加说明均指非负整数.定理1 设p为素数,n=a_0+a_1p+…+a_sp~s (1)(这里0≤a 相似文献   

16.
杨辉恒等式即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所述组合数的第二个基本性质:C_(n-1)~(i-1) C_(n-1)~i=C_n~i(1≤i≤n-1)(1) 我们可以结合等差数列将其推广为定理设a_0,a_1,…,a_n是一个等差数列,则当0≤i≤n时,恒有 a_iC_n~i=a_nC_(n-1)~(i-1) a_0C_(n-1)~i(2) 证明:当i=0或n时,按规定有C_(n-1)~n=0,C_(n-1)~(-1)=0,此时,(2)式显然成立。当1≤i≤n-1时,设等差数列a_0,a_1,…,a_n的公差为d,则a_i=a_0 id (0≤i≤n),于是  相似文献   

17.
我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其性质想开去,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推广得到的,我们暂且把它们叫做定理。 新课引入,我们学了等差、等比数列,若有数列{a_n}满足a_n-a_(n-1)=d(n≥2)或a_n/a_(n-1)=g(n≥2),则其分别为等差或等比数列。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与它们相关的性质。设问,等差数列{a_n}中若去掉前面部分项,摘去其中的一部分,a_s,a_(s 1),a_(s 2),…,a_n…组成的数列是否仍成等差数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成  相似文献   

18.
1982年高考数学试卷(理科)第九题是: 已知数列a_1,a_2,…,a_n,…和数列b_1,b_2,…,b_n,…,其中a_1=p,b_1=q,a_n=pa_(n-1),b_n=qa_(n-1) rb_(n-1)(n≥2),(p,q,r是已知常数,且q≠0,p>r>0)。 (1)用p,q,r,n表示b_n,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2)求limb_n/(a~2 b~2)~(1/2) 。该题(1)解题过程有以下几个步骤: 1.尝试:∵a_1=p,a_n=pa_(n-1),∴a_n=p~n,b_1=q,b_2=qa_1 rb_1=q(p r),b_3=qa_2 rb_2=q(p~2 pr r~2)…… 2.观察:b_1、b_2、b_3的表达式都是q和p、r齐次式的乘积。 3.猜想:b_n=q(p~(n-1) p~(n-1)1 …… r~(n-1))。 4.论证:(用数学归纳法)从略。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前一半是用简  相似文献   

19.
大家知道,公差是d的数列{a_n}的通项为:a_n=a_1 (n-1)d,即a_n=dn (a_1-d),可以把它看做n的一次函数,其图像是以d为斜率,纵轴截距为a_1-d的一条直线。当n∈N时,在直线上的对应点为(1,a_1),(2,a_2)…,(n,a_n)的点集,是该直线点集的一个子集。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关系,巧解有关等差数列问题。例1 已知等差数列{a_n}的项a_m=n,a_n=m(m≠  相似文献   

20.
性质:设{a_n}为等差数列,则(1) 1/(2k-1)sum from i=1 to (2k-1)(a_i=a_k).(2)1/2k sum from i=1 to 2k(a_i=(a_k a_(k 1))/2).此性质可叙述为:等差数列奇数项的算术平均值等于中间一项;等差数列偶数项的算术平均值等于中间两项的算术平均值.证明:设d为等差数列{a_n}的公差,则a_i=a_k (i-k)d=(a_k-kd) id(i=1,2,…)应用这个性质,可给出一些高考数列题的简解.例1.在等基数列{a_n}中,若a_3 a_4 a_5 a_6 a_7=450,则a_2 a_8的值等于( ).(A)45,(B)75,(C)180,(D)300.(1991年上海高考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