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道德大讨论,日本媒体也对该事件投以关注,矛头直指中国人道德失范,并将“小悦悦事件”与之前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相联系.日本时政节目主持人说:“因为有这样的前例,所以许多中国人都不愿意去救助别人.”  相似文献   

2.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道德大讨论,日本媒体也对该事件投以关注,矛头直指中国人道德失范,并将“小悦晚事件”与之前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相联系。日本时政节目主持人说:“因为有这样的前例,所以许多中国人都不愿意去救助别人。”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社会上出现的“彭宇案”、“许云鹤案”、“小悦悦被碾”等现象,无不揭示出当今人们文化缺失之严重。道德沦丧之彻底。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复杂,但教育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今教育已经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一一教书育人,我们教育只停留在“教”上,“育”则被基本忽略。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被严重忽略。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惨剧。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社会转型的加快,由于群体利益的冲突等负面社会新闻报道的比例近年来不断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负面社会新闻报道中,富士康跳楼事件、南平弑童案以及彭宇案等因媒体行为失范,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而在近期震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中,一些媒体在报道中表现出的"泛道德化",也值得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5.
王僖  赵文竹 《青年记者》2012,(21):39-41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媒体承担着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重大责任.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考验着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过程中的作为和能力.综观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在其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近些年的典型人物报道,由于报道模式化、刊发较为零散、影响力积聚性差等弊端,在塑造社会形象、传播社会理念、提供道德规范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小悦悦事件”中媒体的作为 2011年10月21日凌晨,广州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无情车轮碾碎了小悦悦的生命,无良传播碾碎了传媒的良心。  相似文献   

7.
李志新 《大观周刊》2013,(2):218-218
自古以来,中目就有许多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对于我们来说,道德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可是我们又不得不谈。近几年来,一直有许多失事发生,像彭宇案、药家鑫案、小悦悦事件,这些事情一件件的都在警示我们需要关心一下我们的道德。  相似文献   

8.
如果有人在大街上给路人散发某人的不雅艳照,许多人可能不敢伸手,因为他怕耶照片日后引来一堆不该有的麻烦,比如,被配偶抓“小辫子”,或被人密报单位领导——拿了那东西铁证如山啊……然而,如果是在互联网上,大家就没有什么顾忌了。  相似文献   

9.
小悦悦走了,但话题还在持续。当社会痛定思痛之后,现在该是轮到媒体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笔者以为,因媒体报道偏差给"小悦悦事件"新闻当事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或留下的新闻败笔,是值得媒体  相似文献   

10.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在谈财经类媒体的市场空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因为实践已经走在了前面。 正因为判断存在着某种空间,所以才会有两位数的财经媒体在短时间内出现,才会有专业媒体关注这个话题。 当然这个话题被谈论的一种必要恰恰因为某类媒体短时间内大量出现——有这样大的市场需求吗?有足够的专业人士来操作吗?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进入良性循环吗?——而这最后一点又因为这类媒体的“财经”性质而被格外放大。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上半年,一段“老人摔倒,178人跨过无人扶”的视频在互联网上被疯狂转发,引起网友的广泛议论,有些网民甚至拿这件事和前年的“小悦悦事件”相提并论。在“太冷漠”的指责背后,央视《焦点访谈》的记者经过深入调查还原真相:事实上,在老人摔倒之后,现场很多人并没有冷眼旁观,之所以没有扶老人是怕造成二次伤害。一段无声又快放的网络视频“过滤”掉了这件事的真实情况,将舆论引向了另一方向,误导了受众。  相似文献   

13.
"小悦悦事件"中媒体的作为 2011年10月21日凌晨,广州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无情车轮碾碎了小悦悦的生命,无良传播碾碎了传媒的良心. 事发后,相关报道评论铺天盖地,甚至"小悦悦"一词竞入选了不知何方人士评出的网络最热词汇.无论平面媒体还是电视、网络,小悦悦的名字被不断提起,标题无非是辱骂国民道德教育缺失,或是要求建立法律机制保护见义勇为等.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笔者认为,在此时刻,再次审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发掘媒体新闻报道中将二者混同的问题,并提出实践中可以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法,对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纠结的媒体报道来说,定会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15.
批评,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难题,许多记者不愿“碰”,不敢“碰”,怕招来麻烦。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搞批评报道的难度更大一些,因为主持人是以个人的名义和听(观)众打交道的,批评的权威和力度似乎很轻,搞不好还会“引火烧身”,所以有些节目主持人对批评报道缩手缩脚。这样说,是不是在主持人节目里就不能搞批评报道呢?其实不然,在这方面,主持人有自己的优势,掌握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实践证明了这一  相似文献   

16.
近来,一些违法开办的小煤矿接二连三地出安全事故。其中,尤以山西为甚,称得上“接二连三”了。如今兴讲“透明度”,政府尊重百姓的知情权,媒体遇突发事件也都派出记者及时采访。可是,对于这类“报忧”的采访,总有人怕得要死,恨得要命。 有报道说,山西沁水县湘峪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14人死亡,有关方面隐瞒不报。当记者闻讯赶来采访时,竟有人暗中要出4万元让记者离开现场。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的报纸有个奇怪现象,凡是记者采写的批评稿,署名一律是“本报记者”而不署真名,而他们采写的表扬性稿件,却总是署上真姓大名。其实,这点“猫匿”,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还不是记者怕得罪人,怕报复?!如果说基层通讯员为避免打击报复,用笔名或本报通讯员署名还可以谅解,那么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作为党的机关报的记者,这样羞羞答答地抨击不正之风,惧怕报复到不敢署真名,则是懦弱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严重损害了记者的形象。署名是严肃的事情,意味着作者对作品负责。历史上一切真正的记者,没有一个不敢署真名的。记者职业特点要求记者有超乎常人的不怕打击报复的勇气,如果怕打击报复,而不敢署真名,那干脆就别当记者。  相似文献   

18.
邵志远  袁侃 《青年记者》2007,(16):29-29
“不怕通报,就怕上报”、“有困难、找媒体”都是人民群众对媒体监督功能的形象评价。但是媒体在其影响力迅速扩大的同时,其角色功能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特别是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这一功能时,出现了错位和越位,对于政府行政、司法公正和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违反了社会主体各司其职的精神。“媒体审判”,也有学者称其为“舆论绑架”的现象开始频频出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陈奕  张晴 《新闻界》2012,(9):3-5
从2006年"彭宇案"到2011年"小悦悦事件",媒体对相关事件的跟风式报道使原发事实被夸大、扭曲,并逐步形成"偏离放大螺旋"效应,由此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本文围绕此效应,研究其产生、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负面影响,并从媒体组织和个体等角度来探讨相应的规避措施,以期为新闻报道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尹建双 《大观周刊》2013,(10):253-253
在英语的写作中,好多学生感到作文难,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货源不足”又“不懂经营”,即:词汇贫乏,不会句型,不懂语法,如何去写?二是“底气不足,缩手缩脚”,越怕写不好,越不敢写,越不想写,就越不会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