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第八册教材为什么删去“习作例文”?二、课文《燕子》是借燕子赞美春天,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图文结合地进行学习?三、《梅雨潭》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看梅雨瀑景象的?四、课文《心愿》是写谁的“心愿”?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愿?为什么有这样的心  相似文献   

2.
[整体感知] 作者在《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说明了人们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理清层次]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开头,作者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作者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最后,作者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 [刨根问底] 本文的题目是《爬天都峰》,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只有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是写怎样爬山的,而且写得比较简单,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总体阅读思考] 导读这篇文章可提出这样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思考。一、本文开首为什么先从一部题名《雪朝》的诗集写起?这部诗集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据此提出了怎样的设想。这段文章主要想说明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并加以阐明的? 二、文章第二段是叙写作者与朱先生的初遇及其交往的,试说明:作者与朱先生是何时何地初遇的?初次交往朱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与后文所写内容有何关联? 三、第四自然段是写朱先生待人的“公平,没有偏见”的。文章用了哪些事例来写这一点?哪是概括事例?哪是具体事例?这样结合来写,对表  相似文献   

4.
<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全是赞颂名人可贵精神品质的,另外三篇分别是《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与其他三篇课文以及以前学习过的众多写人记事类课文有显著不同,它篇幅短小,就短短四个自然段,描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一生。其中最能突出文章中心,表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是第三自然段,作者也只写  相似文献   

5.
《曼谷小象》是三年级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应让学生掌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含义的学习方法; 为此,教学时可遵循如下步骤: 一、从整体入手,初识课文内容学生自学课文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其中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作者在泰国首  相似文献   

6.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悼念文字。全文五段:第一段,写和白莽的三次会见;第二段,写和柔石的亲密交往;第三段,写和白莽、柔石在“左联”一起战斗;第四段,写柔石等的牺牲以及作者的悼念;第五段,写作者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全文的线索是明确的:写作者和几个青年作家的交往;重点也是明确的:写白莽和柔石。顺序呢?也应该是清楚的:前三段写烈士的生前,后两段写烈士牺牲前后,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写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第一段为什么写的白莽而不是柔石。从作者对他们了解的深浅和与他们接触的疏密说,应该先写柔石;从作者  相似文献   

7.
对《“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一名篇,同行多有研究。这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一点浅薄的看法。一、敌论与作者正面观点的层次驳论文是在批驳敌论的过程中来确立作者的观点的。那么,如何来理解《“丧”》文作者观点的层次呢? 人教社八五年发行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教学参考书》是这样写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叙述论战的缘由,引出梁实秋的自供材料,树立批  相似文献   

8.
片段仿写,是三年级学生仿照课文,练习起步习作的开始.在这起始阶段,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关习作的"双基"教学,以打好基础,教学生逐步学会习作,使其终身受益.那么如何教学生开好头,起好步,扎实打好习作的"双基"呢?笔者以《"东方之珠"》课后习题4为例,结合讲读进行作前指导.下面简略谈一谈片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精读理解第5自然段 1.同学们,第5自然段主要写香港的夜晚,是怎样的夜晚呢?各自读一读.作者用什么结构的段式写这三句话?  相似文献   

9.
【总体阅读思考】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一般说来,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一是传记式,主要报道人物光辉的一生,如报道雷锋先进事迹的《伟大的战士》等.其特点是主要写人物的成长过程、业绩、先进思想等一生事迹.二是片断式,只写先进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其特点是不写人物“全貌”,着重写人物的一件事、一个特点或一个生动的镜头,以此反映时代的思想光华,或闪耀在人物心灵的火花.三是群像式,即一篇通讯中写多个先进人物.这篇人物通讯,明显地属于第三种类型。阅读本文,要注意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把握: 1、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2、作者对李克会这个新时期农民的典型是如何刻画的? 3、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写到老秀才的梦?文章标题为什么用“银杏树下?”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48回,文中有香菱两首写得“不好”的咏月诗。文末,作者写她又“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便是到第49回出现的第三首“好”的咏月诗。这三首诗都咏月,又都是七律,但写得有优劣差等,细细玩味,别有一番意趣。下面试作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11.
一、看图学文《南湖》为什么要写党的“一大”召开情况和游船? 二、教学看图学文时,怎样处理“图”和“文”的关系?《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种子的力》中,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种于和小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每逢实习之前,常有一些学生问:怎样去钻研一篇小学课文?根据我指导实习的体会,要钻研一篇小学课文,必须从课文整体出发,弄清与课文有关的四个问题,即:(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二)怎样写?(三)为什么这样写?(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或编者编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下面以《珍贵的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一文为例来谈。 (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是问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制台见洋人》是初中语文第三册的新增的一篇阅读教材。怎样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让学生简单了解《官场现形记》是怎样—部书和作者的情况。《官场现形记》写于1901年——1905年,全书六十回,是清末谴责小说中颇享盛名的一部。《制台见洋人》节选自《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原回目是《洋务能员但求形式,外交老手别具肺肠》。本课题目是编者加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精辟地分析了这类小  相似文献   

14.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出版以后,有不少读者提出疑问:作者把李自成写得那么好,将来怎么写他的失败呢?这样的人怎么会失败呢?请认真读读第三卷吧,它会帮你拨开心头的疑云。《李自成》第一、二卷写闯王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惨淡经营,不屈不挠,谦躬谨慎,奋发图强,对百姓爱惜,对将士诚挚,因而深得人心,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商洛山进入河南后获得了大发展,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相继来投,破永宁,克洛阳,杀万安王、杀福王,革命形势蓬蓬勃勃。第三卷写闯王事业继续发展,义军领袖罗汝才前来相就,连张献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第七册《基础训练4》作文题,在学生习作时,我作如下指导:(一)借鉴课文,学习方法习作前,引导学生复习《高大的皂荚树》,提出两个问题:①作者是怎样观察皂荚树的?②作者抓住了皂荚树干、叶、果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①作者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先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16.
《挑山工》(第九册)一课第五自然段,具体转述了挑山工对作者问话的回答:这段话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也是课文所要表现的中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这段话呢?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想想第五自然段主要是写的什么?  相似文献   

17.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文章的正文写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是年作者19岁,补文部分作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其时作者31岁。一篇写家庭琐事的短文能四五百年传诵不衰,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学研究》1990年十一期刊登了《对“中心思想”教学的三点质疑》(以下简称《质疑》)。笔者读后,受益匪浅。只是对文中的第二点看法“在小学教材里,并非篇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持保留态度。笔者认为,凡是文章都有中心思想。何谓中心思想?通用五年制第八册读写例话《文章的中心思想》中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就是中心思想。应该承认,通用教材的观  相似文献   

19.
赵燕问:《游褒禅山记》中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 《游褒禅山记》的三、四两节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即写了作者的游山之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呢? 在第三节,作者先发感慨:“于是余有叹焉。”这一句由记转议,由悔变叹。接着作者层层深入地谈了三点游山之得:1.要求思。作者认为古人之观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不只是“观”。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观”后深广的求思,也就是作者悔恨自己没有古人那种深广的求思精神。作者告诉人们要观更要求思的道理。这实际上是由悔产生的一种游山之得。2.要有志。作者先写了游华山洞所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后写作者的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再根据作者的所见所感总结出游山之得:故非有志者  相似文献   

20.
丁国问:《灯》是怎样以灯为线索的? 《灯》以灯为线索,串联了各种有关灯的材料,写出了灯(灯光)带来的光明、温暖和勇气。那么,作者是怎样以灯为线索串联材料的? 一、引出灯。第1节写惊梦出声。作者因从噩梦中惊醒,感到窒闷,故而走到户外,来到廊上,呼吸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