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婧 《东南传播》2011,(10):119-121
中国偶动画曾辉煌一时,其中隐藏着中国民俗特色的文化意义,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而中国民俗文化元素也是国外不可模仿的,中国动画的未来也会因为现今偶动画本身发展并结合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元素而更加辉煌。本文通过讨论中外偶动画的发展及其演变过程,比较东方和西方偶动画与民俗元素的结合,从中体会传统民俗文化在偶动画艺术上的运用和...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4.
金震茅 《声屏世界》2011,(12):38-40
纪录片在对民俗进行艺术整合的同时,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也使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民俗元素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记录方式,运用于纪录片创作所呈现出的美学价值,进而揭示把民俗文化资源充分、有机地运用于纪录片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张薇 《记者摇篮》2009,(6):90-90
从广义上说,以各民族的民间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为拍摄题材的摄影作品,就是民俗摄影。所谓的日常生活,包括生产劳动、饮食和服饰习惯、居住特色建筑、节日和集会、婚丧喜庆等方面的传统礼仪,都属于民俗文化范嗣。既要拍摄民俗摄影,就要了解民俗文化。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6.
唐代民俗丰富众多,节日民俗、社会民俗、游乐民俗、边塞民俗、生产民俗均和旅游活动密切相关,民俗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旅游风气的形成,对唐代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石净波 《今传媒》2016,(12):151-152
目前,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全球化和新时代文化语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此背景下我国动画艺术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对动画创作及动画艺术进行革新,探索促进其发展的措施,已成为目前所要采取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新语境下我国动画生存现状,探讨了新语境下动画艺术的多样性、文化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并提出了一些新语境下动画创作的思路,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动画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动画创作与时代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8.
陈欣彤  申雪凤 《视听》2023,(12):132-136
区域文化形象体现区域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象征,能加强区域识别和记忆,提升区域竞争力。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重视特色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2022年,广西特色民俗体育相关短视频引起网友的积极讨论。本研究以探讨短视频内容对广西区域形象建构意义为目的,对民俗体育短视频进行视听觉语言、内容元素和叙事风格三方面的内容分析。结果显示,视听语言意图让观者感受到传统民俗运动积极参与和传承的区域景象;民俗文化的画面呈现较为丰富,但内容类别不够多元,观念类民俗、人文景观类民俗未能充分凸显;短视频主要通过科普型和趣味型两种叙事风格对外展现广西民俗文化。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具体类目进行分析可知,短视频建构了活跃爽朗、新奇有趣的广西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9.
影视民俗化,即对民俗事象的影视化表述,也就是基于民俗学的视角来探究影视剧的内涵和形式,它可被视作对影视剧的民俗学读解,从中揭示出影视剧创作和审美欣赏的一些独特规律。把民俗文化元素有机地运用于影视创作之中,无论是从内在精神上,还是从外在形态上,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便捷而有效地赋予影视一种浓郁的民族气质。因此,在影视创作当中,"民俗文化资源无疑应当成为探寻与建构民族风格的根本路径"。谢尔曼认为,民俗学影视在描述表达性文化的同时,它本身也作为表达性文化在表演。就影视剧而言,需要通过剧中人物的活动,包括他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来向观众叙述整个故事情节,因此,他对于民俗的  相似文献   

10.
何彬 《文化遗产》2008,(1):71-79
本文例举海外节日文化的两类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一部分以海外华侨华人的事例,论述传统年节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食物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向心力的关联;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日本传统节日今昔变迁的事例①,阐述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作者认为,传统的节日习俗行为和与之相配套的节日食物具有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无可替代的、巨大的潜在型教育功能。笔者欲通过两类海外事例的阐述和分析,指出传统的文化习俗的教育机能与民俗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以及民俗学者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化学研究在经历了近几年来的复苏与重建之后,已转而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学家正逐渐把眼光转注于地域性文化现象以及分门别类的专题文化研究领域;一些分支领域例如宗教信仰习俗、服饰民俗学、节日习俗研究、仪式与庆典、巫术学、中原神话、古代仙话、神秘文化以及诸如吴越民俗、楚蜀文化、敦煌民俗学一类的研究领域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个文化热点,吸引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视线。如今在学术界引起普遍关注的鬼文  相似文献   

12.
腾云飞 《大观周刊》2012,(50):31-31
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叠而民俗以空间观念划分类型可分为“农村民俗”与“城市民俗”:它们作为彼此分离又相联系韵文化范畴在翻常生活中无形的控制着人们行为,我们从社会民俗的主要功能出发,分析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的内涵。探究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在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以及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一发展,以及更多因索的出现,城乡民俗文化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凤苓 《兰台世界》2016,(10):104-106
梅尧臣作为北宋诗坛泰斗,其民俗诗的创作不仅对宋诗题材扩大、诗风形成乃至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也全方位展现了北宋的民俗文化。梅尧臣民俗诗创作的原因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乡间生活经历及家世背景奠定了其民俗诗创作的心理认同基础;二是宗唐意识为其民俗诗创作提供了诗学理念支撑;三是广阔的游历生涯为其民俗诗创作提供了契机与素材。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告与民俗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重点论述广告创意中中国民俗、民俗文化运用的意义,从而提出如何正确地在广告中运用民俗文化以增强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积淀、丰富的自然景观、迥异的风土人情,为油画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资源。随着人们保护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意识提高,绘画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需要强烈,也为民俗题材油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当今出现了许多的油画创作者去表现黄土高原这一题材,黄土高原的文化得到了很大的传播。本文正是通过探索和实践,来拓展发扬民俗题材油画的表现风格,并引发油画题材内容对绘画语言表达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元素运用于我国电视动画片创作,与国外动画更注重对事物本体形态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极具中国特色。在影像时代,图像思维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人们对电视动画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画构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电视动画创作可从构图、人物塑造、场景设计、镜头语言等方面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从而推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动画作品。  相似文献   

17.
时代的发展使得民俗传承途径发生变迁.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图书馆要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馆藏民俗文献入手开展民俗文献数字化和民俗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要与博物馆、档案馆、民俗学研究机构、民俗团体合作,进行民俗调查和民众访谈,并利用公共图书馆的Web2.0互动平台向用户征集民俗资料、传播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的动画创作更要有特色,并且不断强调要运用新技术、新角度与新办法进行有特色的创作,创作出更多新的形象,丰富的内容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从而体现出新媒体时代下的动画价值。在新媒体时代,动画创作更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动画创作可以与各种广告、电影与自媒体创作相互结合,更能体现动画创作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在近些年中国动画出现了"复古热"当然这个复古热不是旧衣旧穿,而是指的旧衣新穿,以新的形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的民俗文化又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也正是因为创作者们抓住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可再生的价值,使中国原创动画再次得到社会好评.本论文主要从中国动画的发展进程、选题、选材进行了分析论证,来探究中国原创动画找到了动画的新出路.能否认为这次原创动画热潮是因为有效的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符号有关系,也为今后国产动画创作给予了一定的鼓励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木版年画不仅是年节五彩缤纷的一种点缀,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与工具.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阐述滩头木版年画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倡议通过振兴木版年画的创作、出版、流通,实现其祥瑞文化、民俗信仰、礼仪说教、审美价值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