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辛亥革命爆发90周年之际,季宇的长篇纪实<共和,1911>的出现给人一种久违了的感觉,作品严谨的风格、恢宏的气势和冼炼的文笔令人耳目一新.创作历史题材的纪实作品,作者碰到的最大障碍是材料.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是纪实作品,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纪录片中,古代人物大多由演员扮演,纪录片《王阳明》最大看点就是由扮演者来讲述和演绎历史人物故事。这部纪录片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回顾明朝大儒王阳明传奇人生的视听作品,创作者通过现实与历史交错的视角,诠释了阳明心学的思想价值、深远影响和时代意义。从现实场景切入展开叙事、以情景再现还原人物形象、用诗歌朗诵串连作品结构是《王阳明》这部纪录片与众不同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美术事业的推进,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探索也初步展开。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是以1951年3月筹备"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为缘起,大约持续到1958年8月,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此类题材美术创作在起步阶段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次美术创作以党史题材为核心,由于陈列内容的不断修改,美术作品的征集和创作也一直在延续。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不仅在创作方法和组织模式方面累积了经验,而且丰富了博物馆的艺术收藏,同时对20世纪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产生的一批优秀美术作品,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电视湘军崛起的背景下,湖南本土制作或参与制作的以历史题材为主的一系列质量较高的电视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湖南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表现体现了湖湘文化与历史想象的整合,形成了"沉雄顿挫"的创作风格.其创作的独特性既标志了湖南电视剧在国内电视剧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又为我国当今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情景再现"、唯美的电影造型以及生动的故事手法不仅成就了<复活的军团>,更代表了导演金铁木的创作风格.纪实风格、叙事手法的多元化,审美价值的平民化是金导作品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复活的军团>的分析,总结出金铁木创作风格,从而使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更加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6.
曹慧民 《军事记者》2006,(12):10-10
我们以当代军人的名义,刚刚完成一个声势浩大的纪念盛典。刊发在本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刊《文苑》上的13篇长篇纪实,用引人入胜的文学叙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长征,构成一幅色彩飞动、激情蒸腾的历史文化长卷,将长征的不朽精神以及70年来的长征文学脉络,嵌入读者的记忆之中。现在,画卷在我面前依次展开。我试图在上面找出规律和启人思索的东西。譬如,它以何种力量如何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我首先注意到,13篇纪实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在挖掘历史题材的文化底蕴上,显出一种“掘进”的力度。这在首篇推出的《长征,震撼心灵的历史细节——在长征诗…  相似文献   

7.
2001-200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和2002年度国产电视纪录片总体发展平稳,没有奇峰突起之作。纪录片题材宽容度较大,部分纪录片表现出了关注主流社会问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自觉;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题材增多,而且制作质量比以往更精致;普通人题材依然占据这两年度纪录片作品的主体,但总体来看,这类纪录片依然欠缺对普通人群的真正关怀,呈现出记录的表面性和琐碎性。从创作手法和风格上看,这两年的纪录片几乎都采用纪录手法。一部分作品纪实手法更纯熟,制作更精良,另外多数作品的纪实手法比较粗糙。2001、2002年纪录片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争议纪实手法、多样化与纪录片本体价值的表达;市场化与评奖问题;“电视台制造”与民间作品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献纪录片是创作者的二次创作,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这一特征在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近年来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形成了一些规律和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大量运用访谈形式。即请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是历史问题的权威研究人士讲述或评述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论纪实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朱羽君教授以《屏幕上的革命》为题进行过述论,随后,《望长城》的总导演刘效札又与军事记者冷冶夫合作,写了一篇《纪实论》,以纪实的标准对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播出的2000部纪录片进行了总结.一时间,“纪实”的狂澜席卷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言必称“纪实”,创作必模仿“纪实”,而不论自己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认识了“纪实”.更有甚者,一些编辑记者将“纪实”作为一种时髦去追去赶,不顾题材、内容是否合适.一律以“纪实”为准,还有一些人更以‘”本片无一句解说”为荣耀,将创作手段作为创作目的去追求,造成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本末倒置.针对目前情况,笔者欲就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纪实”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司洪岳 《东南传播》2012,(8):113-114
历史题材类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类别,其创作题材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而自电视剧诞生之初,此类题材便备受专业人士的关注,而生长于传统文化下的收视大众亦对其青睐有加,尤其近年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大众中持续"升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电视剧市场的两大群体,即电视剧制作者以及收视大众两个方面分析此类电视剧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历史题材电视剧成为当代艺术家精神投入的创造性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热忱欢迎与潮流追捧,不仅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共情力,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激烈争议与文化批评,其中《大秦帝国》《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是代表作品。优秀历史电视剧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创作价值,这些创作价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追求艺术高质量时代,我们更要继承发扬优秀历史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并发挥其重要的艺术感化与批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末,历史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除电视剧外,历史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也相继问世,从中央台的《百年中国》,《记忆》到各地的《百年××》,中国的电视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沧桑和厚重,以电视这种新的载体书写历史,讲述历史,再现历史成为一种时尚。历史片如何创作再度成为电视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陈海强报道:日前,总装驻京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谭月东的摄影作品集由人民武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遴选谭月东30余年来摄影创作的精品力作,收录了风光山水、人文纪实、装备科研等不同题材的作品148幅。《解放军画报》《军事记者》等刊物曾以专题形式对谭月东的摄影创作进行过介绍。  相似文献   

14.
如何通过大众化叙事策略让崇高庄严、"板着面孔"的"革命"题材转变成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产品,成为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思考的重心.由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身份所限,"战争史诗类"题材电视剧在较为狭小的话语空间中多采取展示宏伟战争场面和虚构雕琢细节等商业化叙事策略;而对于"英雄传奇类"题材电视剧而言,战争暴力的展示和革命历史的"移位"叙事成为其赢得市场的主要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美术事业的推进,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探索也初步展开。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是以1951年3月筹备"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为缘起,大约持续到1958年8月,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此类题材美术创作在起步阶段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次美术创作以党史题材为核心,由于陈列内容的不断修改,美术作品的征集和创作也一直在延续。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不仅在创作方法和组织模式方面累积了经验,而且丰富了博物馆的艺术收藏,同时对20世纪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产生的一批优秀美术作品,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历史题材电视剧对于英雄的叙写,一直是创作的核心内容。多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都呈现出当代人在历史的回望中,对英雄历史所作的现实性观照。  相似文献   

17.
王洋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198-199
镜头语言是表现纪实性电视作品的重要美学手段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我国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何运用丰富的影视语言和表现技巧,在坚持主次分明、充足摄影、综合运用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技巧性、富有内涵的"镜头语言",切实提高纪实片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品位,创作出艺术表现与题材内容相得益彰、反映现实生活实际和民族审美追求的电视纪录片艺术精品,已经成为摆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钰 《新闻前哨》2014,(8):69-69
安阳广播电视台《档案》栏目是一档集人文、历史和军事等题材的揭秘性纪实栏目.《档案》的开播,也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桥梁,因此2010年9月1日《档案》栏目正式开播后,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在2011年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评选中获得了优秀栏目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题材剧创作的论争进行梳理,对1940年代、1960年代、1980年代形成的几次历史剧问题讨论的高潮进行考察,对论争涉及到的什么是历史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剧与现实、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等诸多历史剧创作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试图通过对历史的理性思考来反观现实。  相似文献   

20.
《船政学堂》作为一部全面展示福建船政学堂、船政人物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命运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从画面系统与声音系统两方面,对该作品的视听语言艺术进行剖析,以期为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