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跨媒体知识服务成为一种新趋势。阐述了馆藏资源跨媒体构建的3大模块,即跨媒体本体模块、跨媒体检索技术模块与用户检索模块;从资源层、知识粒度层等层级构建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跨媒体知识服务系统;论述了馆藏资源采集与维护、知识特征提取与语义关联、跨媒体本体构建与自学习3种跨媒体知识服务方法;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馆藏资源跨媒体知识服务的人才、技术与平台保障措施,以期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跨媒体知识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媒介融合时代下的跨媒体叙事生态,无论是在媒介种类、文本内容的选择或是创作创意的流程上均有其特色之处。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叙事形式,跨媒体叙事具有较强的生态特征,因此,对于媒介融合时代的跨媒体叙事生态研究具有较大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媒介融合时代的跨媒体叙事生态,再从工程理念与跨媒体叙事的结合两个方面分析媒介融合与传播的具体表现,最后从影响群众的思想观念、带动群众创作和草根创作两个方面分析媒介融合时代的跨媒体叙事生态所产生的影响,以供相关人士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跨媒体出版已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很多出版社都在跨媒体出版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实践。文章从国内外跨媒体出版发展的现状,探究跨媒体出版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从高等教育出版社内容管理平台项目的实践出发,提出一些跨媒体出版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王勇安  张雯耘 《今传媒》2010,(2):96-100
伴随数字化的浪潮,继集团改制之后,我国出版业又迎来了跨媒体出版时代。毫无疑问,由西安地区省属7家出版社改制组成的陕西出版集团,是陕西地区跨媒体出版的主要力量。无论是概念、产品还是市场,跨媒体出版都是  相似文献   

5.
周桂羽 《东南传播》2023,(4):128-131
跨媒体叙事是我们时代重要的叙述模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着后媒介时代的受众。受众是媒体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媒介融合带来的权力变动影响着跨媒体叙事文本的生产过程。同时受众作为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其与信息生产者的权力关系也深刻影响着跨媒体叙事产业的发展。基于赋权理论视角,从意义生产与解读、受众内部的权力关系、受众与资方的经济博弈三个维度分析后媒介时代如何赋权受众。研究发现,在后媒介时代,跨媒体叙事不仅赋予受众极大的生产权力,同时也提升了受众解码信息的自主性。受众内部之间、资方与受众之间在权力的博弈中寻求平衡。不同维度上的权力重构在文化与经济上共同促进了跨媒体叙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跨媒体联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组建传媒集团风起云涌之际,跨媒体联合又成为传媒业一个新的热点。什么是“跨媒体”呢?跨媒体是横跨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图书、户外广告)、立体媒体(电视、广播、电影)和网络媒体的三维平台组合。可以说,跨媒体是新旧媒体杂交、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预示了一个新的传媒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寻路跨媒体     
正2013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立,"三网融合"提速发展。种种迹象表明,跨媒体混业经营时代正在来临。当传统出版遭遇数字时代,传统理念和传统业态被改变甚至被冲刷,传统出版业不得不涅槃重生,振翅新领域。在新兴数字媒体发展的激流中,国外许多出版社都在跨媒体出版的道路上进行了尝试和摸索,与此同时,对未来发展方向,跨媒体出版也给予了国内出版业更多的想象空间。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成熟,总是伴随着脱胎换骨的阵痛,跨媒体出版亦然。我们需要以破茧化  相似文献   

8.
赵生辉 《云南档案》2011,(11):38-40
多媒体技术在民族地区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催生了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跨媒体信息共享的需求。本文在概述少数民族语言多媒体电子文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跨媒体信息共享的需求,提出了以规范化的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著录为核心,以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双语著录以及高精度检索精度方法为辅助的跨媒体信息共享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  &#  &#  &# 《出版与印刷》2015,(3):4-6
跨媒体是在媒介融合浪潮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发展模式,她满足了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适应了市场新形式的需要。在数字化时代,受众的阅读方式变得移动化、个性化和数字化,因此跨媒体出版是占领细分市场和不断满足消费者偏好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跨媒体出版是指通过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多种介质提供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跨媒体出版战略是在需求相关性、公共产品、品牌共享、节约成本、资源互补等方面实现范围经济效应。跨媒体出版是新的出版理念,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策划、组织、编辑和管理的系统架构,跨媒体出版的实质是通过“一次制作,多元生成”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打造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跨媒体出版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适应了市场新形式的需要。艺术品的跨媒体出版正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提出的,利用艺术品的跨媒体出版将人们平时难以接触到的艺术品带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人们对于艺术品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品的跨媒体出版的昌盛。    相似文献   

11.
跨媒体合作传播态势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动因。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观众需求是跨媒体合作传播产生的社会基础大众传播主要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个是纸质传播时代(媒介载体为报纸、书籍、杂志等形式);第二个电子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报业的各项流程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各报业实体正逐步建立基于互联网、全数字化、跨媒体新闻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它集新闻采编、组版、印刷、发行、广告销售、企业管理以及公众信息服务于一体,实现了报业出  相似文献   

13.
媒体融合:锻造跨媒体新闻人才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筱童 《新闻窗》2009,(6):24-25
时代呼唤跨媒体新闻人才 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新型的跨媒体人才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所谓跨媒体人才即指媒体融合人才,他们被形象地称作“背囊记者”,意为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肩挎背包,里面有笔、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录音笔等工具,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的全能型记者。  相似文献   

14.
跨媒体化是21世纪媒体传播技术发展的主流,编辑出版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数字化新平台上对编辑出版范式进行优化与重构,才能应用现代数字科技,拓展编辑出版的外延与内涵,开创编辑出版面向跨媒体时代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5.
论跨媒体叙事中的粉丝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媒体时代,媒介组织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活动受到传播渠道和平台多样化的挑战,开发跨媒体产品是媒介组织和独立内容生产商应对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跨媒体传播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受众,培育粉丝参与产品的传播、发行、消费、评价和内容创造,从而取得范围经济效应.然而在跨媒体产品的实际开发过程中,也要注意对粉丝进行合理区分,设计出能够吸引不同倾向受众的跨媒体产品,实现粉丝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郭琳 《今传媒》2007,(2):62-63
跨媒体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记者?新闻教育或者说是学科建设究竟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辉德 《新闻界》2012,(6):64-68
跨媒体整合是一种视野宽广、形式多样的经营模式,并得到政府政策支持.整合的主要形式有同质媒体间整合、不同质媒体间整合、多种媒体间的报道资源和团队资源整合.在后危机时代,跨媒体整合是报业在新传播语境下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内涵是产品、渠道、介质和综合运营能力等方面的整合,而整合的基础则是跨媒体的人力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8.
周洋 《新闻前哨》2012,(11):15-17,25
web2.0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应对数字化冲击与市场竞争时,纷纷选择竞合策略走上融合道路,其中跨媒体新闻编辑部的组建和运作,代表着传媒在数字化多媒体内容加工以及寻求多元平台出版发布上的努力.具有先锋意味与导向功能。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融媒时代跨媒体新闻编辑部的角色转变,重点从“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运行机制”以及“聚合共享”四个维度考察跨媒体新闻编辑部的运行实况,并且分析了困惑与挑战,以期为我国的融媒实践提供案例比对与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基础,催生了多媒体、跨媒体的迅猛扩张,将新闻出版业带入前所未有的变局和大转型当中。传统媒体与  相似文献   

20.
跨媒体经营:出版企业的突破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媒体经营是指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和市场资源,开发传统媒体(图书、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新兴媒体(网络)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新闻出版总署在立意改革的基础上,鼓励我国出版发行集团进行跨媒体经营,充分说明中国出版业将全面步入跨媒体时代.2003年9月18日,电子工业出版社与国内知名IT技术网站"中国软件网"(www.CSDN.net)、<程序员>杂志合作在京成立了"北京博文视点咨询有限公司",聚集图书、网络、期刊三股不同力量开始跨媒体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