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才辈出,著述日富,随着学术的发展,不仅古笈的数量逐代增多,书笈内容范围也日益广泛。为了不至于大海捞针,能够及时准确发挥每种书笈的作用,分类编目工作就显得很重要了。历史上的古笈分类,从《七略》到四部,几经沿革,源远流长。我国第一个古笈分类目录,是在二千年前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笈、总览群书而奏定《七略》。首称辑略,是其他六略的总序与总目,说明每略及其中各类的内容和意义。名为《七略》,实际上是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六大类。六大类以六艺略为首,诸子  相似文献   

2.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它在刘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成果——《七略》的基础上成书,反映了西汉后期的学术及文学思想。文章通过分析《汉志》中诗的著录及《六艺略》“《诗》类”小序、《诗赋略》总序的相关叙述,初步揭示了《汉志》诗赋有别、诗皆入乐可歌、诗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以及解诗应求其本义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3.
《七略》系刘歆一己之力所创,之所以采用"六分法",是为了弘扬《周礼》经义,故比类《周礼》"六典"而六分群书,即治典:六艺略;教典:诸子略;礼典:诗赋略;政典:兵书略;刑典:术数略;事典:方技略。因而笔者的观点与现今目录学普遍采用的余嘉锡先生的观点相异。  相似文献   

4.
《晋中经簿》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较好地反映了汉代《七略》成书后三百年间由于学术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典籍的发展情况,开辟了四部分类法的道路。《晋中经簿》正文十四卷,另附佛经两卷。它将图书分为四大类:“一曰甲部、征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两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关于汲冢书,现在目录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它因附于丁部之末,所以属于丁部。我认为荀勖并不是  相似文献   

5.
一新兴门类兴起时,若不是从某类中独立出来(如史部之于六艺略春秋类),或与某部关系极为密切(如史部之地理类),则往往先附于子部杂家之下,待有类可归或能单独立类时再析出。这样,子部杂家类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时代学术门类的新发展。明清学术发展的大趋势,在《四库提要》子部杂家中就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小学类文献自《汉书·艺文志》著录在《六艺略》以后,千载以下,目录学著作在著录小学类文献时,大都附于经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学术的演变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目录学著作中对小学类文献的具体著录情况亦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学术风貌。通过对比历代目录学著作的著录情况可以了解到小学类文献著录的大致发展脉络,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古小学;中古小学;近古小学。  相似文献   

7.
《别录》是由刘歆于校书工作全部完成后结集或主持编辑的。刘歆按照既定的几大部类,加上他对思想学术的理解和古文经学家的立场,为《别录》和《七略》两书设置了同一的类例。《汉书·艺文志》首先著录了卷数,而《别录》、《七略》仅仅著录了篇数。刘向书录是在文献还是以简策作为载体时撰写的,不可能见到缮写于缣帛后的卷数。刘向书录和刘歆提要佚文例称篇数而不称卷数。早期文献用篇而不是用卷来陈述《别录》、《七略》著录文献的总数。《汉书·艺文志》篇、卷并存,其中的篇就是《别录》、《七略》原始著录的遗存,而卷数是班固把宫廷所藏文献实物的卷数添加上去的。  相似文献   

8.
在《汉书·艺文志》中,数术、方技略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诸略并列,是汉以前的学术大宗,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近几十年来,考古发掘中方术类简帛佚籍和实物的不断出现,为古代思想研究带来了挑战和刺激。学者以出土材料结合传世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9.
《七略》称名之“略”,章太炎先生以为表图书分类,姚名达先生以为表详简之“简”,论者或从前者,或从后者。“略”除可表分类及“简”义外,还有“要”或“梗概”等含义。基于“略”之“要”或“梗概”之含义,通过对《七略》之产生、渊源、命名、注释等进行分析,可知《七略》称名之“略”不当以表分类或详简之“简”解之,而当以“要”(或“梗概”)义解之。以《七略》称名之“略”为“要”(或“梗概”)义,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刘歆编撰《七略》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足等。以“略”表图书分类或详简之“简”,不仅不能反映刘歆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主观意图,更不能反映从《淮南子·要略》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再至《七略》的这一学术研究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王勇 《兰台世界》2016,(5):140-142
西晋荀勖提出图书四部分类法,主要受汉代五经分四部和《皇览》按部分类的影响。四部分类法之所以能够取代七略分类法成为魏晋以后主流图书分类系统,是魏晋时期学术的巨大变化所造成。至于魏晋时期的学术变化,则可从史学的兴盛、子学的不振与博杂、文学的自觉与发展三个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问答,叶长青著,陈三立题签自印本《问答》自序云:"七略先后之条理,从源以及流也,求其先后之故,而向、歆一家之言以立。"因此六略虽然皆出于史官,但本身又有源与流之分,从六略的先后顺序可以得知,当以《六艺略》为源,其余诸略为流。《问答》对六略排列顺序的探讨及《诗赋略》的命名缘由,皆出于这一观点。《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民国间深为时人所重。无锡国专教授叶长青所著《汉书艺文志问答》一书,以传统治学精神为取向,借问答之体探究学术源流,释前人之疑,在诸多相关研究论著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汉书·艺文志》是中国最早的文献目录,以其辨明学术源流历来为治学  相似文献   

12.
试论荀勖对我国目录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华平 《图书馆论坛》2006,26(1):226-227,211
荀勖的《中经新簿》一改汉刘歆《七略》的分类体系,从当时学术、典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所著录的图书分为四粪,特别是设立史类和佛学类,适应了东汉以来学术思想发展和研究重点的变化,以及各类文献增减的实际情况,是其创新所在,成为四部分类法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3.
明代目录著作中的史部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渊阁书目》、《国史经籍志》、《百川书志》、《万卷堂书目》、《世善堂藏书目录》、《玄赏斋书目》、《澹生堂书目》等明代官私目录著作中史部分类的考察,明代史学在目录学著作中的体现亦可考见。这些史部类别的设置,对传统目录著作史部分类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而一些新类的出现,不仅反映着史学发展过程中史书部类的变化,从中亦可窥见明代史学发展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4.
编辑与史学     
编辑与史学□《铁道工程学报》何宁我国古代的编辑,是由很有学问的人担任的,是饱读诗书的人。历代读书、写书、编书的人大多集中于史籍经文的学习、整理和继承。如孔子编《六经》、刘歆编《七略》、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等。由此可见,研究历史和发展史学离不开编辑工...  相似文献   

15.
我们将焦点文献定义为:是在以它为基础而组成的类别中处于中心地位的那个文献。虽然至今尚未有人提出过焦点文献的概念,但我们坚信:焦点文献确实存在于古代书目分类者的主观心理,并相应地影响着古代书目分类形态。《七略》“总别群书”为38种,其中的“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等8个类别直接使用了具体文献的名称。难怪早年姚名达先生说《七略》的《六艺略》是“以古书对象分”。此外,《七略  相似文献   

16.
汪浩  赵子夫 《图书馆学刊》2013,(11):112-114
《七略》《七志》《七录》作为我国目录学的鼻祖,不仅对当时的文献学发展影响颇深,也对后世目录学发展影响深远.从《七略》《七志》《七录》出现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3部书各自的特点及对目录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孝经》是儒家专论孝道的书。在儒家经典的所谓《十三经》中是部头最小的,全书不足二千言,但它却与其他“经书”一样,在封建时代倍受重视,具有深远影响。 一、《孝经》的作者、成书和流传 《孝经》一书最早著录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类:“《孝经》一篇,十八章。”“六艺”,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但“六艺略”所著录的不仅是六经,诸经传记亦在其列,“六艺略”中所包括的《论语》、《孝经》,并不属于“六经”传记,显然是有意将  相似文献   

18.
纪晓平 《图书馆杂志》2001,20(11):54-5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宝藏丰富的国家。在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过程中,人们自然想到先人留下的古代典籍。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自汉以来,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为六艺、九种、七略;至唐始分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藏书……  相似文献   

19.
(三)经部类目与图书著录 经部类目的设立 懦家经典在西汉确立了经的地位以后,东汉初年,班固据刘歆《七略》撰《汉书·艺文志》,于“六艺略”著录儒家经典,分立九个类目,即:《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小学类。《汉志》“六艺略”的类目,奠定了后世书目经部类目划分的基础,以书为类成为经部类目的一个突出特点。 从《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类目的设立,皆沿从《汉志》,或大同小异,从无超出其规范者。《隋志》将《七录》“技术录”中的“谶纬类”移入经部,唐代母煚的《古今书录》、《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等书目因之。《隋志》于《论语》类后附著“五经总义”方面的图书,《古今书录》增立“经解类”,两《唐志》、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目因之;其中,《明志》改称“诸经类”,《四库全书总目》改称“五经总义类”。南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将《孟子》由子部移入经部,附著于《论语》类之后,《直斋书录解题》仍合类著录,而将类名改称“论孟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产生了用于“治职”、“明事”的书契文籍。①到了周代,典籍渐多,于是分官执掌,各守成书,开了图书分类的先河。②其后,孔子删定六艺,刘向、刘歆编制《七略》,都是中国图书分类思想史上的大事。毋庸置疑,我国图书分类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作为中国图书分类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