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前荣 《大观周刊》2013,(12):359-359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提出了搜集生活素材,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数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杰 《大观周刊》2012,(32):213-214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商不开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tEt甩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及“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等内容列入课程总体目标。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紧密结台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热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尽情地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夏章花 《大观周刊》2012,(11):223-223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柏绍英 《大观周刊》2012,(46):299-299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并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5.
董艳云 《大观周刊》2012,(52):211-212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  相似文献   

6.
郎茂建 《大观周刊》2011,(28):123-123
怎样培养形成学生的应用意识呢,我以为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使学生更加喜爱数学 华罗庚教授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7.
张华 《大观周刊》2012,(33):237-23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家欧拉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数学学习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成玉龙 《大观周刊》2012,(27):252-252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有人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卓琳  陈建良 《大观周刊》2012,(27):248-248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辨证的,也是有机统一的。将生活与数学课堂有机结合,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在这方面,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涵,大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节,有机将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自觉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0.
张勤 《大观周刊》2011,(10):32-32
“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用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充分利用生活现实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相似文献   

11.
于文芳 《大观周刊》2012,(13):212-212
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我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重视实践,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探索,在本文中我将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宋海成 《大观周刊》2011,(10):70-70
《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从中我们可以研究获得。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3.
贾燕 《大观周刊》2011,(22):53-53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一直以来,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及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使得数学生活应用性不强。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从而素质教育难以深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我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大胆尝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相似文献   

14.
赵伟利 《大观周刊》2011,(52):160-160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比较稚嫩,对数学的认识与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意识和提高应用能力,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因生活而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5.
任茂 《大观周刊》2012,(11):218-218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往往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就会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数学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陈鹏 《大观周刊》2011,(44):255-255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相似文献   

17.
“数”、“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对象,通过“数”、“形”结合互助,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崔书梅 《大观周刊》2013,(4):254-254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内涵”。 一、中学化学美育教育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才 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人类需要美育,它是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是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刘文玲 《大观周刊》2012,(38):266-266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艳辉 《大观周刊》2012,(26):195-195
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凸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就对关注学生发展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的实践与探索,谈几点体会。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问题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突出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其中问题情景放在首位,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挖掘新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素养,注重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创设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能看到但必须跳一下才能够着,得到了又有新目标出现”的情境中,让学生数学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