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立科举考试行文范式最初出现在五代时期,当时被称为"贡举格"。宋神宗后,科举行文的立范活动开始兴起,南宋时期朝廷与士人均参与其间。元代立范工作主要由民间完成。明廷使科举行文的立范趋于制度化,民间坊刻兴盛。清代对于乡会试录的选编和民间坊刻管控较前代严格得多。历代朝廷选刊科举范文的本意是指导士子写作、改善文风,但一直影响不大。而坊间选刊的科举范文却影响很大,成为士子们考试时模仿、剽窃的对象,其对科举的作用也由有益变为有害。二十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后,科举范文亦告消亡。  相似文献   

2.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与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为各自批判当时教育现状、总结学校贡举得失、系统提出各自教育主张的经典议状,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苏、朱二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议革主张,且多有冲突激烈之处.学术分异是苏、朱二人教育议革分歧严重的本质,从个体来看,这是苏轼、朱熹教育思想不合导致的冲突,从学术发展史看,可看作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与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之间的争锋.出于学术思想构成的不同和各自学说主张的存异,朱熹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历来有所批判,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与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便是这种学术分异之下跨越时空的思想争鸣.  相似文献   

3.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开元二十四年改由礼部负责,知贡举对科举考试题目的拟定及考生的录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主考官要有正确的选拔人才的眼光和立场,以及对科举文风、考风和科举考试改革的把握。录取考生时,知贡举把当年的进士录为自己的门生,由此形成座主与门生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也是中晚唐朋党之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科举考试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特殊的"科举社会",并由此衍生出种种科举经济活动。科举经济是指因科举考试而引发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影响,主要构成包括政府科举经费、士子赴考旅费、士子考试费用、制举用书刊刻和科举考试辅导等广泛内容。  相似文献   

5.
礼部贡院与知贡举是辽朝科举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礼部贡院是职掌辽朝科举事务的常设机构,辽太宗会同元年获取燕云后沿袭唐五代制度,即于南京置礼部贡院岁开贡举,以收汉族士人。而主持礼部贡院考试的主考官则称为知贡举,属临时差遣,在礼部贡院考试结束后即卸任去职。由于辽朝统治者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知贡举常由既有较高的儒学水准、深受辽朝统治者信任,又在辽朝担当高级官职的官员来充任。  相似文献   

6.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法律基础知识。乡试、会试中判语、策等法律试题从多维考查了士子的法律素养,唯有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思辨能力兼具者才能脱颖而出。殿试策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征询了士子们关于国家治理中法律问题的见解。部分新科进士还要到各衙门观政,通过读律、理刑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就选官层面而言,明代士子在进入官僚队伍前即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明代科举制度下官员欠缺司法能力的看法并不允当。  相似文献   

7.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法律基础知识。乡试、会试中判语、策等法律试题从多维考查了士子的法律素养,唯有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思辨能力兼具者才能脱颖而出。殿试策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征询了士子们关于国家治理中法律问题的见解。部分新科进士还要到各衙门观政,通过读律、理刑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就选官层面而言,明代士子在进入官僚队伍前即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明代科举制度下官员欠缺司法能力的看法并不允当。  相似文献   

8.
祈梦是科举士子最为常见的祈愿行为。通过梳理方志、笔记等地方文献中关于宋明时期福建科举士子祈梦活动的记载,分析这一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相似文献   

9.
科举考试是科举时代促进社会流动、重组社会分层的工具,教育是士子获得科举成功实现代际流动的最重要条件.从清代科举人物朱卷履历看出,母亲是家庭启蒙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士子科举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家庭出身可以判定母亲的受教育状况.统计分析显示,母亲受教育状况对清代科举人物的考试成绩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是北宋科举制度下成长的集政治、文学和经术于一体的文化伟人。为了应试贡举,他不得不放弃韩文,应试"时文";面对迂阔诞谩的高言空文,欧阳修借主持嘉祐贡举之机,裁抑"鈎章棘句、寖失浑淳"的歪劣文风。欧阳修的嘉祐贡举革新确立了经义在科举的地位,散文取代了骈文,成为文章正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