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德育》2012,(21):2-2
四川省华阳中学秉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旨在建设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水平、精良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显著办学效益的素质教育特色示范高中。学校着力打造"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从心育、德育各行其道到心育与德育结合,从育德育心到育心养德,探索"育人先育德,育德必育心,育心以养德,养德以成性"的德育工作思路,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育德育心、育情育行有机结合。通过育德育心,健全学生人格;通过育心养德,内化品德外化行为。特色德育文化的建设较好地开发了学生潜能,促进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课程视角和新的时代背景下,幼儿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引领幼儿与自然和社会对话,与远方和未来对话,与个性和多元对话,才是弥补和扩充教育"内环境"和"外环境"的有力举措。只要教师用情、用意、用心,只要教师有一颗坚定的心,一颗朝向卓越的心,必让学生吃得更"饱",也让师生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应更多地关注师生的情感,实现"以心交心"、"以心换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让师生在人性化管理中体会幸福.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都说"新课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是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这个实践的舞台上,你激励我,我激励你。在课堂这个实践的舞台上,像泉水般相互滋润,像星光般彼此照耀,教师以及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都尽可能地得到展示,个性尽可能地得到张扬。以人为本,就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肥沃土壤。有人说心育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更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作为班主任老师更应该满怀爱心,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用爱心铸造师魂。一、热爱学生,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相似文献   

6.
<正>"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老师抱怨作文难教,学生埋怨作文难写。其重要症结就是学生作文情感的缺失。"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学生才能触发灵感,文思泉涌,才能心骛八极,精游万仞,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想写、爱写、乐写、善写,必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学的英语课堂沉醉在"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中,而忽略了师生、生生之间最真实的交往互动,恰恰后者才是学习英语的最基本的途径。只有加大课堂交往的力度,让用英语交流成为一种习惯,才能把英语当作语言来学,才有可能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8.
陈晓玲 《广西教育》2005,(1A):87-88
俗话说,亲其师必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喜欢教师了,学生才会喜欢教师教的课;只有喜欢教师的课了,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才会认真,作业才会及时,师生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因此,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一直努力做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魏克雄 《生活教育》2014,(18):97-100
正"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习录》什么是德育?简言之就是品德教育,即通过教育教导,让孩子能够拥有社会所公认的良好品德并运用到社会日常生活中来。德育有什么具体要求?古人提出伦理五常"仁、义、礼、智、信",同时又提出待人接物的五种态度"温、良、恭、俭、让",再提出五种为人模范的节操"忠、孝、勇、恭、廉"。其实归根结底,一言以蔽之,惟"爱敬"耳。还是老祖宗归结得好——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真谛     
"教育"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对生存的超越,是师生之间精神与精神的相遇,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教育包含着"教"和"育"两个层面的含义;"教"是前提,是基础,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当着一个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的身份,教授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育"是核心,是教育的本质,重在育心、育情、育智、育行。"育"不是像园丁那样依据自己的经验,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后的"静观其变",而是一种过程,是师生主体间展开的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样,从传统教育的"管"字当头,到"教"字当头;从"奴化"到以"育"为本质的对话教育,正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华,教育真谛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
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所谓“心育工程”,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引领心理学研修、心理辅导、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提升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师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的系列化教育实践。从特征上看,心育工程是规模大、水平高、惠及面广的系统化心育实践。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必须学会走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育人先育心,只有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教师只要做到平等的爱每一位学生,才会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同时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让学生从"教我做、教我学"走向"我要做、我会学",教育过程就会轻松愉快,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学习、反思、创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也证明: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同理,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只有注意用人艺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紧紧抓住人才管理这个核心,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吸引、留住、用好人才,让一切人才干事业的积极性竞相进发,让一切人才创造的活力竞相涌流,学校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那  相似文献   

14.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很多历史教师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该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以有效实现个性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只有扎根于知识的沃土,汲取思想的养料,生发创造的活力,彰显个性的魅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有可能实现个性化教学。一、笃学博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总导演",其独特的个性品质,诸如气质、品格等,对学生  相似文献   

15.
教 学 是 一 门 艺 术 ,教 师 要 想 使 自 己的 教 育 行 为 具 有 感 染 力 ,就 必 须 使 自 己的语 言 优美 ,语 音悦 耳。 只有 这 样,教师才 能 得 心 应 手 地 教 育 学 生 ,才 能 具 有 打动人 心 的力 量。 一 、教 学 语 言 要 科 学 规 范 ,优 美 生动,富于 启迪 性 语 言 是 教 师 完 成 教 育 任 务 的 主 要工 具 ,教 师 的 语 言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决 定 着教育 的 效果 。教 师要 善 于准 确生 动 地表达 自 己 的 思 想 和 感 情 ,使 学 生 在 潜 移 默化中 受 到陶 冶和 激 励。 ( 一)教 学 语言 应科 学 规范 “ 科 学 …  相似文献   

16.
古人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人是管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管理活动首先是对人的管理。面对师生冲突,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处理师生冲突没有固定模式,应因时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7.
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源自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信心、宽容心去拥抱学生,才能真正感化学生,才有可能细致观察,正确评价,发掘闪光点.因为学困生心里脆弱,自尊心较强.所以一但他们有所进步,应该多加表扬,让他们增强自信心,而不是用冷言冷语去批评他们.爱心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基础和情感前提,信心是激发学生的无穷潜力,宽容心是播撒美好的种子.缺少“三心”,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它的人性本质.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人是管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管理活动首先是对人的管理。面对师生冲突,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处理师生冲突没有固定模式,应因时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9.
何芬 《中国教师》2013,(16):44-45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此,我尝试改变传统的"师传生受"教学模式,运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组织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一、"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相似文献   

20.
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诗歌《将进酒》,才有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全诗。忽视"读",是因为师生都没有重视诗歌"读"的重要性,造成的结果就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无法做到和诗人神气相通,产生心灵感应。多多诵读,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才能更贴近诗人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