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隐喻是建构和解读诗歌语篇的有效策略,在诗歌中具有思维、认知和组织功能。隐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建构了英语诗歌的蕴意。源域和目标域的相映射,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诗人以源域意象为载体,通过源域链条和目标域链条的映射,实现语篇连贯。本文以具体的英语诗歌为实例,分析了隐喻在语篇中对于剖析诗人的思维活动、诗篇内涵和结构组织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在诗歌主题与中心隐喻框架下源域意象连贯和隐喻连贯对于构成诗歌语篇连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洪雯 《广西教育》2013,(23):111-113
选取波德莱尔和陈敬容以"时间"为主题的诗歌各一首,采用对诗歌文本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首诗隐喻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揭示两位诗人在诗学创作和美学理念中"交集"和不同点:陈敬容通过隐喻意象抒发生命的张力,而波德莱尔则以隐喻意象表达了"现代性"态度。  相似文献   

3.
李丽丽 《文教资料》2012,(27):148-150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与诗歌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喻在诗歌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花"这一意象的,本文尝试将"花"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所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及其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花"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作为一个认知机制.一个认知域(源域)部分映射于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上,目标域因为源域而得到部分地理解。隐喻是诗歌的灵魂,和诗歌同质。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角度分析艾米莉迪金森著名小诗《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运用隐喻的认知理论对比分析英诗文本,可从诗人的认知层面更深层次地体会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独特的理解和诗歌本身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  相似文献   

6.
兴是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其显著特征便是以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来隐喻人和事。从现代隐喻理论看,其关涉到的隐喻"人是动/植物"正是大连环隐喻(Great Chain Metaphor)这一人类最为普遍存在的理想认知模式中最耀眼的环节。以动植物为始源域,兴符合隐喻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投射方向,符合隐喻的体验哲学原则,符合诗歌含蓄性特点,符合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兴在诗歌中的创造性运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大智慧和匠心独具的艺术个性。动植物隐喻作为人类最朴素的自我认知的方式,还普遍存在于东西方文化中,反映在其象征性和姓名文化中,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在认知模式上的共性。  相似文献   

7.
选取波德莱尔和陈敬容以“时间”为主题的诗歌各一首,采用对诗歌文本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首诗隐喻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揭示两位诗人在诗学创作和美学理念中“交集”和不同点:陈敬容通过隐喻意象抒发生命的张力,而波德莱尔则以隐喻意象表达了“现代性”态度.  相似文献   

8.
戴安娜·迪·普利玛在文学上的实验与创新,对主体身份的苦苦追寻,以及作品中体现出的精妙与睿智是对以男性作家为主流的"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的映照和补充。其代表作《狼女》被认作是可以与金斯伯格的名篇《嚎叫》相媲美的一部史诗。根据Lakoff以及Fauconnier提出的当代隐喻理论,以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为基础,笔者总体分析了语言中有关"狼"形象的内在认知机制,阐释和剖析《狼女》中有关"狼"隐喻的内涵一方面验证了概念隐喻的普遍性特征;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普利玛对概念隐喻的沿承、颠覆与重构,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了普利玛带有女性主义色彩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素以其诗歌富含奇思妙喻,思辨性强,想象奇特而著称。"死亡"是邓恩诗歌中的主题之一,有关死亡意象与死亡隐喻的诗歌占很大比例。本文拟从认知视角,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来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并对其诗歌中大量死亡隐喻的创作原因作进一步分析,以欣赏邓恩诗歌中死亡概念隐喻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诗歌语言符号的隐喻表现系统要求在两个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依据相似性原理建立意义的连接,把不可言说的情感、意志、精神等化为可感的形象。李白诗歌语言张力的构成重在隐喻策略的运用。隐喻是远距离的交易,在李白诗歌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存在着对距离的有效控制。在李白的诗歌中,语言的运用是灵动的,通过所言非所指的隐喻策略,创造出诗歌语言的含蓄能指势态。  相似文献   

11.
以认知语言学为依托,用原型范畴化理论和意向图式分析方法对英语介词"out"的空间隐喻拓展进行认知研究。介词"out"以"空间"概念为原型,以隐喻为手段,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意义范围,最终实现从空间概念到非空间概念的映射,即从空间域拓展到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否定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12.
景毛毛 《海外英语》2012,(22):238-239,267
该文通过对颜色词"白"和"white"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的隐喻具有高度相似性,从颜色域到其他域的映射模式是大同小异的,其隐喻映射范围主要包括了人物域、情感域、事物域、政治域、态度域和抽象域。二者的隐喻可以是褒义,可以是贬义,也可以是中性。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4,(A2):19-21
隐喻是心理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人们的"味觉"概念通过隐喻方式投射到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其他范畴的认知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以汉语中的"甜"与"苦"这两个味觉概念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甜"和"苦"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味觉词的内在隐喻机制,从而为汉语词汇的语义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文化看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象形表意特征以及丰富的信息容量使古汉语书面形式从词汇到句式都显得相对精简单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古典诗歌独特的语言形式局限了古代诗人在叙事描物、表情达意方面的舒展自由。隐喻以活跃的想象拉开了喻依和喻旨之间的审美距离和审美张力,营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功能。隐喻又是汉民族具象、直觉、整体的思维模式在语言文化上的镜观,因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特征极为广泛突出。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隐喻是系统地、单向地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投射。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抽象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创造新的意义、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隐喻起到中介的认知功能。在语用学的视角下,动态的语境是理解诗歌隐喻的“桥梁”,人们运用动态的语境可以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诗歌中新的、抽象的、不清楚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李田 《考试周刊》2008,(50):224-225
在汉语和英语中,隐喻的习语同中有异。由于中英思维认知模式的差异,汉语中的隐喻习语常使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的隐喻习语则常使用单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本文以Lakoff(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视点,阐释汉英两种语言隐喻习语构建存在的同与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以往多侧重于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较少从认知的角度对古诗进行分析。本文以《诗经》征戍诗为语料,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主要探讨了《诗经》中征戍诗中的恋土怀乡主题的隐喻表达。并分析了主要隐喻的文化内涵、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以及认知机制,以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料探寻认知隐喻观的共性。  相似文献   

18.
诗人用诗歌抒情言志,而隐喻作为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解读和意义的构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和概念整合理论(MIT)为基础,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三首诗A Girl’s Garden、Leaves Compared wit h Flowers和Desert Place中选取了在其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析了诗歌中的隐喻,探讨了隐喻含义的构建过程,继而建立了"植物——人"和"动物——人"这两个意象图式框架。  相似文献   

19.
乔治·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其方式是将源域的概念映射到目标域。就其认知本质来讲隐喻是人类将源于源域的种种概念冠以"他者"的形象强加于目标域,构成现象客体,通过这种方式人类建构他者意识实现对目标域的理解。影片《盗梦空间》以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为载体,以"梦境即现实世界"的概念框架为背景,通过多重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的设置,建构人们关于梦的他者意识最终实现对梦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狄金森"死亡"诗歌里存在大量新奇隐喻,让人感到突兀难解,从概念隐喻视角解读狄金森"死亡"诗歌,能从认知层面揭示狄金森"死亡"诗歌所蕴含的各种隐喻之迷,从而更好地体验其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