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学习上“吃小灶”,各自埋头“单干”比重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不愿参加班级和学校集体活动,对政治学习漠不关心,考虑自己多、关心别人少,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以致使思想教育“事倍功半”。为此,加强研究生群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创造良好的群体环境,以群体活动感染、教育个人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一、从人才的德才兼备看群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人类是在群体中生活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一个人,他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范围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心理安全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安全是每个人都必需的一种生理需求.对于还处于青年晚期的研究生群体而言,缺乏心理安全更应该引起学校与社会的普遍关注.一般来说,研究生多因学术研究压力、生活交友压力、恋爱婚姻压力、求职就业压力等导致心理安全问题.除此以外.社会评价方式、家庭环境氛固、学校培养方式以及研究生自身状态如何都会影响其心理安全机制的建立.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研究生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铸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研究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所谓群体,即在具体的生活交际条件下,人们结成的共同体。它是社会协作的产物,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里仅就教学对象群体之一的研究生群体的作用问题谈点粗浅之见。一、从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加强群体意识教育自从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以来,招生数量不断加大,仅1986年和1987年全国就招收85000人。从已毕业的前几届研究生看,大多来自科技和生产单位,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再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科研能力。至于以后几届研究生,约有80%左右未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在群体中才能实现自己自由的本质。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个体在群体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群体的影响。研究生群体不是一群自由人的组合,而是一些经过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和心理相对成熟、知识结构均衡的青年所组成的群体,具有鲜明的群体心理特征。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比例的不断增加,培养标准的不断提高,研究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加之年龄原因、感情因素等的影响,研究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分析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探索群体环境下开展研究生心理教育问题,对于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教育三方权益的协同与制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6期撰文认为,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培养环境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双重性角色。研究生既是创新主体又是受教育客体;导师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被培养环境约束的客体;培  相似文献   

6.
合作教育是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培养方式,它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两种资源,能够解决研究生扩招带来的负面问题,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研究生培养中推行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在我国开展合作教育有着较强的科研和创新群体优势,以及较好的企业、社会和政策优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性现况,探讨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该研究运用卢谢峰(2003)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吉林省某高校878名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性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在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四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研究生特殊群体在人际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三个维度得分均低于本科生特殊群体;是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和生源地是影响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建立从社会、高校、到大学生特殊群体自身的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应届研究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该群体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就业而是攻读研究生学位,某种程度上他们是本科的延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沿袭着本科时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由于惯性和路径依赖的特点,他们从大学生到研究生的身份转变过程史为漫长和痛苦。和其  相似文献   

9.
针对军校研究生学员具有个体角色的双重性,以及军队院校研究生群体呈现的“五多五少”特点, 从优化生活环境、舆论环境、外部环境入手,注重行政管理与思想管理的结合,行政管理与组织管理的结合, 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等,加强军校研究生队伍管理。  相似文献   

10.
以5011名在校研究生为被试,通过ICS问卷和BDI量表,考察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与抑郁心理的关系。研究发现,研究生整体主观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在每月可支配资金、拥有朋友数量、专业类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与其抑郁心理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生消极情绪与其抑郁心理呈显著正相关。高校应重视疏导男性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构建良好朋辈互助成长环境,强化博士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积极取向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日益成为学校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分子的后备军,其发展状况直接反映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目前,由于研究生群体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和环境的复杂性,致使我国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群体的某部分人由于自身所应扮演的角色不清楚,处于模糊状态。文章以社会角色理论为依据,以知识分子的标准来全面分析研究生角色模糊的表现,探讨了导致研究生角色模糊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规模化培养背景下研究生群体归属感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静 《高教论坛》2011,(2):101-103
一直以来由于导师负责制的影响及研究生个体化培养的特点,研究生有强烈的专业归属感,却缺乏群体归属感。随着研究生培养的日益规模化,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学校在管理上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公共生活体系的建设,以确保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心理安全,加强对研究生群体归属感的培养是研究生在校园公共生活中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读研难,已婚读研更难。作为一个在研究生中担负着家庭责任和婚姻责任的特殊群体,已婚研究生无论在学习心态上还是在生活目标上都与未婚的研究生有着不同。带着疑问,记者走近了这一群体,试图更深刻地了解这一群体,从他们身上得到些启发。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校外住宿的群体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人不能离群独居,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定的社会环境中,依从于经济和政治地位、种族或民族、社区、年龄、性别、职业、血缘、兴趣、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要与别的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这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心理,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后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转向围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个体对整个研究生群体的认同程度却不断降低。他们的生活往往被拘囿在专业的界限内,与其他专业或外界的接触非常少,这就导致研究生们在认同上陷入了一种困境,即有“专业归属”,无“群体归属”。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发挥研究生会的作用,利用这一学生组织所具有的制造认同与归属的力量,搭建交流平台,建构“共同体文化”,进而让研究生在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中,完成自己对群体的认同,走出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6.
张玲 《文教资料》2012,(1):166-167
研究生是具有较高知识的群体,但目前研究生就业日益困难。本文分析了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提出应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培养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正确引导贫困研究生就业;培养"校漂族"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就业法规建设,杜绝性别歧视,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合理设置专业,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从而解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高校与社会正同步处于全面改革的转型时期,时代的嬗变、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学习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都使得当代研究生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总体上与一般人群没有明显差异,这反映了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性。但是,非独生子女、工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女博士研究生在不同精神支持来源、内容对其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方法:使用SCL-90量表、精神支持问卷,共调查62名不同年级女博士研究生群体。结果:在SCL-90量表十项因子中,女博士研究生群体得分普遍高于常模组。从精神支持来源、内容上,同辈群体对女博士研究生个体情感支持作用较大,不同社会支持来源对女博士研究生精神健康影响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得出该群体缺乏全面社会支持系统,非正式组织比正式组织支持程度高。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博弈理论探讨研究生群体面对奖学金评比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类型研究生群体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奖学金运作策略博弈模型,该模型在研究生群体的良性竞争条件下,使研究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与科研中合理安排时间,使研究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让奖学金管理者更好地制定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制度,从而达到激励研究生群体积极投入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好坏的衡量标准还没达成共识,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则更少。林金辉认为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的高低要根据心理测验、观察和个人体验的报告等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认为必须把握的标准可分为五个方面:其心理发展是否符合其相应的心理年龄;是否能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和有无完整的人格…。笔者认为这五个标准主要是针对研究生群体中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者的,所以其界定接近于一般正常成年人的标准。研究生是社会培养的高知识高素质的群体,对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否该与其他群体有所不同,对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