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国内的书话经过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已经约略可以分为两派了。一派以旧书(即线装古籍)为“话题”,喜谈买卖、借刻、校勘及版本、藏家诸书林掌故,一派以新书(旧平装及再版本)为“话题”,所谈不出现代文坛的书人书事。但唯独有一人能够不立门户地在书话作品中说旧话新、融古化今,这就是为书话家奉为“书话主人”的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唐弢先生的“书话主人”的形象,是通过他的《书话》集子建立起来的,并以《晦庵书话》为其代表。是书的前四个部分,主要是谈  相似文献   

2.
请听我说!     
朋友间电话谈话,话至酣时,时用一句“你听我说”岔入,引出自己所想表达之内容。“你听我说”这看似随意平常的话语,在我们与其他人的交谈中细察,常被不经意提及。你听——我说,“我”试图占据话题中心,强势地想要表达自己,甚或有时强加观点于人。且不论观点对错,单单只说不听这一点,已经让我们陷入了沟通的尴尬境地,且自囿于部分真理中掩耳盗铃久矣。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是通过视觉形象给人以感染的,它是声、画合一的现代化传播手段。所以处理好声、画关系是编好电视新闻的关键。在编写一条电视新闻时,文字记者必须到“画”中去。即深入生活,到拍摄的现场。作到“心中有画”,才能写出“话中有画”、“让画说话”、“话是画的升华”的稿子来。文字记者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受现实生活中生动事物之感染;摄像记者不了解“话”意,不探讨“画”情,就很难选择出最有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4.
给读者以新鲜的快感,这该是作文的通则;写“杂谈”文章也不例外,甚至要求更高。我们可以从选题方面来理解“杂谈”文章对于新鲜的追求。 根本问题在于选题要新鲜。“题好文一半”,选题(立意)新鲜就是“题好”的基本含义。好的选题,不妨说既是“热门话题”,又是“冷门话题”,兼有热与冷的两重性。“热门话题”的意蕴是时尚之新,潮流之新,思想之新,需求之新。所以说,热门话题本身就含藏着新。然而并非找到了热门话题就准能写出新鲜文章来。如当我国刚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之时,“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 让全国耳目一新,相关的要尊重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话题成了一时的热门。如果大家都一般性地谈要怎样不要怎样,那么“杂谈”的面目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让读者得不到“思想的新启迪”。于是要去捕捉“冷门话题”。如陆先荣《填好这一栏》提出,填写干部登记表时对“家庭成份”、“个人出身”要求严,而对“有何特长”要求松,这是不 尊重知识的表现。这篇文章的选题就做到了热与冷的结合,从而获得了成功。“杂谈”作者,都应该是人群中最有 头脑、最善于思考问题的一些人。他们最不喜欢“起哄”,  相似文献   

5.
吴洪林 《新闻传播》2007,(9):33-34,36
一提到演播,人们往往会把目光聚集在这个“演”字上,因为“节目主持人要不要表演”这是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的焦点。观点一:主持人要坚决杜绝表演,一表演就虚假;观点二:主持人不可能没有适度的表演;观点三:主持人该表演的就表演,不该表演的就不要表演。对此争论如何分辨?如何明确?我们先来谈一谈“电视节目主持人要不要表演”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6.
李今枚 《青年记者》2010,(12):11-12
看到这个话题,虽感到有话可说,可也产生某种恐慌:我能说得清新闻人承受的“恐慌”吗?能为此提出可资参考的应对之道吗?显然,“恐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啊。  相似文献   

7.
通常情况下,记者采访习惯的做法,是先同采访对象“通通气”,或约定采访时间,或告知采访的话题,用意是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近一个时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栏目采制的一些新闻,在  相似文献   

8.
陈煜晃 《新闻战线》2022,(5):103-106
“硬”话“软”说,以灵活、亲切的表述传达信息;“大”话“小”说,宣传大事从小处入手;“长”话“短”说,提炼呈现核心要事;“土”话“新”说,挖掘本土特色,本地资源。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福建日报新媒体以“四说”为切入点,探索新媒体报道话语生态,走出了一条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我在这里说的书话,指现代文学的书话。古代的书话如藏书题跋、读书记之类的东西,且按下不表。现代书话的出现是随着现代文学的出现而产生的,算起来大约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在郑振铎、阿英、曹聚仁、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的倡导和推动下,现在已经是蔚为大观了,近几年还出现过一阵“书话热”,风靡了读书界,很多人都跃跃欲试的拿起了笔,写起了书话来。提起现代书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弢先生。正如著名书话家徐雁先生所说,人们之奉唐弢先生为“书话主人”乃至“现代书话之父”,自是不可更易的定评(《雁斋书灯录·谈谈“书话”》)。有人说,唐弢先生一生写了那么多的东西,而真正能传之久远的,恐怕只有那一部《晦庵书话》。初听此言,不免大吃一惊,但细细品味,觉得大抵也不错。先生往矣,我来亦迟。其个中原因,值得深思。总之是斜阳系缆,世事沧桑,不容易说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娱乐化”目前在业界是个十分时髦的话题,我国新闻传播界对新闻“娱乐化”的评价褒贬不一。赞成的,反对的,各有各的观点,就目前的情况看,各级媒体“摸着石子”搞“娱乐化”新闻报道的却大有蔚然成风之势。但理论界倒有一种痛心疾首,大声喊停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宣传做到“三贴近”,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主动周全的策划组织。《羊城晚报》一直坚持的《公众话题》栏目(或专版),以及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类似话题性专栏专版,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三贴近”形式。《羊城晚报》的话题性专栏,开设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开宗明义就叫《公众话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早年即对地图予以较多的关注,认为欲发奋报国,应“舍科第之辞章,而讲治平之实学”,而“实学之要,首存通晓舆图(即地图).尤首在通晓本国之舆图”。1912年6月25日,孙中山在上海对《民立报》记者谈到:“仆之不敏,见识浅薄,然二十年来每有所至,即收其舆图,虽用意颇杂,  相似文献   

13.
不同媒体因面对读者群体的不同,其新闻评论的定位也各有偏重。有的以专家学者的专论见长,有的侧重百姓声音;有的注重特定领域内的话题,有的侧重本地区的新闻话题;有的讲究时效快、力求“第一个发言”,有的更在乎观点新锐、辛辣、尖刻,与众不同。无论哪一种定位,新闻评论本身要成为上乘之作,都应该内涵一种大气。这里所说的大气,与孟子所说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浩然之气,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大气的标志之一:是非分明,立场坚定对同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评论,其审视视角可以各有不同,但其基本立场不可有偏离,在是非…  相似文献   

14.
话语     
《青年记者》2009,(12):4-4
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旬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人是要有精神的!”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  相似文献   

15.
在一星期只出一期的副刊版里,要办出一个在广大读者中有影响的栏目来,确有一定难度。浙江日报“钱塘江”副刊中的“百年沧桑话回归”这一栏目,之所以能在读者、作者群中产生较大影响,其得以成功的主要一点,便是抓住了1997年香港回归这一国内外都瞩目的新闻点。 去年,浙江日报副刊就开始筹划搞一个有关香港回归话题的征文。其后不久,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也决定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新闻界,“事实第一性,报道第二性”是一个不争的观点,但基本观点不争,认识角度却各异;报道依据事实进行,但事实是客观的还是具有倾向性的仍是一个焦点话题。陆定一同志指出:“唯物论与唯心论在新闻学理论中的一条明确的界线,就是是否主张尊重事实,而且是否在实践中真正尊重事实。”[1]这就提醒我们:“主张尊重事实”与“在实践中真正尊重事实”并不是自然统一的,如果不清除对事实性质的一些模糊观点,依然会陷入理论上尊重事实、实践中脱离事实的矛盾中。新闻事实的完整认识“新闻事实”是以“事实”为属概念的。对新闻…  相似文献   

17.
新闻本来就是用事实说话的,何来“真话”、“假话”?确实,新闻讲究真实,但“真实”,不等于是“真话”,你用的事实说明一种什么观点,这里就存在一个真话、假话的问题。比如,同样一场足球比赛,你可以说他踢得好、精彩,也可以说是糟糕、糟透了,不同记者报道所得结果常大相径庭。这里的结果与观点,有不同记者不同看法之别,也有敢不敢讲真话之分。例如,前不久中国足协掌门人阎世铎说了一通话,提到中国足球的症结是“气不如人”,按一般的惯例或按长官意志,上方怎么说就怎么去顺从,即可。但4月13与14日,《新民晚报》体育新闻版先发了一则言论《说“气”》,又发了一  相似文献   

18.
篱边人语     
《负暄琐话》前,有一段“小引”,张中行先生在那里说过,早春晚秋,坐在向阳的篱下,这是“负暄”,出典,也是远请《列子》来帮忙。话, 或云闲谈,张先生笔下也有分晓,截引,即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写,《琐话》尚不尽意,继之以《续话》,再而三,如今是《负暄三话》也出来了,文章仍旧贯,“写些事过或事微而未能忘情的”。书,读过,要谈想法,也只好不避齐东野语之嫌,谈。  相似文献   

19.
拜读《新闻知识》91年11期《读报ABC》一文,笔者对文中“A”、“B”切中新闻工作时弊,一针见血的文笔赞赏不已;但对“C”中的观点却不敢苟同。“C”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新闻报纸登那个地区的搞件最多,那个地区就光荣吗?否。谁写的稿件多,谁就光彩吗?不是。谁在历次评奖活动中“连中三元”谁就光耀吗?也不是那么回事。”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正确,作者还引用了穆青同志两段话:“不要只讲成才,要讲出发点”,“许多东西都是群众创造的,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我们当记者的不过抓住真实的事情,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范长江新闻奖也好,什么金牌银牌也好,都不是最高的奖赏。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这是无形的勋章!”请读者注意,穆青同志的两段话,前一段是讲记者同群众的关系问题,后一段是讲什么是最高奖赏问题。穆青同志这两段话,与  相似文献   

20.
罗维扬 《今传媒》2003,(2):16-17
看了《南方周末》的新年特刊,以为可以作为报纸策划的范例来谈一谈。 《南方周末》新年特刊六张专页24版,每版天头都打上一个特别的印记“向西50里”,乍一看莫名其妙,读了头版文章就明白了编者的用意。文章先交代此期报纸策划的背景和立意:“新的一年,是中共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年。我们没有回避‘全面小康’和‘公正社会’这么严肃的话题,哪怕在本该轻松的新年第一天。因为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