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罗伯-格里耶的“缺项”理论与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项”这一概念是理解罗伯-格里耶小说创作的核心,也是新小说最重要的特性。罗伯一格里耶认为文学作品一旦完整无缺,变成某种实体,便会失去运动空间,成为静止不动的一潭死水,因此,在他看来,所谓“完整”的作品从来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与此相反,有“缺项”的文本才有可能使作品产生某种生命的运动和旺盛的活力。罗伯-格里耶对小说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最先明确要求文学用不确定的结构、不确定的叙述。即运用“缺项”的艺术表现手法重新构建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试析《吉娜》的双文本性晁召行在罗伯一格里耶的创作中,《吉娜》恐怕是篇幅最短却又最奇特的作品,以致于有的评论家认为,罗伯一格里耶在《吉娜》中给我们提供了他"小说家世界的完美的综合",而且,在他的苦恼中,罗伯一格里耶"未走得这样远"[1]。罗伯一格里耶在...  相似文献   

3.
罗伯-格里耶作为法国“新小说教父”,以极富个性化与客观冷静的风格颠覆传统小说创作手法,积极实践反常规写作,引领“新小说”流派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派系中崛起。其代表作《橡皮》《窥视者》与《嫉妒》的理念实践都展现出强烈的先锋性与反叛性,为小说艺术发展增添了不可忽视的新可能。“窥视”作为一种独特的叙述眼光成就了罗伯-格里耶小说典型鲜明的冷肃文风,同时作为重要的叙事角度参与承担进作品的人物描绘、空间建构与结构交织。本文拟从以上三方面具体考察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窥视”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4.
阿兰·罗伯—格里耶是法国新小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是物本主义的首创者,他的代表作《橡皮》体现了其物本主义思想。首先,他注重情节发展的自在性,并将杂乱无序的场面或物象作为结构小说情节的要素和推动情节进展的契机。其次,人物趋向淡化,物成为小说描写的主体。最后,阿兰·罗伯—格里耶在小说创作语言上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模式,在修辞上他反对使用拟人化的比喻,提倡使用“转移隐喻法”;在遣词造句上他善于运用“中立性”词汇和带科学色彩的数量词。由于阿兰·罗伯—格里耶在创作手法上的刻意求新,从而获得了“客观小说”之称。在艺术创新的同时,新小说派的作品包括《橡皮》亦存有显而易见的缺陷,对此,本文亦作了相应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1949年的某一天,法国一个毕业于农艺学院、正在一家人工授精研究中心工作的27岁的年轻人,随意拿起办公室里一张荷兰公牛系谱示意图,走笔在背面写起一篇小说,题目叫做《弑君者》。就这样,他在不经意间促成着一次小说艺术的革命,他的名字叫做阿兰·罗伯-格里耶。罗伯-格里耶与他的同道一起,开创了一个文学流派——新小说派。  相似文献   

6.
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创作观念深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胡塞尔否认在事物的现象下面存在本质,罗伯-格里耶认为在小说中不要制造一个意义世界。他反对传统小说的深度创作模式,并在自己的新小说中坚持着无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相信多数阅读过罗伯·格里耶小说的读者,对其小说都难免生出晦涩难懂,不忍诸读之感。可是为什么格里耶却是因了这些令读者难以阅读和接受的小说,而成为举世公认的小说大师,并且因了这些小说而为世界小说林造出了另一个奇观——“新小说”呢?  相似文献   

8.
法国当代文学与电影大师罗伯·格里耶2月19日在法国西部卡昂大学医院去世,享年85岁。1922年生于法国布勒斯特的罗伯·格里耶,1953年发表成名作《橡皮》,1955年因发表《窥视者》获当年法国评论家奖。之后,他在巴黎午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同时从事写作及摄制电影。他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由法国新浪潮电影著名导演阿兰·雷奈摄制成电影,获得同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从1960年代起,罗伯·格里耶创作  相似文献   

9.
李航 《成人教育》2013,33(1):122-123
文章对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创作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对其早期的实验小说创作理论包括物象描写、"摄影机眼"的运用进行分析,对罗伯-格里耶在电影小说领域的创作进行阐述,从而对其小说创作理论进行一个整体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细读罗布——格里耶的小说的人大都有一个印象——他的小说总有那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并不是一件坏事,事实上,发现罗布一格里耶小说中的费解之处,恰好是理解他的作品的开始,这也是罗布一格里耶在创作中有意这样做的。罗布一格里耶小说让人费解的现象之一是,读者不容易象阅读传统小说那样,一下子认清作品的中心人物是谁。这一现象的存在,也就容易使读者对作品叙述的内容与含义产生误解,或者  相似文献   

11.
罗伯·格里耶曾三次访问中国,他无疑是最受中国读者关注的法国当代小说家,这一点连格里耶自己都感到意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格里耶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翻译成中文,他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但真正读他作品的人,也许并不比谈论他的人多。有人说余华的创作受了格里耶的影响,而余华自己否认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1949年的某一天,法国一个毕业于农艺学院、正在一家人工授精研究中心工作的27岁的年轻人,随意拿起办公室里一张荷兰公牛系谱示意图,走笔在背面写起一篇小说,题目叫做《弑君者》。就这样,他在不经意间促成着一次小说艺术的革命,他的名字叫做阿兰·罗伯-格里耶。  相似文献   

13.
罗伯·格里耶曾三次访问中国,他无疑是最受中国读者关注的法国当代小说家,这一点连格里耶自己都感到意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格里耶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翻译成中文,他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但真正读他作品的人,也许并不比谈论他的人多。有人说余华的创作受了格里耶的影响,而余华自己否认了这一点。余华说:由于  相似文献   

14.
新小说派是战后法国文坛出现并影响世界文学历史进程的流派,它的革命性创新集中体现在反小说,对小说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进行标新立异的探索、罗伯·格里耶即是新小说派的杰出代表,本文以《窥视者》为例,浅沦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派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罗伯-格里耶是法国文坛非常有影响的人物,至今在世.他的代表作<窥视者>()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一直在小说界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挑战.罗泊-格里耶高度重视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和语言,他的创作主张与实践是大胆和积极的,是现代小说艺术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阿兰·罗伯–格里耶作为"新小说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非人化写实论在客观上表现出来的物化倾向已经背离了他的写作初衷——非人化写实本来是为了消解传统写实的本质主义规定及其意识形态性质,但在消解对象的同时,也为现实生活强行设置了一种本质主义的规定,解码的动机不免变成了编码的行为。我们在肯定与赞扬罗伯–格里耶的同时应对其非人化写实论颠覆意义与尴尬生态给予剖析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看《大家》     
本期《大家》同大多数文学期刊步调一致,刊发了“情系汶川抗震救灾诗文辑”铭记五月那场巨大的灾难。本期杂志还恢复了封面人物介绍,选用的是今年刚过世的法国“新小说派”大师罗伯·格里耶。或许是巧合,本期的小说也颇具“先锋”气息。  相似文献   

18.
阿兰·罗伯—格里耶是"新小说派"中最杰出、最激进的作家,被公认是"新小说派"的领袖人物。他宣称的"客观写物论",掀起了一场颠覆传统小说以人为中心观念的"小说革命",并在创作实践中探究了新的写物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对法国新小说派领袖阿兰·罗伯 -格里耶的影响是广泛的。他把现象学的精神灌注于创作之中 ,又以现象学为武器捍卫自己的创作成果。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 ,他主张铲除深度神话 ,并提出铲除深度神话的具体措施 ,即用“虚无意识”注视世界 ,采用平面化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橡皮》是法国作家罗布一格里耶的小说处女作。1953年问世之际,读者寥寥无几。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布一格里耶的一系列作品连续出版。他的“新小说”理论也相继提出,人们才摹然发现,原来由《橡皮》所肇始的乃是西方小说界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及文体风格上的一场全面、深刻、彻底的反叛运动。它是以反传统为旗帜的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小说”的发端!到60年代,《橡皮》发行量就已过百万册,并被译成多国文字。1968年还被拍成了电影。今天,《橡皮》已无可置疑的被视作“新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所体现的小说观念、创作方法、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