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为当前激进思潮在中国主要包含激进的民粹主义、激进的民族主义、激进的保守势力、激进的自由主义以及激进的宗教思想等。而当前中国激进思潮具有五个整体性特征:第一,从社会激进思潮的主体来看,表现出主体的非精英性;第二,从社会激进思潮的具体内容来看,表现出内容的非理论性和多元性;第三,从社会激进思潮传播路径来看。表现出传播的离...  相似文献   

2.
从实践主体的视角认识与把握大学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课程的实践主体,即:以“学”为主要特征的学生;以“教”为主要特征的教师;以“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大学;以“政策”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从实践主体出发,大学课程体现为:学生课程、教师课程、学校课程、国家课程。不同的课程实践主体,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的出发点、地位和作用都是不一样的,从而表现为课程的不同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教师主体派生性初探--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分析我国师生关系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派生主体观,认为教师主体属于派生主体,具有派生性。从知识观、目的观、教学观、文化观等方面探讨了教师主体派生性的理论依据及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前人的抽象的、精神性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认为主体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主体是人"、主体的自主性和为我性、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的自由与意志的实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一节好课,里面有很多的标准,我觉得一堂真正的好课,并不是说一节课上得很完美,挑不出瑕疵,关键在于这个课堂是否是学生的课堂。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现代交往实践观认为,交往实践结构是由“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在道德教育领域中.交往的主要形态表现为德育对话。其结构也相应地表现为“主体(教师)-文本(德育素材)-主体(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关系。在德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但为了保证对话的质量与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德育文本(德育课程、教材或相应素材)进行深入的理解,我们把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看成是一个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与主体意识的培养,自我体验、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交流性等方面,这些都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真正使学生处于“做”数学、“用”数学的情境中,才能实现。因此,笔认为: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表现:教育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教育劳动过程的异化;受教育者处于某种程度的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和对象的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的异化。造成异化的主要原因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策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观念冲击在教育领域里面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复归之路:教育者、受教育者向自身的复归,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的复归。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民主监督的缺陷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虎 《现代企业教育》2008,33(12):152-153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民主监督缺失的原因及表现,认为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民主监督的主要对策是:确定监督主体,加快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素质,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加强沟通,优化监督信息,确保信息通畅;注重对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建设;提高农民政治组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法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既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特别权力主体一方的相对人,又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还是社会公众与高校联系的媒介: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有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汪宁远 《文教资料》2014,(25):39-40
新闻摄影追求新闻价值和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非绝对的客观,因为只要有人参与就必然存在主体性。新闻摄影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摄影主体对拍摄瞬间的选择、摄影主体对后期照片的处理、摄影主体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及摄影主体个人风格的凸显。  相似文献   

12.
南京临时政府是孙中山领导的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这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在公有制问题上,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公有制主要是国有制,否认集体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绝大的比重;三是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能是国有国营;四是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层层落实。木文对这几个误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重,公有制为主体是数量和质量相统一,公有制具有多种实现形式和一切从发展生产力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两个要素: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从而为评价主体为横向机制,以评价客体为纵向机制,构建了评价与课堂教学一体化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16.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潜质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教学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丰富潜质,主要表现在:语学习的开放性、语能力形成的实践性、本解读的多元性。语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表现在:激发学生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创新教育提供适宜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它是一种借助书面语言完成观念和感情传递的复杂精神产品的制作过程。动机就是使主体产生行为的原因。写作动机是使写作主体产生写作行为的原因,即内驱力。写作动机主要表现为:写作行为的“功利性”、写作主体表现生活感受的欲望、写作主体基于积累基础上的表达需要。  相似文献   

18.
多元性:素质教育评价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素质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功能的多元性、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外语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学生学习语言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对语言的自我建构;课堂教学也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些西方外  相似文献   

20.
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是价值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的主体是个人、群体和社会,价值导向的主体只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依据在于价值认识的多元性,价值导向的依据在于价值真理的一元性;价值取向的方向是使主体走向客体,价值导向的方向是使客体趋近主体,二者方向相反;价值取向的内容不全是理性认识的成果,也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成果,而价值导向的内容则全是理性认识的成果。其联系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是价值导向的前提,价值导向是价值取向的向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