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香山,对于新月社的两位诗人——徐志摩和林徽因来说,确实是不能忘怀的。1931年春夏之交的香山,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不该忘记,这里不仅是女诗人林徽因诗歌的诞生之地,而且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终结之地。而这一切是和林徽因的病与徐志摩的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不能不追踪探源。看看香山在两位诗人笔下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在勾勒徐志摩与林徽因情历程轨迹的同时,对其关系及其性质作了新的审视,认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根源于一种“蝶恋花情结”,并且带着“偶然”的成分;年方十六的林徽因在英国与徐志摩相处时尚未恋爱,虽说后来曾因恻隐之心而动过一丝情,但总是出于现实的无奈和伦理观念的局限,始终没有答接受徐志摩的爱情;他俩在相互理解、尊重和宿命中保持着特殊的情谊,彼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在徐志摩的婚恋中,传得最广的、最神秘的就是他与林徽因的恋情。他们自1920年在伦敦相识.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徐志摩为了林徽因,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甚至最后因她而死;而林徽因虽然在婚姻上选择了梁思成,但徐志摩在她心中却永远有着一个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区仲桃专著《论林徽因》所论述的三个问题: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林徽因是"中国的曼殊斐儿吗"、林徽因是否属于新月派诗人,阐释《论林徽因》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加以学理分析,得出的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林徽因与曼殊斐儿的不同、林徽因不属于新月派诗人等观点,认为《论林徽因》观点新颖,立论客观,是研究林徽因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5.
正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白面,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的三友图,成绝世佳品。画面中的林徽因、徐志摩,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神采的剪影,定格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神峻骨。它流传在一个世纪以来人们的记忆中,让人们至今羡慕、仰望,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白面,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的《三友图》,成绝世佳品。  相似文献   

7.
如何分析徐志摩于情爱生活中的态度,以及由此引出相关的梁启超态度、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感情问题,苗雪原先生提出一连串新的见解。这些见解,证据不够充分,分析明显偏颇,均难以服人。其一,徐志摩对待情爱生活,无论是热恋林徽因,抑或与陆小曼成婚,都表现了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追求个人幸福问题上的热烈和执着,丝毫不见苗所言的懦怯、退缩的情绪。其二,梁启超虽然并不赞成徐志摩与林徽因恋爱成婚,但是也并未如苗所言,怀有私心,老谋深算,竭力从中阻挠。其三,梁思成与林徽因感情甚笃,同样不是如苗所言,多有感情裂痕,至少在徐志摩生前,从未移情他人。苗,所据材料或以讹传讹,或片面阐述,反映了当前学术界不良的浮燥学风。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白面,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的<三友图>,成绝世佳品.  相似文献   

9.
徐蕊 《现代语文》2007,(2):113-113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三个人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徐志摩、林徽因和陆小曼。多数人最早认识的是徐志摩,当然是通过他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他在35岁时为了赶到北京听旧爱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而搭乘邮机,不幸遇雾坠落遇难,为他浪漫传奇的人生点上了一串由后人去查究的省略号。而在省略号后面我们看到了林徽因,她是刻在徐志摩心上的人。  相似文献   

10.
以林徽因诗作中的对话现象为切入点,通过与徐志摩部分诗作的互读,揭示林徽因爱情诗波澜起伏的心理内涵及其所反映的"诚"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1.
《叫化活该》是徐志摩创作于1923年的一首爱情诗。本文通过其与《先生!先生!》的对比,从诗歌分析中再现徐志摩1922年末到1924年末与林徽因的感情坎坷。体会徐志摩这首凄惨的爱情挽歌。  相似文献   

12.
马振宝 《文教资料》2012,(14):23-24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诗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每每读起这诗句,我的眼前便浮现出一个风华绝代、才华横溢的美丽女子,她便是民国才女林徽因。而关于她的传记——《林徽因传》,更是让我爱不释手。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官宦人家,16岁时,她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认识了诗人徐志摩,当时徐已结婚。面对徐的炙热追求,她理智地选择了退却。多年以后,她对自己的儿子说:"徐志摩爱的并不是真正的  相似文献   

14.
诗人徐志摩一生为情所困。原配张幼仪,七年后与之离异;苦恋林徽因,无果;再婚妻子陆小曼,终不得善终;和凌叔华之间的那段情缘,至今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5.
1918年的夏天,徐志摩去了美国。这年,他21岁。在当代中国,这个年纪出国留学深造,正是黄金年华,那个时代自然也是。不过,此时的徐志摩其实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爹了。和我们后来所习已为常的认识不同,在这个年纪上,徐志摩还不是那位《再别康桥》的作者,也没有和林徽因、陆小曼演绎后人津津乐道的浪漫故事——那些情事还要等到几年后他去了英国,才有一个开始。当时的徐志摩,基本上是一位充满了理想的青年,主要是一个梁启超的忠实读者甚至可算是信徒。同时,他还有着非常良好的古文造诣。在赴美的轮船上,他用文  相似文献   

16.
刘超 《教师博览》2010,(4):23-23
1931年.金岳霖在徐志摩的引荐下,敲开了总部胡同那扇门,见到了京城“四大美女”之一、当时已身为梁思成妻子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17.
1924年,中国文坛发生了一件大事,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要到中国来了。4月12日,中国文化界在北京天坛的草坪上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诗人徐志摩和女诗人林徽因负责迎接招待,徐担任英语翻译,泰戈尔由林搀扶出场。林徽因搀扶老诗人登台,红颜白发相映成趣,再加上面容清秀、身材颀长的徐志摩,因此众人把三人喻为“松竹梅”,可谓极为传神。  相似文献   

18.
从国王学院侧门出来,拐过一条小巷,眼前便是桥,和桥下的水。康河之上,共有桥14座,历来在剑桥学习的中国学生,都认为自己所在的学院的桥,是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据据当年徐志摩的同学,后来在国王学院担任院士的英国人罗伯逊爵士回忆,林徽因特别钟爱剑河上的一座桥,至于究竟是哪一座,老人记不得了,只记得当年徐志摩每天都陪林徽因在桥上或是散步或是伫立,无拘无束地谈心。林徽因空灵的艺术感觉和她独特的见解谈吐,常常激发出徐志摩思维的灵感和火花。偶尔路过的同学们只要看到他俩在桥上,就宁可绕路也不忍心走过去,生怕打扰了他们。天色突地有些…  相似文献   

19.
有关徐志摩的传记作品,已有数十种之多。这些传记在描述徐志摩一生的浪漫经历与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与事实不符或表述不当的问题。“志摩”一名用于何时?张君劢与张公权,到底是谁“发掘”了徐志摩?是否徐志摩送张幼仪去德国求学?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是否因为林徽因?是胡适主持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吗?文章就这些问题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辨正,以期对徐志摩研究、对徐志摩传记的创作提供参考与确证。  相似文献   

20.
<正>【专题解释】精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联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理解两人的感情,了解新月派的"三美论",欣赏两首诗歌的韵律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和情感之美。【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梳理现代文学"新月派"代表诗人、诗歌主张及代表作品。2.搜集阅读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社会关系资料,概括两人家族和生活上的共同点。3.搜集阅读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人生交集关系资料,寻找两人感情经历上的交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