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有一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此“孔乙己”成了“窃书”者的代名词。尽管“窃书”者被称为“雅贼”,毕竟还是属于鸡鸣狗盗辈的不光彩之事,为君子所不屑。然而,我当年也窃过书,而且自以为很勇敢,很光荣,至今不悔。那是1967年冬天,“复课闹革命”虽已折腾了一阵,无书可读的可悲状况并无改观。说“无书可读”当然也不确切,“红宝书”、姚文元、戚本禹之流的“大批判”和“文革”社论集之类还是有的,但读来读去,实在乏味之极,无聊之至。作为高一的中学生,我那时求知欲特别强烈,与几位志…  相似文献   

2.
“窃读”一词,源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的《窃读记》;窃书呢,则取之于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窃读”和窃书,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那内涵、那意思,  相似文献   

3.
安沙沙 《语文知识》2009,(3):90-91,93
“窃”、“盗”、“偷”是表示“偷盗,盗窃”义的一组同义词,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 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  相似文献   

5.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不妥.课题是主谓短语,按照语言习惯理解,“窃符”的是信陵君,而非别人.然而,说“信陵君救赵”没有弊病,加“窃符”二字就有点问题了.因为根据情节,窃符之举,出谋者是侯生,实践者是如姬,信陵君不过是从侯生之计,请求如姬这样做罢了.着一“窃”字,实在容易误会为信陵君亲自决策,主动盗窃,把“信陵君”和  相似文献   

6.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其准确性本来无可非议,无懈可击。《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刊登的马展同志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标题小议”(以下简称“小议”)一文,却断定“这一标题不妥”,说了一串不成理由的“理由”,对课文标题作了否定。我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救赵”是目的,“窃符”是手段,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性的基本点。全文自  相似文献   

7.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8.
鲁迅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比喻为“普罗米修斯窃火给人类”,“左联”正是这种“窃火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左联”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左联”非常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斗争,非常明确地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作为主要工作方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在“左联”时期得到研究并结合实际运用。“左联”的自我批评精神,“左联”在理论上的原则性和坚定性,“左联”在理论斗争中的民主作风和自信力,都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墨子·公输》,其中“必为窃疾矣”和“夫子何焉命为”这两句话,编注家对它们的理解与注释多有失当之处。作为大、中学的教材,要求尽可能的准确无误,否则就会贻误后学,所以觉得有提出来加以商榷的必要。一、谁说“‘窃疾’上应加‘有’字”?这里,先谈“必为窃疾矣”句。据我所知,编注家对“必为”句的理解与解释大致相同。比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一、整体领会窃读感受 师:这篇课文,作者为什么要用“窃读记”作题目?课文中的哪些短句可以说明作者是在窃读?请大家用笔旁注。(生动笔旁注,师巡视指导。)  相似文献   

11.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是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又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我爱阅读”这一专题,精心选择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和两篇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这四篇文章主题鲜明,组合巧妙,文质兼美。《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与乐趣,特殊的时代与生活境遇造就了特殊的窃读经历。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洋溢在文字间;  相似文献   

13.
“窃读”大概是我们这些“贫困者”的专利吧。和林海音一样,我也常常到书店里“窃读”。暑假的一天,我又走进了一家书店。哇,好凉爽啊!空调开着,室内的温度非常舒适。想着即将得到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4.
一、“民族经济”不是“国内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大量的外国名牌商品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民族经济构成了巨大威胁。对此,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有人认为:在全球企业渐趋国际化的今天,公司业务已经跨越本国界限,国家与公司之间的纽带渐趋崩溃,因而民族经济是个过时的概念,应用“国内经济”来代替“民族经济”。这种认识,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即使是在全球渐趋国际化的今天,国家也仍然是存在的,从而企业也是属于具体国家的。如可口可乐是美国的,不能因为它在中国开办了分公司,就认为它是中国的。拥有可口可乐是美国实…  相似文献   

15.
《窃读记》一文以“窃读”为线索,作者从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作者没有钱购买书,躲进书店里如饥似渴地窃读的情形。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六描写”来阅读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6.
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社会背景下,庄子在对社会的批判中提出了自然无为的基本主张,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无君、无为和返朴。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发掘及其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所著《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着诗的浪漫。《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文中人物义薄云天,气贯长虹,令人感奋。信陵君:正气歌文章开头指出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由于他能“下士”,所以“士”才“争位归之”。清人李晚芳在《读史管见》卷二《信陵君列传》中写道:“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好士为国,故其得士之效,亦动关乃…  相似文献   

18.
《谏逐客书》“窃以为过矣”中的“窃”怎样理解?窃,私自。在文言中,向别人特别是向上级或尊长表示个人意见时,常用“窃”字,含有自谦的意味。“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中的“移风易俗”指什么?移风易俗,这里指商鞅变法,改革秦国旧的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各种风俗习惯。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依据语文教学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本课教学在感知、熟悉、理解文本、与文本互动时,紧扣单元主题导人,以学生关于读书的自由言谈创设学习情境;紧紧抓住由“我”的动作行为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和由“我”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过程构成的内隐的窃读情感,抓住语言现象,由学生反复开展课文的朗读、提问、讨论、交流、赏析等课堂学习活动,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体会“我”“窃渎”的行为与感受,由理解“我”窃读的行为深入到与“我”窃读情感的共鸣,感悟读书乐趣,激发阅渎乐趣,促进养成读书的习惯。同时,通过朗读与语言赏读,加强语感,关注积累,感悟词语的精妙与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么一句话:“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课本将“勒兵”注释为“检阅军队”,笔者认为这样注释是不够正确的。“勒”并无“检阅”义。《说文》释“勒”为“马头衔络也”。《汉书·匈奴传》:“鞍勒一具。”可见“勒”的基本意义当是“套在马头上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