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俗有什么功能,是当代民俗学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由于中西方民俗学者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民俗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对“民俗的功能”的认识也各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五种功能是民俗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主要功能.当然,民俗的功能不是长期不变的,民俗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为其服务,因此会随其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其功能的消亡而消亡.  相似文献   

2.
绛州锣鼓与当地民俗相伴相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前民俗环境相对稳定,绛州锣鼓长期在各类民俗活动中表演,承担着与这些民俗活动深厚的文化内涵相适应的社会功能,并形成独特的表演形态。之后绛州的民俗活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绛州锣鼓的发展也受到较大冲击,其社会功能、表演形态等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保护与发展绛州锣鼓需从民俗活动等整体文化环境人手,而非仅仅保护其艺术本体。  相似文献   

3.
民俗经济是指与民俗活动相关的经济,它包括与民俗直接关联之衣食住行与生老病死类的商品生产与消费,也包括民俗演艺及民间文艺转化而来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此外,民俗经济也指因民俗活动的开展而带来的特别消费。民俗经济是一种认同性经济,它是历史形成的重要经济与文化资源之一。中国民俗经济体量巨大,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很强,其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民俗经济资源需要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建立资料库以为开发之用;政治文化与制度文化对于民俗消费习俗的影响至关重要,民俗经济对于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消费习俗是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民俗生态对于经济发展存在综合关联。总之,经济民俗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有待系统的理论建设。当下而言,经济民俗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为什么要志“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长期沿袭下来的风尚、习俗的总和,是各族人民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所创造并享有的一种共同传承的社会意识,它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地域性、变异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民俗是为适应人类各种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为人类各种  相似文献   

5.
禾花宝诞作为番村的一种民俗活动,虽然是旧时封建社会人民崇尚自然、敬畏鬼神的一种产物,但从其仪式过程来看,也具有很多符合大众心理的社会功能。这些社会功能为研究番村的历史文化、手工艺、民间民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道教从诞生之日起便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成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也受到了道教仪式、义理等的影响,它们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与融合。崂山道教对当地的节庆民俗、庙会民俗以及民间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崂山道教民俗的世代传承,反映了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民俗应该有档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强烈感觉到民风民俗的衍变,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更需做好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入档工作。不只乡村,城市民俗也需要保护。没有档案,势必"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文章认为,档案是民俗研究的宝库,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不可能死水一潭一成不变。民俗档案可以为我们存留一份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因此要加强民众保护及民众档案的建设工作,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8.
民俗应该有档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强烈感觉到民风民俗的衍变,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更需做好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入档工作。不只乡村,城市民俗也需要保护。没有档案,势必"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文章认为,档案是民俗研究的宝库,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不可能死水一潭一成不变。民俗档案可以为我们存留一份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因此要加强民众保护及民众档案的建设工作,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新乡传统民俗文化正经历着变化和重构.具体表现在:内涵与功能的衰减转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转型,一些旧有民俗资源的式微衰落,传统民俗事象的更新演进.把握新乡当地民俗的变迁规律并加以理论的阐发,不仅是地方民俗学科发展的任务,也是当地社会顺利实现平稳过渡和转型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0.
节令体系在宋代的成熟和节俗活动的纷呈迭出,催生了节令词的大量出现。节令民俗制约着词牌的命名,促进新词调的诞生,显示出宋代民俗对宋词的巨大渗透力。同时,节令风俗随着宋词的书写与演唱而迅速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民俗与文学之间相互作用,二者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关系,民俗因文学作品的传播而发展,而文学也因民俗的影响而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农村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机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村民俗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但农村民俗文化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其赖以生存的基础遭到破坏,人们对于农村民俗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建设新农村,应保护与发展传统农村民俗文化,建立政府主导机制,以农村民俗文化组织为依托,以文化、经济和法律为主要手段,形成长效保护和长远发展的农村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顾颉刚在民俗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学研究和民俗学方法论体系两个领域。通过对他研究的论述,可以看出他的民俗学理念——民俗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3.
民俗与古典诗词有着密切联系,民俗心理引发的思绪与灵感往往成为古典诗词创作的缘由和契机;诗人词家多以意蕴深厚的民俗意象原型渗透感触深厚的主观情绪,表现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情趣,创造出意味无穷的意境;民俗生活的多样性为诗词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极大地丰富了诗词创作的天地。  相似文献   

14.
在民间叙事文学中 ,禁忌往往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 ,禁忌本身及恪守禁忌的人大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说明一些禁忌民俗正在走向末路。这类民间叙事文学对禁忌民俗的式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一个侧面颂扬了广大民众蔑视迷信的科学的生活态度以及制造嘲讽话语的智慧。语言禁忌之所以引起这类文本的特别关注 ,主要是语言禁忌的目标太大所致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深受民间文学的熏陶,并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的材料,语言和手段,因此他的作品自然地显现出一种特别浓郁的地方、也是民间的生活情调。本文试从沈从文作品中所运用的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等的表现手法和对风俗、风物的描写方面论述他作品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6.
鲁迅民俗观的形成,主要与国外人类学派民俗观、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影响有关。与借民俗以研究历史或表达人生情趣不同,鲁迅的民俗观是一种启蒙致用的民俗观,但其部分观念并没有超出同时代的其他人物。人类学派民俗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成就了鲁迅的民俗视野,但同时也弱化了鲁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乌鸦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美学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从类型上可分为世俗意象、历史意象和神话意象;从审美情趣上,可分为“兆悲”和“兆喜”两大类,这主要是由于乌鸦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民俗含有民俗心理、民俗语言和民俗行为三大要素。民俗信仰构成是民俗语言聚核的基础;谐音联想是民俗语言的内核;歇后转义形成民俗语言的各种特性;整合与调节是民俗语言的基本作用。掌握民俗语言聚核的基本规律,发挥民俗语言的功能与积极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历史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民俗事象的历史研究与历史社会民俗事象、民俗记述及民俗评论的研究,通常包含民俗史、民俗学史、文献民俗志三方面。它与历史社会学与历史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历史民俗学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民俗学界,钟敬文是中国历史民俗学的倡导者与建设者。历史民俗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与研究方法,是一门正在生长的新型学科,它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民俗的区域性特点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学术界所关注。文化学中的文化圈和文化区理论,为民俗区域存在和传承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和区域民俗理论延伸的支撑;而上述理论与具体个案的研究,为民俗的存在和传承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形态,为民俗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