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宋代词人中 ,周邦彦是一位争议很大的词人。词学家张炎、刘熙载、王国维都对周词的主旨作出否定的结论 ,这导致了近世对周词的贬抑 ;新时期以来某些词学家以寄托论词 ,发掘周词的政治寓意 ,给周词以肯定的评价。这两种评价都脱离周词实际。其实 ,周词的主旨是表现美好情感失落的悲伤。这虽然是宋词艳科习见的内容 ,但有周邦彦个人的特点和时代的特色 ,使我们在富丽精工的形式里见到一种活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周邦彦是词史上结北开南的人物,他的词浑厚凝重,耐人寻味。周词中常借助于“酒”来渲染气氛、表情达意,本文试图从文人、倦客、词者等三种身份认同角度来分析周邦彦何以对酒如此厚爱,并以此来解读周邦彦词的韵味所在。  相似文献   

3.
周邦彦作为宋词一大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身上鲜明体现了宋代士人文化教养全面、尚新变好探索的特点。文中论述诗、赋、叙事文学在周词中的渗透:从引诗入词、用诗法入词、援用诗的抒情方式并形成浑成词境来谈诗的渗透,从结构上用赋法、重铺陈、同义词汇的组合、中心意象群谈赋的渗透,从叙事诸要素齐备谈叙事文学的渗透;简评这些渗透的多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对周邦彦词的内容风格进行研究探讨时,当我们把视角从周邦彦词集文本本身移开,转而去关注那些与之有关的题跋序文,亦觉得其中有些问题颇值得玩味,本文通过对周邦彦词集题跋序文的细读,可以大略了解到周词三方面的风格特色,即当行本色;善采融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内容风格缜密典丽、浑厚和雅。  相似文献   

5.
一个诗人的成就大小、风格特征本质上是后人对该诗人的接受。不同的视域会有不同的接受,产生不同的评价。王国维视域中的周邦彦,是一个如诗中杜甫的集大成者。周邦彦以其抑扬顿挫的格调,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开了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的先河。杜甫是唐诗的"集大成"者;周邦彦是宋词的"集大成"者,王国维称之为"词中老杜",两者类比,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亦颇受质疑,多有误解。作者试图通过对周词题材、语言、音律、风格,以及多用典故、善创新调等多重角度分析,阐释王国维该评价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论述王国维视域中具有"老杜元素"的集大成式的周邦彦词。  相似文献   

6.
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是宋代婉约词中最有影响的三大家,而三家词的不同则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家词的差别,即词调、表现手法和语言。在词调方面:柳永词新调多而音乐通俗;周邦彦词新调次之但音乐高雅;姜夔词新调最少而音乐古朴却并不美听。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柳词平铺直叙,直白而坦露;周词变直叙为曲说,追求含蓄;姜词则化实为虚,力求隐蔽。在语言方面:柳词俚俗,格调软媚;周词求雅而不能尽归于雅,格调仍然偏软;姜词则归于骚雅,改以健笔写柔情。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故均有局限。  相似文献   

7.
秦少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大家,他的词情真意切,柔婉精微,含蓄蕴藉,韵律优美.他汲取了前辈词人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俗"则"终有品格",雅则"当行本色",后代词评家对他好评如潮.他的词对周邦彦、李清照等婉约派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与周邦彦的关系以及《词论》不提周邦彦的原因,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但这些研究的学术价值是相当有限的,因为李清照的《词论》是一篇本色主义宣言而非系统的词学著作,这使她可以因为随便一个小小的理由就不提周邦彦。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周邦彦词中的叙事因素加以探讨。论述了周词如何利用叙事的方法来展开词中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曲折多变的叙事结构。进一步总结了周邦彦词中叙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词家认为美夔清空,周邦彦、吴英密实;只有朱祖谋认为周邦彦介于疏密之间。比较吴词与周词、美词,可证实朱氏的说法。具体来说,吴词的密实指内容上的“实”,章法上的“密”,语言上的“浓”。内容上的“实”,指景语多,情语少。章法上的“密”,指不用虚字呼唤,在所有虚字处填以实词,也就是景语;转折处没有虚字提示,全靠章内在的逻辑发展。语言上的“浓”,指用语浓丽。这就是吴词时空交错,以景语为主,以情思驭景,而少叙事的写法,即“密”的手法。  相似文献   

11.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周邦彦的研究远逊于他在词史的地位,这主要是由重思想轻艺术、重内容轻形式的偏见所造成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认为周邦彦是宫廷词人。其实,读读《清真词》就可知道。周词的内容并不反映宫廷生活。周邦彦提举大晟乐府也是六十一岁以后的事。在他六十五岁时朝廷已罢大晟乐府,六十六岁时周邦彦去世,并且在这四、五年的时间里又有出知真定府、改顺昌府、徙知处州等(据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词学中的词意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词作之本"意内言外"论的标树;二是对词意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创作运行与意致呈现关系的考察。其中,在第二个维面,主要包括词意表现新颖独创论、含蓄深致论、真实自然论、圆融浑成论、不可取巧论及精粹凝炼论;在第三个维面,词论家将言为意用、笔为意用、意随辞转的创作原则极致地张扬了开来。现代词论家们从不同视点与程度上或承衍、或充实、或深化、或创新了古典词意论的内涵,完善了传统词意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的一位重要的词人,在中国词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本文从他的小令入手,讨论了周邦彦词作中几个特点,如抒情形象、取事用典、结构艺术、以及以赋为词的创作手法等,总结了周邦彦在小令创作方面的经验和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本从词体发展入手,通过柳词和周词的对比,阐述周邦彦“以赋为词”的艺术创新,即周词“铺陈”特点表现为:环形的结构特点;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特点;浑厚典重,多有“余蕴”的特点。说明只有艺术上的创新,才是艺术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关健所在。  相似文献   

15.
常州词派有颇深的经学背景,深受常州词派影响的况周颐,其词论中却有大量《庄子》语境,具体表现在:以"独"与"静"完成对词境的建构;"不得已"之词心说与《庄子》所说的"不得已"有相近的理论内涵;"浑成""自然"论承庄子而来,而"从追琢中出自然"却另有思辨。况周颐词论调和学力与性灵,使儒庄相互渗透,开辟了一条新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6.
厉鹗是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作家,也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词学理论家。在他手中,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体系更趋严密,词派建设意识更为自觉,创作内容更加丰富,词艺也更为精湛。他论词既推尊词体,宗法周邦彦、姜夔、张炎,倡导醇雅、清空词风,又强调寄托,注重词作的现实意义。厉鹗的词学理论既是浙西词派前期代表朱彝尊、汪森等人词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又对浙西词派后期代表吴锡麒、郭唐等人的词学理论有所启发,在浙西词派词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7.
周济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他既推尊词的意格,同时又充分注重词的词体特征,在词寄托说的基础上,他提出“词亦有史”的著名观点。周济词论虽滥觞于朱彝尊张惠言之说,却对之作了本质性的超越,周济之后诸词家虽对周氏之说有所增补,但总体说来并未超出周氏词论的逻辑框架,周济词论标志着清代词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钱塘才子周邦彦,是北宋继苏轼后震耀词坛的一位艺术大师,他的词清蔚圆融而又格律精严,集词律、词法之大成,在眼花缭乱的词坛上提供了一种规范化的标准,成为词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是周邦彦创作的一首小令,词虽短小,  相似文献   

19.
北宋中后期,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尽管由于新旧党争的关系,不见周邦彦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有何交游,但这股雄劲的文艺思潮必然会对周邦彦词的创作产生影响。这可以从周邦彦与苏轼文人圈及江西派人士之间的关系;从后世大量论词杂著里对他创作的相关评价,并与黄庭坚相关的诗论词论相比较;从黄庭坚、周邦彦在创作和风格上与杜甫的渊源等几方面看出。  相似文献   

20.
周邦彦是北宋唯一的一位"集大成"词人.其之"集大成"主要表现为:师法柳永而胜于柳永;继承与超越贺铸等人取唐诗"以为诗词"的技法;吸取并发展秦观"语工而入律"的艺术优长;风格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自成特色等.这些"大成"的具体内容,是导致周邦彦清真词成为有宋一代"正宗"词及"词之圣者"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