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小学生审美体验发展的研究”2006年在天津市南开区长洽里小学等五校开题。该研究是一项以本体论的视角关注小学生审美体验发展的教育策略研究,旨在唤醒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学校的审美教育对小学生精神生命的影响。以下一组文章反映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小学语文神话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小学神话教材,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神话教材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的内容,它包括自然环境、人物形象的美、想象美等。在小学语文神话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引导学生“遵路”,突出美育的形象性,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促进学生“发展”,明了美育的功利性;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体现美育的欣赏性。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融入审美教育,符合语文教育改革的需求,还能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美育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教育内容,将美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小学语文教育同审美教育的关系,并提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小学生审美素养与语文素养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为了把小学美育落到实处,开江县“小学美育序列实验研究”课题组就构建小学美育实体,加强审美教育,发展学生审美素质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该课题组从1987年9月起到1990年7月止,在开江县城厢一小两个班(设有对照班)的范围内,对该课题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该实验采用了实验研究法(观察、调查、测量、统计),以对比  相似文献   

5.
王道斌 《甘肃教育》2022,(13):26-29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美育作为学生重要的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还对学生的五育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美育带动五育发展,主要目的是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奠定良好的综合能力发展基础,还可以丰富学校的办学模式。让美育进学科、进课程、进活动,实现从单一的“一校一品”到“一校多品”,可实现美育日常化。文章基于美育城乡接合部学校如何形成“一校多品”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由于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音乐感知和理解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作品美与心灵美的情感共振,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声乐教学活动中孕育与培养小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和谐发展是新时期教师的基本教学目标,而美育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可以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心灵与道德,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心理素质发展。主要阐述了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8.
审美体验是对事物的欣赏和鉴别并获得认识和情感的过程。发展小学生的审美体验对陶冶学生情操,振奋学生精神,完善学生人格,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审美体验离不开三个主要途径:直接感知、参与活动、生活积累。学校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提供学生审美体验的时空。本文则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来促进小学生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杨惠莲 《亚太教育》2020,(4):124-124
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发展使得美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完善地认识现实世界,懂得欣赏与感受生活中的美。其中,语文课程本身便是我国的汉字文化与悠久历史的文字表现,本身便蕴藏着深厚的美育资源,便于小学生借助前人智慧认识世界。本文将从以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语文课程的韵律美、以阅读引导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文学美、以德育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知识的人性美三个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利用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刘玉 《中小学电教》2007,(11):53-55
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音乐教育其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由此可知,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6条的美育任务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由于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音乐感知和理解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由于某些认知偏差或操作局限,学校美育时常沉溺于审美素养的浅表化增值。儿童所拥有的令人惊叹的素朴审美力为审美素养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而此前其在学校美育中并未得到应然的重视和尊重。从现实意义来看,学校美育在于满足儿童的生理与本能、社会生存、生命存在的审美需要。审美素养作为学校美育的追求,亦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体验、行动和信仰。为实现审美素养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将儿童的素朴审美力作为坚实抓手,努力通过对素朴审美力的彰显、发掘和升华,实现从素朴审美力到生活艺术家的跨越,实现从用美培养儿童到培养美的儿童的突破。最终,达成学校美育从个体小美到万物至美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生接触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审美情趣及想象力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学的特殊意义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根据学生的思想个性、发展个性与艺术个性,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美育是促成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四育,美育育人机制的生发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给审美主体以高品位的精神享受,使审美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情感体验中,唤醒向美的生命意识。美育关注审美的主体性,旨在激发个体的本质力量,并对审美对象的情感呈现、形式及内容的表达有着具体要求。美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厘清高校美育内容构建理路是高校美育育人机制生发的关键,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形成美的生活态度三个维度出发,探寻融通各艺术学科的艺术教学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人文内容以及蕴含生命哲学智慧的美育内容,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美育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接受美育的起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阅读面较窄,美术理论缺乏,审美认知也只是“像不像”“美不美”的最原始判断。针对这种状态的美育对象,教师可以立足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作为生活素材与理论教学的缓冲。本文先分析了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然后以浙教版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联想”的教学为例,探讨培养小学生审美水平与美术表现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汪瑞 《文科爱好者》2022,(3):241-243
“五育融合”是小学教育的目的与归宿。“五育”中的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五育融合”背景下,落实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研究创设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实现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开展;家庭为小学生学习和体验家务劳动提供生活场所和环境,使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为小学生学习和体验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提供广泛的平台,让小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相似文献   

17.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小学生能对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切实体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通过优美的语言的文字的运用,对美进行创造和展现。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艺术教育。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语文学科在小学课程安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将美育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是贯彻小学"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精神的具体体现,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美育体验,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了美育应有的地位,但是,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依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美育,美育缺大纲、缺教材、缺师资、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安排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整体提高中学生审美素质的目标,安徽宣州市教委成立了“中学整体实施美育研究”课题组(该课题为省级重点科研题目)。近八年来,我们努力构建“大美育”格局,力争使中学“美育管理制度化,美育实施工作规范化,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系统化,美育实施途径系列化”。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将美育摒弃在课程教学之外的错误观念,通过渗透的方式将美育纳入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始于学生的审美主体意识的激活,以主体审美理解的深化而结束,始终伴随着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