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平     
在老师的心目中,总会有一些自己特别喜欢和宠爱的孩子。老师经常把一些事情放心地交给他们去干。比如:让他们把桌子、椅子排好,帮助老师为大家放筷子,上课前帮老师拿粉笔等等。老师常常为这些孩子成为自己得心应手的小帮手而感到幸福骄傲,小朋友也为能帮老师做事而开心,干得十分起劲。有一次,我顺口说了一句:“请×××帮我做××事情……”还没说完,孩子们就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没有来!”接着,大家争先恐后地嚷道:“我来!我来!”争着帮我做那件事。我指定了一个平时喜欢捣蛋的小家伙帮我做那件事,因为他当时叫得最响最起劲。意料之…  相似文献   

2.
一王老师是个乐天派。每天下班回京,他脸上总带着笑。常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呢,没有喜事照样乐! 也真怪!成天跟一群孩子在一起,乱乱哄哄的,有什么可乐的呢!妻子白茹想,要是我,一天也受不了!他却把班上的几十个孩子都看成快活的小天使,好象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相似文献   

3.
“杨老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是您改写了许多像我一样农村孩子的人生。祝您节日快乐!”……教师节前夕,毕业于房县第一中学的学生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同样的感情一对母校老师的感激之情。让许多人感到惊奇的是,只要学生一进入房县一中,就像走进了一座人生加油站,不仅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4.
记忆当中最尴尬的事莫过于4年前那次谈话了。那天放学后我正欲离开教室,一个名叫胡伟的男孩子追上我说:“朱老师,您有《三重门》吗?借我看看!”“三重门?什么三重门?”我疑惑不解地反问。“您连这也不知道啊?就是韩寒的作品啊!”孩子的眼光中同样写满了不解。他一定在想,这位他一向佩服的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向他们介绍过很多文学作品的老师,怎么会没有读过韩寒的书呢?坦率地说,在4年前,我不仅是没有读过韩寒的书,就连韩寒是谁我也不知道。望着孩子失望的眼神,尽管我用“弟子不必不如师”来安慰自己,用我读过巴尔扎克,读过马克·吐温,读过…  相似文献   

5.
温馨一刻     
老师,你手还冷吗?   那天,轮到我导护,带孩子们排着队去食堂吃饭.一路上,我拉着最调皮的威威的小手在旁边走,怕他在队伍里捣蛋.其他孩子很奇怪.我向他们解释道:“今天,天真冷,威威帮阮老师焐手呢!“这么说,并没有骗他们的意思,不过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6.
温馨一刻     
老师,你手还冷吗? 那天,轮到我导护,带孩子们排着队去食堂吃饭.一路上,我拉着最调皮的威威的小手在旁边走,怕他在队伍里捣蛋.其他孩子很奇怪.我向他们解释道:"今天,天真冷,威威帮阮老师焐手呢!"这么说,并没有骗他们的意思,不过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7.
达欢 《辅导员》2015,(9):7-8
伴随80年代的独生子女们陆续成为父亲、母亲,隔代教育的敏感性愈发变得严峻起来,总会有不少的家长朋友向我吐槽:孩子爷爷如何宠孩子,还不让他们自己管教孩子,孩子奶奶经常背着他们给孩子“开小灶”,教到孩子连父母的话都不听了……一言以蔽之:隔代教育几乎是一无是处!个别年轻家长还用上了“没文化,真可怕”来形容自己的父辈,甚至不惜与他们翻脸以争夺孩子的教育权。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园老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隔代教育,我想为饱受争议的隔代教育说几句好话,因为,作为祖辈的他们,还是有  相似文献   

8.
《中华家教》2011,(4):17
Q编辑老师:您好!我家孩子上初一,现在我没有办法和孩子真正地进行面对面沟通了。每天孩子回到家,就直奔自己的房间,叫他吃饭都不应。现在我都是每天发短信叫他吃饭,有时候孩子回复"我不饿"。我认为是自己在沟通方式上出现了问题,就去咨询老师,结果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健谈、阳光、幽默的男孩,在同学和老师之间人缘很好。我该如何解除与孩子的"零沟通"呢?  相似文献   

9.
幼儿刚入托,由于他们自出生以来就没有离开过家,一直生活在妈妈、奶奶的怀抱里,一下子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对环境的不适应,容易使其产生分离焦虑现象。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缩短适应期,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宝贝一样看待。首先,我让宝贝们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两个配班老师中,我的年纪稍大一点,黄老师年轻一点,所以,我常常扮演奶奶的角色,黄老师则扮演妈妈的角色。刚开学,大多数孩子都在哭,一个老师抱一个孩子,其他孩子又不乐意,怎么办?坐着,左腿、右腿上坐满了孩子,两腿之间夹着孩子;站起来,两手拉着孩子,…  相似文献   

10.
严与爱     
有一些家长,总是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最严厉的教师去教,好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好。我就听见一位家长对老师说:“孩子不听话,你就给我打……”。 回忆我的学生时代,从小学到中学,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我对教过我的老师,多数没有什么隔阂,直到现在仍对他们很尊敬,没有他们我哪能有今天!但对于初中阶段教我数学的吴老师,心卫却充满了怕和恨!  相似文献   

11.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我班的孩子特别喜欢音乐游戏,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今天这节音乐游戏,我像往常一样打开录音机,欢快的乐曲声传遍了活动室的每个角落,我发现孩子们认真地听着,还不时的跟着哼唱,有几个孩子竟然自己玩了起来。于是我决定做一个彻彻底底的旁观者,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向孩子们讲解游戏的规则,只是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他们和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跳跃,三三两两地自由组合,碰一碰鼻子,碰一碰小手,碰一碰脑袋……我再也顾不得做老师的那份矜持,像孩子们一样跳跃着来到了他们的中间,“我碰到老师的鼻子了!”“我碰到老师的脚了!…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我的学生告诉我一个故事。她第一天送女儿上幼儿园,一进幼儿园的门,就看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位较为年长的老师,有的孩子拉着老师的手,有的孩子抱着老师的腿,有的揪着老师的衣服,和老师亲热。她的孩子也想去和老师亲热,但挤不进去。忽然看见一位年轻老师走过来,她的孩子就扑过去,但这位老师没有理会就走过去了,孩子伤心得不得了,回家说:“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  相似文献   

13.
温馨一刻     
那天,轮到我带孩子们排队去食堂吃饭。一路上,我拉着最调皮的威威的小手在旁边走,怕他在队伍里捣蛋。其他孩子很奇怪。我向他们解释:“今天,天真冷,威威帮老师焐手呢!”这么说,没有骗他们的意思,目的不过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第二天,我让威威在队伍里走,威威却主  相似文献   

14.
在我所教的每个班里,都存在着学习特别吃力的或特别顽皮的学生,也有像灏灏一样有一些特殊表现的学生。面对这些孩子,有时我真的感到头疼和焦虑,甚至觉得束手无策。读了孙老师的教育故事,同样作为英语教师的我感受颇深。我想,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中最大的宽容和最温暖的爱去关怀他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疏远他们、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00后"的孩子,普遍存在不爱动手、不愿意动脑筋的现象,他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在山区,小学生同样思想意识薄弱,没有良好的条件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爱上学习就成了所有老师的难题。只有让学生产生兴趣,热爱学习,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怎样让学生在数学应用方面的意识得到提高呢?简单地说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何炅 《中学生百科》2012,(18):44-45
做最精彩的自己就好何老师,你好!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我们家,你就像那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我爸妈都非常喜欢你,尤其是一家人一起看电视的时候,他们时不时就对我说:何老师的串词真有意思啊!何老师的救场真是妙啊!很多类似这样的称赞。顺便还要教育我一下:你这孩子是一上台就哑巴,上不得正板(长沙  相似文献   

17.
老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人们都说老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对!我将来就要做一名这样的工程师。假如我是老师,我要把我学到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我的学生, 让他们学会更多本领,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假如我是老师,我会到上不了学的山区,教那里贫困的孩子学知识,让他们长大了也有作为,走出贫困,致富家园。这样, 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会快乐地茁壮成长。我也会非常自豪,  相似文献   

18.
孩子午睡起床的那一刻,是我一天中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候.三十多个小朋友,一个个等着你去穿、去整理,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和他们交流、谈心?连对话都精减到最必要的几个字:"你,过来!整理了吗?--好,走吧!"孩子便站在那儿,张手、伸腿、转身,小眼睛骨碌碌地看着你,即使想说什么也知道老师没有时间听.  相似文献   

19.
秋夜迷人,蟋蟀在鸣唱。“爸爸,我们捉蟋蟀去。”六岁的儿子央求我。“不行,太脏了,有蛇呢!”妻子抢在我前面表态了。但正是她这种斩钉截铁的语气,使我猛想起在我幼小的时候,同样的话,同样的语气,母亲也曾这么说过! 那时我才八九岁,是人生最爱玩的年龄。可是家教森严,母命不可违,我只得躲在门背后,无可奈何地看着邻家的孩子欢快地叫嚷着:“捉蛐蛐儿(蟋蟀)去啰!”一直听到他们的声音在远处消失……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捉过蟋蟀! 如今自己做了父亲,当然有了  相似文献   

20.
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我觉得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只要融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一定能打动学生,感化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教书育人。很多家长很苦恼地对我说:现在他们和孩子们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孩子们已经不太愿意和他们沟通了。对此,我也深有同感。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滋长着他们的骄逸任性、固执蛮横,他们压根就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比如我在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课时,学生们很难体会到文中浓浓的母子深情。我想,这样真挚的一篇散文,总得给孩子们留下点值得回忆的东西吧!为了让学生人情入境地进入高效的写作状态,我首先设置了“妈妈,我想对您说”这一环节。“老师,你会对你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问这句话,让我心头为之一振。是啊,作为子女,我该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刹那间,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母亲那单薄、瘦弱而又年迈的身影,多年来埋藏在自己心中对母亲的千言万语一齐涌上心头。在所有孩子期待的眼神中,我转过身在黑板上缓缓地写下了这些话:斑斑的银丝是女儿心头最沉重的牵挂;声声的问候是远方游子最真诚的祝福!愿我的母亲在有生之年能健康、平安、幸福;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平安度春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