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与当今学术前沿的思想十分接近,譬如<老子>一书中就有许多与复杂系统研究相吻合之处.诸如"道"与"器"之分野;人地天道自然的结构模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模式;学习→知不足→外求→内省→发现与创新→再学习的认识模式等.这种整体有机自然观的科学理念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育新理念。那么怎样理解这一理念呢?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探究课,一般以主题探究的形式来展开,其教学结构可表示为: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或观察、制作活动)→搜集整理信息→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管课程理念还是教科书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教版《科学》是集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为一体的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改变学生心目中“学习无用论”,“高分低能”,“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两课”教学的科学性包括很多内容.主旨有三个层面:第一,科学的理念,即教育者应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并运用于教育活动中;第二,科学的精神,指要用科学的内容去教育大学生,第三。科学的方法,即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关系。科学理念是根本,科学精神是核心,科学方法是保证。  相似文献   

5.
关于数学教学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进行数学教学,首先要做到“三境界”:授人以业;授人以法;授人以道.其次要做到“四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科学结论与方法论相结合.第三,要培养“四种本领”:以简驭繁;审同辨异;判美析理;鉴赏力强.此外,教学中还要注意上好第一堂课,并及时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立美-和谐教学是通过创造教学美,塑造和谐人格的教学。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由4个环节构成:诱导→美教→乐学→创新,与之相对应,这生的主体状态表现为激趣→共鸣→拓展→和谐。这一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有三:一是美的终极是人格的和谐;二是培育人的主体性是教学的核心;三是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是实现和谐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生本教育”正是体现了这一科学教育理念。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我们教师始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教育模式。在“生本教育”中,通过我们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  相似文献   

8.
本通过学习型社会两个特征的阐述,要求英语教师在传统观念上进行三个转变,即从“后喻化”到“前喻化”观念上的转变;从“师尊生卑”到“师生平等”意识上的转变;从“科学教育”到“科学人教育”理念意识的转变。同时,要求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强调终身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科学》2003,(5):i003-i003
1994年8月走马上任的大安一中校长朱靖华的办学实践中,他将“科研兴校”的理念化解为四句话:“抓住一个根本,突出两个重点,坚持三个原则,采取四点做法”。“抓住一个根本”中的“根本”,就是“兴校”,并将其理解为形成“科研→科学办学→学校进步与发展”的无限循环,更将其落实在各种思想和方略、各条规划与计划、各项规章与制度中;  相似文献   

10.
刘永平 《甘肃教育》2007,(5X):22-22
新《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地把高中物理具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即“三维”课程标准。 同时要求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愿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2007年3月新学期开学后,我镇中心中学采取了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 一是组织教师学习。“本立而道生。”(论语)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立”本。本一:人格力量——无声的教化;本二:观念的转变——自主学习,解放学生;本三:激情校园——点燃学生的情绪,没有激情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2.
以“力的合成和分解”一课为例,创设真实的物理模型,将物理规律课的教学逻辑构建为“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目标问题→建立学习路径→得出科学结论”,通过层进设问让学生在严谨的逻辑推进过程中感知物理规律的探究历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3.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以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等新的教育理念已逐渐为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和实践,他们正力求按这些新的理念组织教学。然而,科学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①教师对学生在科学课提问方面没有界定,造成学生所提问题范围过大;②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总想把自己思想完整展示,  相似文献   

14.
剑桥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剑桥大学的人才培养有其独到之处。在办学理念上强调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注重原创性研究,反对教育的功利主义;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议”“写”环节的训练;在校园氛围上重视文化融合与思想交流。它给我们的模式启示有三点:一是要重视原创性研究,厚积而薄发;二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三是重视师生间的彼此交流。  相似文献   

15.
思维型课的教学设计遵循“情境→问题→探究→交流→反思→迁移”教学逻辑,依据师生“双主”互动关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巧妙设计问题链,沿着“激疑→设疑→探疑→质疑→解疑”的问题主线,按照“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的科学探究程序,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充分展开知识形成过程,在探究中凸显思维的互动、反思、迁移,力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6.
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提倡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因而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形成了一种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是基于消除师生对科学和科学研究的迷信,回归“科学自我”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基于美国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杜威、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模式对我国小学科学课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只有在探究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天性得以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实施“问题-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其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建立学习小组,搜集问题信息;提供指导帮助,讨论交流感受;总结探究活动,分享探究收获;评价小组表现,巩固探究兴趣。  相似文献   

18.
陈莉 《复旦教育论坛》2022,20(2):96-104
近年来公众科学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的开放式研究和学习模式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快速发展。通过对“萤火虫守望”这一公众科学项目发展历程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到公众科学项目是通过大规模志愿者的参与形成持续不断的知识生成来维持和发展的,其发展的实质是学习网络的不断扩大与复杂化。个案研究发现:公众科学项目本质上是扩大了的组织化学习系统,在项目运行中具有分布式认知责任与认知过程模式化相统一、技术支持下共同探究和共享知识库在交互中共同发展、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等特点;项目管理的基本经验是通过技术支持落实“学习者中心”理念,培养、激发志愿者创新学习行为以推动项目发展。总之,学习和科研相互促进并在互动中推动公众科学发展,发展公众科学可以在推动科学发展同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因此,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公众科学,并推动知识管理体制创新和创建更加开放的新型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9.
张荣  陈娴 《学科教育》2004,(9):45-48,F003
新西兰(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西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强调学习评价的诊断性和形成性;突出科学知识与技术、社会相融合”。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求学生通过对科学课程的主体性学习.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和体会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待科学的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课程提供的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在活动中激发出创造的火花。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课程教学的全方位展开,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如何搞好篮球专项教学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有连续性。因为学生在校其间有四个学期的专项学习时间 ,所以每学期的学习内容要有连续性 ,技术动作的学习要由易到难 ,战术的学习要由简单的基础配合到复杂的全队配合。例如传球技术的学习 :二人传接球→二人传接球中间有一名防守队员→三人传接球中间有二名防守队员→半场“五对五”移动中传接球。再如战术学习 :“二打一”→“三打二”→“三打三”→“四打四”→“五打五”。任课教师要统筹好四个学期的教学大纲 ,认真编写好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