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奈达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翻译家和译论家,他的主要翻译实践在于圣经翻译,由此演化出他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是他翻译理论的核心,对于实践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的翻译理论的诞生对于翻译学建设十分重要.但是他的译论远非完美,本文将对奈达译论做一番梳理和评介.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文学领域难得的瑰宝,翻译它的文章可谓层出不穷。文章借用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理论,从词义对等、节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角度比较杨宪益和翟里斯两个译本的优劣,从而验证这个理论在翻译散文这种特殊文体上的适用性和在翻译批评领域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叶立国 《文教资料》2008,(11):32-33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就对国内外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动态对等翻译观是其翻译理论中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并且他把读者的反应纳入了评价翻译的因素之中,但同时奈达翻译理论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广告翻译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在对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告和广告翻译自身特征,反驳了一些学者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误解,从对等、语言功能、读者反应及文化四个方面,证实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指导广告翻译实践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系统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历史背景、翻译的实质、原文、译文、译者及译文读者的地位、翻译原则、翻译的标准与翻译方法等方面对西方两个重要的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和威米尔的目的论分别进行了简要阐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个翻译理论的不同点居多,在翻译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方面,一定程度上目的论是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奈达和严复是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奈达通过《圣经》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动态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严复在《天演论》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翻译过程中提出了信、达、雅原则。二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方面。奈达的理论是翻译的文本构建标准,而严复的理论是翻译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7.
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这些原则和理论不仅丰富了我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介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以及这一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给与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后,对中国译界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近年来此理论开始被质疑甚至被全盘否定.笔者认为对"功能对等"理论持反对意见的人起因于对"对等"的绝对化理解,是对奈达的误解.本文将简要分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真正内涵和实现功能对等的原则,以期在翻译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9.
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有严重的错误。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错误很多,错误之一是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理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理论从产生至今备受关注。"equivalent/equivalence"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一方面作为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一般语言词汇中的模糊词语,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即相似或贴近。  相似文献   

10.
杨挺扬 《中国教师》2012,(20):57-58,69
<正>一、功能对等理论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个别词汇的绝对意义,而是着眼于文章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翻译。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可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译文的读者能大致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二是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用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相同方式理解译文[2],也就是,要求译者通过翻译活动使对象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1.
影视字幕翻译是一个新领域。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老友记》字幕的翻译,分析如何在字幕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使译入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同时了解译语国社会文化生活,并且研究能够传递等值效果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黄莉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5):51-53,31
奈达的"功能对等"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特别是目的论之间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发现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突破与发展,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秦小红 《海外英语》2014,(4):121-123
奈达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名的"动态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不管是对翻译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在此,我们仅对他的"动态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做一简单介绍,并就一些理论家对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憾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黄雁 《文教资料》2010,(34):40-4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百花齐放,各种流派竞相角逐。国内翻译界积极介绍西方各种当代翻译理论,为我所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尤金·奈迭和英国的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他们给国内翻译研究注入了活力。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读者反应论”翻译标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以原文本功能为中心.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本文通过比较奈达和组马克的翻译理论.使我们认识两大翻译理论的特点。找出两大理论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找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可供借鉴的东西,促进中国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外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其中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等效对等理论在国内外翻译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翻译的本质和奈达的等效对等理论作了一番新的思索与探讨,并讨论了如何以奈达等效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来解决"异化"和"归化"这对翻译界中貌似对立的翻译法。本文认为,等效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有一定的适用性,合理地运用它的一些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同时也应看到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不宜将之作为检验和衡量译文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6.
张经浩先生认为奈达的著作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的标题在国内被误译.从而导致了人们错误地以为奈达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本文论证了:该标题的翻译并未起到张先生所说的误导作用,奈达本人确曾认为翻译可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张先生还认为奈达的理论术语dynamic equivalence被译为“动态对等”是误译,并对如何翻译该词语提出了建议。本文论证了:该词语并未被误译,而张先生在理解奈达的原意上有偏差。文章还对怎样理解“动态对等”的概念做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所有翻译教科书中的必不可少的奈达翻译定义被视为翻译理论的金科玉律。研究发现中国翻译教材中的奈达翻译定义是被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误读和误译了的假奈达翻译定义,不是理论经典,不是翻译理论的金科玉律,而是翻译教材中的瑕疵,是白圭之玷。笔者的译文是"翻译是用最相当的自然流畅的接收语再现原语信息,首先再现信息的意义,其次再现信...  相似文献   

18.
尤金·奈达的翻译原理Dynamic Equivalence被误译为“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的翻译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可以译成“动力相当”。“动态对等”作为翻译标准十分不合符逻辑,世人无法理解。“动力相当”是翻译的标准,它用来衡量译文的好坏。译文和原文是可以产生力量的,这力量影响读者,读者在译文或...  相似文献   

19.
尽管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卡特福德和奈达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各自的翻译理论,同是"对等"翻译理论却在两种译论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理论来源、内容、贡献、局限以及社会反响等角度清晰把握和辨别同名而不同质的两种"对等"理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翻译理论认识,扩大翻译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赵永庆 《考试周刊》2009,(41):27-28
2000多年前的西塞罗是西方史上最早的翻译家之一,而奈达是当代首屈一指的翻译理论人物。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界影响深远。然而古代翻译家西塞罗的翻译理论中却已提出了“功能对等”。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和西塞罗翻译理论的分析入手。通过实例分析西塞罗翻译理论中体现出的“功能对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