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万历时期明朝国政由盛及衰是主客观因素结合所致。元辅张居政始末、与淑嫔郑氏恋爱关系及国本之争等事件使万历在个人与文官势力、感性与伦理的对抗中选择了妥协和消极,万历个人心态最终影响明朝政局。个人心态和环境相互影响,专制皇权下皇帝个人心态也是主宰国家命运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明洪武时期故元兀纳失里大王的考察,可以认为北元灭亡后,兀纳失里大王成为漠北西部的一支重要势力,但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哈梅里回回阿老丁来朝入贡,并非《明史·哈梅里传》所言是受哈梅里兀纳失里大王所遣。而且,本为故元出伯系的威武西宁王兀纳失里,其继承宽彻系肃王王号的时间,疑在洪武十四年至二十一年之间。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征讨哈梅里王兀纳失里之事,应是兀纳失里遣兵寇边所致。  相似文献   

3.
占婆是一个古老的印度支那王国.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称为林邑、环王、占城。有明一代,占城与明朝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本文对明朝洪武至永乐年同派往占城的使节做一次系统料理,对有关人物进行一些考证,以求从一个侧面深入考察明朝与占城的关系史。  相似文献   

4.
兀良哈部与明朝的关系分为三个时期。二者的关系旨在维护自身的存在,它随各种势力的消长而变化,因此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对于苗族何时迁居海南岛,一直是人们关心和探讨的问题,也有许多种说法。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明朝万历四十年的黎族起义这一事件,对苗族迁入海南岛的确切年代作进一步的探索。 明朝后期,张居正的改革失败以后,以神宗为首的统治集团,腐败无能,政治黑暗。朝野之间,党争激烈,吏治败坏。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对农民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使社会矛盾异常激化,起义的烽火燃遍全国各地。其间,黎族人民的起义,是当时全国人民起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明朝为了维护其统治和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及其健康发展,颁布和推行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是其有机部分。尽管明朝实施的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出于边疆地区稳定的需要,但对促进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视阈下,审视明朝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的发展,对高考民族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明朝卫所制度研究中不太为学术界重视的几个零碎问题。认为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饷的主要来源是太仓年例,始于主兵,后及客兵,所耗日重,终难维持。关税补饷、船料充饷和茶叶代饷也是明朝中后期卫所的补充饷源。明朝对东北女真各部的管辖是有效的,奴儿干都司实辖184卫。明政府为民族关系和军事需要而设置的实土卫所和直辖卫所与行政管区不相一致的情况,使卫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混乱。  相似文献   

8.
官员下台无外乎两种途径——辞职和免职,但在明朝却有一位官员既不是被皇帝削官,也不是辞职获得批准,而是靠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下台的。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递交辞呈最多的大学士——李廷机。如果说明朝最好对付的皇帝是明穆宗隆庆,那么最不好对付的就是他的儿子明神宗万历,因为他身上有件更可怕的武器——懒。  相似文献   

9.
明朝木氏土司的文化认同表现在文学、宗教、建筑、艺术诸多方面,尤其是文学方面更为光彩夺目,其中对儒学的引进和融合是其文化认同的核心,而木氏土司的文化认同是其与周边各民族及与中央王朝的民族冲突和融合中实现的。穷波讨源,汉族和纳西族的同源异流的关系以及两者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共同文化基因是明朝木氏土司文化认同的文化渊源;明代及此前诸代,纳西族与周边各民族和全国统治王朝的融合、冲突是木氏土司文化认同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0.
“隆庆和议”后,明朝与蒙古右翼实现了和平贸易关系。明朝在边境设立了若干市场与蒙古右翼定期进行互市贸易,其中隆庆、万历年间的市场贸易比较活跃,最具代表性。考察明蒙边境大小贸易市场的设置时间、位置、贸易对象等对于客观认识此阶段的明蒙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俗曲的"色情"特征与晚明"奢靡"之风及其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民歌是指明中叶以降广泛流行于市井巷陌、直接反映民众生活而又颇具活力的民间小曲。它们以其与历代民歌一脉相承的基本风貌、空前绝后的“色情”特色,深刻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奢靡风尚及其深远影响:“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即明朝并非亡于财货之少,而是人心风俗的败坏。晚明文人对之格外青睞,其实表现了一种价值取向的悖论:一方面是对束缚人性的苛酷道德价值观的反动,另一方面也是失去人生责任感和道德尊严后的人性扭曲与纵欲主义的文化体现,在矫正对人性压抑的同时走向过度放纵,这显然是对人性的另一种扭曲,而非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李化龙为河南长垣人 ,明代万历年间率军平定了西南夷播州地区杨应龙的叛乱。这场战争是明代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著名战例 ,极大地提高了明政府在西南地区的威势 ,也显示了李化龙卓越的文才武略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皇太极统治时期灾害不断,他除了调整政策、发挥八旗的作用、逼迫朝鲜提供经济支持,便是大规模掠夺明朝,既削弱了对方,也有助于渐渡危困。但无论明朝灭亡抑或女真族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乎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基本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
万历时期,边疆危机严重。辽东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利用自己特殊的社会地位,成长为一名能征惯战的将领。作为军事统帅,万历三大征战,李如松参加了二次,充分说明他的军事才能,并由此奠定了其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三将军率兵入滇,次年平定云南,接着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卫所制度,使军屯经济迅速发展,大量汉族人口迁入,导致滇黔彝族聚居区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量彝族由坝区迁入山区,逐渐形成散居局面。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明朝时期滇黔两省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的原因作出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6.
明代泰宁卫首领世系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洪武年间的辽王阿札失里时期;永乐初期的忽剌班胡时期;永乐到正统时期的阿只罕一系;正统至万历初年的革干帖木儿和兀南帖木儿一系。其世系断层和缺失反映了明代和蒙古部落的关系变化,尤其是蒙古部落的势力消长。  相似文献   

17.
团营是明代京军系统发展的一个特殊兵制,在明代兵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直到现在对团营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很匮乏,即使有涉及也只是作为叙述明代京营的附属,以至于有关团营的单篇论文至今尚未出现。学界对团营这一问题的忽视,造成了我们对其产生了许多错误的认识。同时,一些古代典籍对团营叙述的混乱以及随意性,更加深了我们的这种认识。文章力图从明代团营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有明一代各个不同时期团营发展和建制的情况分别加以论述,同时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对于团营的固有错误观念加以辨析,以便对团营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温州明代围棋运动十分繁荣,溯其源首推刘基父子。到明中期永嘉、新安、京师三大流派鼎足而立,永嘉鲍一中品居第一。万历年间,方子谦兄弟名噪一时。本文系统论述永嘉棋派源流,并对其代表人物生平一一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9.
明代淮安府境内涟湖的徽州鱼商已出现了举家迁徙,定居贾鱼的现象,按资金多寡和营运方式来看,大致分为行商与庄贾两类,经营活动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季节性.到万历十一年,其在涟湖地区的活动至少有百年之久.明代涟湖地区便利的交通,与淮北盐场密切的联系,以及淮安府内本地人不善经商的风俗等,都为涟湖徽州鱼商的兴盛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明会典》的纂修始于弘治,校订、刊行于正德,嘉靖间两次续修,万历间重修成定本。其体例远源《周礼》,近取《诸司职掌》,经历了模仿、沿袭与创新的过程。其纂修主要由史馆承担,多家机构共同参与。其资料主要来源于朝廷颁降之书、各衙门的见行事例、造表文册和档案资料以及历朝《实录》。刊行后,成为明代的大经大法,不仅在明代为百司所遵、万民所奉,而且在清初一度被奉为处理政事的政典,更成为清修会典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