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过"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讨"。灌(讲)、问、讨不行,反之,不讲、不问、不讨,课又如何上?有的课,教师讲授概念清楚,结构严谨,举例生  相似文献   

2.
一、新教改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了;有人说传统的语文课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或是问题满天飞的“满堂问”,或是放羊式的“满堂讨论”。不介绍背景,不分析内容,不传授基础知识,语文到底该教什么?讲不行,问不行,讨论不行,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很多语文教师很茫然,不知所从。很多语文教育专家、教师都提出过自己对语文课的看法,但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一位教师推出一堂各方都认同的示范课。有人说语文课就是“导学课”,关键是把握好各种方式、方法的“度”。但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应怎样把握?…  相似文献   

3.
讲读课要在“点讲”上下功夫覃章俊(湖北省松滋市牧教研组)语文教学经历"满堂空──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剧痛之后,教师确感谈"讲"色变。"讲",成了"灌"的代名词,"讲",成了教师的难题:讲多了不好,讲少了不好,不讲也不好。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4.
董文 《教书育人》2005,(10):62-63
“满堂问”有的老师片面地以为对话就是课堂上的师生问答,整节课以所谓的师生对话一线贯穿,教师应有的讲析启悟代之以浅显无聊的课堂讨论。语文教学从曾被人口诛笔伐的“满堂灌”悲哀地不知不觉滑向浮浅的“满堂问”。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界对认识过程的研究都揭示,即使认为教师的课讲得很好,许多学生实际理解掌握的东西也远少于我们认为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这说明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讲授的教学效果很不尽如人意,要进行大力的改革。“活动教学”受到了广泛重视,而“交往”──此文专指课堂教学中的问答、讨论及课外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对话、交流等,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也从人们的理论视野走入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于是在许多地方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小讨论加大讨论”。课堂热闹了,结果也只是热闹了,教学效果未见怎样…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经历“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剧烈“阵痛”之后,教师却有了谈“讲”色变的感觉。“讲”成了“灌”的代名词,“讲”成了教师的难题:讲多了不好,讲少了不好,不讲也不好。就是说,课堂上讲的“度”难以把握。这个“度”究竟如何把握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审时度势,在关键的地方,难懂的地方,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写得特别精妙的地方,点拨一下。这种地方,老师点一点,也就是用上几个字至多一两句话提醒一下,学…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一节课45分钟,老师讲的多,学生讲的少,常常出现“满堂灌”、“满堂记”的局面。教师的角色只是一台输出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仅仅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这样一来,师生间没有了交流、沟通,学生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不知道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因此,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手脚酸软,一堂课却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黄洁  吕渭源 《湖北教育》2003,(11):12-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教学要用讨论式,中小学教学很快使用了讨论式,这是教学的一个进步。然而,当前的“满堂讨”是讨论式教学的表象,是“满堂灌”、“满堂问”的一种变式,也就是说,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没有变:讨论的内容仍是知识本身——追求正确的或唯一正确的答案;讨论的方式仍是教师中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到答案。所以,当前的讨论式教学仍是知识为本、教师为主,违背了讨论武教学的本意。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往往不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教师苦,学生累,使思想政治课成了一门“说教课”。一言以蔽之,教学方式封闭机械。怎样改变这种状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屉是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巧用电教手段的尝试□陈琴多年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除社会环境的影响外,从教学方法上讲,主要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平铺直叙地“满堂讲”,千篇一律地“满堂问”。长此以往,致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而厌学。电教用于课堂,以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相似文献   

12.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主体的情感和身发展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心理需要的关注.忽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要么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要么又变成“师问生答”的“满堂问”,究其实质,在阅读观上都反映出以知识为本  相似文献   

14.
基本功是“从事某种工作所需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现代汉语词典》):教师工作当然有其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问题在于,这些必须掌握的基本的技能是什么?有人听了一位教师的课,发表了这样一句评论:这位老师的基本功很好。体现在哪儿呢?字写得工整、漂亮,普通话说得标准,课讲得清楚,对教材理解透彻,突出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一、“整体诵究” :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几十年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及“满堂绕”的现象还较普遍的存在 ,课堂仍然是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 ,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在师生关系上依旧是从教师的主观出发 ,无视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和他们的知识基础与理解能力 ,无视学生个人的主观感悟 ,否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而一味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强调知识传授 ,追求唯一答案。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课堂教学的部分改革也仅仅限于教师教法的研究 ,只重视教师怎样教 ,而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语文教学像面对一盘散沙,看我们教师怎样把这一盘沙子串起来。我觉得这个比喻恰到好处,怎样把这盘散沙串起来,除了认真学习课标、大纲以外,还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但是,在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一节课“一问到底”,老师的“问”牵着学生的鼻子,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教学五步法。这一教学模式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语文教学中“满堂讲”、“满堂问”的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探索南“活教”到“教活”。由“活学”到“学活”、“活用”的规律。其教学模式基本流程是:示标-导学-质疑-训练-拓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范欣 《现代语文》2008,(11):88-89
新一轮的课改教学让中学语文教学在走出旧的误区,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时又陷入了新的误区,如初中语文课上学生不练习写字、不在课上进行识字教学和词语教学、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课堂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或“满堂练”、以带“电”的教学手段代替全部等。笔者认为语文课教学应该还语文以本色,本文就语文课教学的本色谈一下个人拙见。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许多全新的理念,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却是大家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问得少,甚至有个别教师还在“满堂灌”“满堂问”,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多。  相似文献   

20.
一、精问,激趣创新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精当的提问,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