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校通过构建分享学习课程、灵活设置管理岗位、组织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积极建构学校公共生活,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从而培育学生的公共意识,提升学生的素养。  相似文献   

2.
“公共生活”是体现公共精神与公共性的学校生活。不同生活维度为学生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可以说,私人生活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伦理基础;集体生活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锤炼土壤;“共同生活”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信念保障。学校的公共生活不能脱离学校和学生的个体生活,必须使学生从参与班级生活做起,改变学校管理理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实效和热情。  相似文献   

3.
学校公共生活并非先行于学生生活,而是在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引导、发现和扩展中建构起来的.话语是学校公共生活扩展的基本形式.在话语中开启公共生活,启迪公民认同,乃是在想象中开启个人的公共价值视野,启迪公民德性.学校公共话语实践包括基于教材的植人性公共话语与学校本土生成的公共话语.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共话语实践包括演讲、辩论、办报等形式.持续性的保持公共空间开启还需要公共事件的不断叙述.学校教育就是在不断地以开放、鲜活的话语实践中开启公共空间,明辨公共价值,启迪公共意识,历练学生的公民品格.  相似文献   

4.
公民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培养公民必须让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以促进学生公共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公共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生活。公共生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建构。从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以公约为规范,以公共话语为手段,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公共性与道德的公共性要求将道德教育置于公共性的视域下进行考量.从公共性的视域审视学校道德教育,其在价值导向上面临个人德性对公共德性的遮蔽,在主体关系上面临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对公共性的排斥,在交往实践上面临私人交往对公共交往的削弱等困境,从而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的出场逻辑.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作为现代性视域下意义重建的共同体,秉持公共价值优先的德育价值导向,倡导公共性的德育主体间关系,构筑公共交往的德育实践情境,在理论上有助于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学校道德教育要遵循公共性的运思逻辑,由内而外在激发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学校公共生活,推动学校参与社会道德治理等层面对道德教育共同体进行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6.
参与式公民学习以公民参与实践为基础,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从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公民品德和公民实践能力。参与式公民学习克服了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状态,可以更好地实现前后者的有机融合。基于此,参与式公民学习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公民教育通过搭建公共参与的实践平台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公民品质。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以及学校领域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当中,建构积极的公民参与,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校由于公共生活的匮乏以及竞争主义的泛滥,导致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走向了孤独和分裂,造就了"孤独的"公民,而非"合作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公共品质,有必要重建学校的公共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公共生活实践,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公民合作、团结、关怀等公共价值的意义,从而促进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的培育。而要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有效建构,则必须培育课堂生活中的合作学习机制、发展学校空间的民主秩序、推进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公共性的生活氛围和价值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学生的社会公共人身份和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学生必须更多地参与到各种公共事务中;同时,公共参与有助于学生个人的身份认同并形成归属感,从而促进其公共理性和德性的发展.公共参与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现代性的重要实践.当前,由于受个人主义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缺乏公共参与精神,或消极参与,或功利参与.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建构学校公共生活环境,促成学生公共参与启蒙;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公共责任感;教给学生公共知识和技能,奠定其公共参与信心;深化学生公共参与体验,升华其公共参与认知.  相似文献   

9.
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公共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学校生活实践本身就应该成为公民实践的范型,成为开启学生公共生活视野的精神窗口和直接依据。教师作为公民实践的范型主要体现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对学生的理解、指导与解放,师生平等交往与学校公共生活共同体的形成。教师置身其中,秉持爱与正义的德性,保持日常生活中足够的价值自觉,持守从个体自身出发的教育实践,尤其而显明教师自身作为公民人格的示范。教师自身的公共实践与公民人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公民教科书。  相似文献   

10.
戴婷玉 《江苏教育》2023,(21):10-12
班级生活是极为丰富的,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班级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要看到班级生活和学生群体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班级生活场域中互动、对话,用集体影响个体,让个体在集体的影响下健康发展。班主任基于学生群体的真实困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生生和师生的平等对话,通过公共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道德的自主建构,进而提升公共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1.
公共参与实践活动选修课能够更好地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思政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改革要求。文章以《公共利益与公共参与》选修课教学为例,尝试探讨实践活动选修课在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过程中的实施路径,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从而提升公共参与的综合能力、优化公共参与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不同学生提供共同生活的空间并提升其参与的品质,是课堂公共职能的关键所在。课堂参与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本身承载着育人价值,成为有待学生自愿选择和建构的一种伦理生活。但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能力或有机会作为能动者参与到课堂中,这同“集体”与“个体”两种典型取向之间的张力有关。超越这种二元框架,宜倡导课堂参与的“公共”取向,培育学生对伦理生活主动负责的态度。为此,需要创造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促进审慎持续的公共理解、引领平等共享的公共行动、发挥教师的公共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安宝珍 《中国德育》2015,(23):36-38
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必然要求,学校是培养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的公共生活领域,以"学会关心"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公共生活无疑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理想生活。为此,我们可以将"学会关心"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体验和劳动实践当中,从而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4.
叶飞 《全球教育展望》2011,(8):65-69,59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15.
吴婷 《江苏教育》2023,(21):18-19
班级是学生共同生活的公共场域,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级公共生活场域,发挥班级独特的育人价值。班主任可通过班级岗位建设,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公共事务,培育学生的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让学生学会承担公共责任,履行公共义务,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16.
泛在技术为学生培育公共参与的素养提供了条件。泛在知识环境下的课堂实践活动,巧用无限学习平台和线上线下结合,引导学生寻觅社会真相,激励学生责任担当,在体验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自觉公共参与素养的理性公民。  相似文献   

17.
公共参与素养是指关于培养个体参与公共事务,反映自我价值认知,体现公民社会责任感的素质。培养公共参与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还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本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相应内容,集中探讨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公共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8.
叶飞 《高等教育研究》2014,(1):17-22,49
公共生活具有四个维度的公民教育功能:一是对话和理解的功能,促进公民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摆脱公民教育的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二是客我与主我的转化功能,促进公民的主我人格与客我人格的有效转化,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三是反思与批判的功能,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公共生活领域,推动学生的批判品格和批判能力的发展;四是理性与行动的功能,在增进认知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实践理性和行动能力,引导学生从"理念的公民"走向"行动的公民"。通过公共生活的四维功能,公民教育将更有效地建构自身的对话性、理解性、批判性以及行动性,最终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9.
参与式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个体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公民教育成效的根本保障。为此,学校应注重课堂教学生活、学校管理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式建构,为学生积极创设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和平台,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公民人格的核心质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这是公民人格的核心,缺少了独立自主,公民人格就失去了基础;二是公共生活的判断力与公民理性,这是公民人格的核心,公民意味着对公共事物的理性参与,判断力就是进入个体理智地进入公共生活的基石;三是社会关怀,个体向着公共生活的开启始自个体的内心,个体之于社会的情感态度,这也是公民人格的基本向度,缺少了个体向着社会的积极情感,个体不可能有深入而持久的公民实践.学生公民人格的养成乃是以置身学校公共生活场域中的公共理性的扩展与公民责任的养成为中心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