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习…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胜任,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它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新老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等问题,加之“如何学会学习”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重要教育命题作为背景,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案例1:与海子的对话师:海子,上学期期末考…  相似文献   

3.
学生“习得性无助”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赛利格曼和他的同事对“习得性无助”的分析是最系统化和最有影响的。他在 196 7年用狗做的实验证实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存在。在实验中 ,塞利格曼把狗分为两组。首先 ,把其中一组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胜任,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它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新老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等问题,加之“如何学会学习”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重要教育命题作为背景,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又太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完成,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8),它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新老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等问题,加之"如何学会学习"这样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作为背景,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事实上,当我们面对这一长期困扰着中小学教育的现实难题时,却鲜有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尽管有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但在习得性无助的归因及解决策略等问题上的见解不一,使得许多教学工作者难以对此从容应对.因此笔者认为:重新审视和透析这一现象,对此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显得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防止“差生”向“接受失败者”转化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习得无助感的产生过程就是“差生”向接受失败者演变的过程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 ,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 ,丧失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被叫作习得无助感 (Learnedhelessness) ,简称无助感。国外从 2 0世纪 60年代起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无助感理论经常被用于解释人类的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等行为的形成和抑郁感的产生。1975年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 (M .E .P .Selighman)对习得无助感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做了“电击狗”的实验证实这种现象的存在[1] 。他们在实验中先是将狗…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中职教育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崇拜歌星明星、标新立异、与素爱暴力滋事的人为伍和做出种种出格行为等。这就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在教育中的表现,如何应对这一类的学生,对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种现象是由赛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发现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具体到学生身上,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的定势等心理特征,这一现象形成可归于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于内部社会学习机制的作用,对于“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应采取的主要教育对策有:形成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创设良好班级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儿童及其教育策略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陈英敏“习得性无助”(leaminghelplessness)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心理学家对动物的实验研究。塞利格曼和梅尔(seligman&Maier,1967年)等人在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中,将狗关入...  相似文献   

10.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一、写作习得性无助感成因分析所谓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指的是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听天…  相似文献   

11.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种现象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得到证实的。而在现实的学校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行为十分普遍,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来帮助这些学生。  相似文献   

12.
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或其他原因,学生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所谓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而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①这种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做事时消极被动、缺少热情。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有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习得性无助感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  相似文献   

13.
一、习得性无助感概述 (一)何谓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Leamed helpe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和他的合作者在以狗进行学习试验时,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狗遭受了无法逃避的电击后,当再次面临电击时,即使能够逃避,狗也不会逃避,反而消极地接受电击,表现出绝望感.没有经历过此类情境的狗却都能轻而易举地逃脱.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类现象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大学生被试在经厉了一段不能解决问题的失败经验后,让他们解决比较简单的字谜问题也发生了困难.这项研究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个体会削弱对以后可控事件的调节.所谓习得性无助感就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它是一种个体认为事件不依赖自己反应的预期,实质是一种习得的消极动机.  相似文献   

14.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进而成为学困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这是教师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也是新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对学习感到无助和倦怠,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完成,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或者“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饱受失败的打击,鲜有成功的体验,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通常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动机水平降低: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在语文学习上消极被动,对语文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第二,认知出现障碍:学生一旦产生习得无助感,随之而来便产生一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不能从语文学习的成功尝试中积…  相似文献   

17.
中专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愿望多次受挫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习得性无助”往往表现为厌学、学习兴趣低下,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低下,消极的心理定势等。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中专学生对学习的无助感是在长期的失败中逐渐习得养成的。这种心态对中专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中专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有利于加强对中专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进而成为学困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解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放弃了一切努力,消极等待不良结果的到来,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习得性无助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理论,它揭示了一个人由于连续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处境不利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这个群体所拥有一些特点使他们更容易遇到习得性无助现象。通过分析处境不利儿童习得性无助的产生机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