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梁桂 《广西教育》2004,(1B):24-25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学习时,不到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中有了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就是恰到火候的启发,它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悱”,而是要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2.
一《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概述(一)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内涵《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体现在孔子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其中,愤是指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悱是指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整句话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3.
“启发”解     
有的教师对“启发”一词搞不清楚,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启”,学生“发”。这就错了。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谈到教学方法时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由此可见,孔丘讲的意思是:学生们不是苦苦思索到想不通的时候,我是不去开导他们的;不是到想说却说  相似文献   

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涵义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孔子的这番言论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所在,揭示了启发的本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耀东 《考试周刊》2010,(26):133-1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这是中国古人的伟大思想结晶。然而,也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地思考:到底什么是真切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6.
不愤不启     
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曰:“不愤(心求通而未得貌,即苦苦思索而还没有想通的样子)不启(开导),不悱(音fěi,想说而不能明确表达出来的样子)不发(启发,开导)。举一隅(音yú,角落)不以(无以,没有办法)三隅反(反以相证,类推。以上一句的意思是,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拿已知的事理推  相似文献   

7.
(一) “启发”一词来自《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这话的意思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打开他心灵的门户,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引发他语言的弓弦。教给他一个角,而不能推知其它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启”和“发”,相对成文,后来组成同义复合词“启发”。“启发”是教师和学生在  相似文献   

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讲了一方面不能联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导他了。”  相似文献   

9.
《学记》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它对当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及学制等等问题都作了阐述。而贯穿《学记》始终 ,作为主要教学原则的是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体性 ,在《学记》中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启发式教学原则在《学记》前 ,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准确地说明启发的时机 ,不到学生力求通却苦于想不通的时候 ,不去指点开导他 ;不到他非要表达却无力表达出来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教给某方面的问题 ,而他不能理解 ,解决相关的其他方面的问题 ,即不能…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不到渴望求知的时候,教师不去开导他;学生不到焦急表达的时候,教师不去启发他;教师举出正万形的一角,而学生不能推知其余三角,就不要再往下教了。孔子的这段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绘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透彻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问答     
十五问:小学教学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答:这条教学原则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我国历代不少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学的启发性。孔子首先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却又表达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是很注重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的。后来《学  相似文献   

12.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学习时,不到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中有了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就是恰到火候的启发,它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悱”,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创设“愤”“悱”情境呢?一、巧设导语,以导创境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可以启智导学,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导语要讲…  相似文献   

13.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是孔子介绍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教学的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我从以下两点谈谈自己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思是,老师教学要得法:不到学生因愤激而决心努力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  相似文献   

1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首先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郑玄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某其意;发,谓达其辞。”后人根据郑、朱注释,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在他想明白却明白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样的讲法,似乎没错;但未免有点简单化,孤立化了。全面研究孔子的教学方法(实在是教育方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所谓“愤”,就是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所谓“悱”,就是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才去启发他。那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如何主动地引导学生“愤”、“悱”,着力于“愤”、“悱”状态的构建呢?试作肤浅论述。(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尽力想弄懂而不得的程度不去开导学生,不到学生心里清楚却不能完美表达出来的程度不去启发学生。假如学生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你就不要再给学生举更多例子了。孔子这个言简意赅的论述,明确地表述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倡导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就由此而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呢?按照它的原义,所谓“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发愤用功,一心想把知识弄懂却没有弄通的意思。而“悱”则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学生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讲不清楚的样子。所以从字面上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学生没有达到“愤”、“悱”状态,就不必去启发。反过来说,应该“愤”则“启”,“悱”则“发”,在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正>一、引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之时,不去启发他。不启不发,是孔子教学的指导思想。在2005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第五届高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相似文献   

20.
早在古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的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经验论述中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怎样“引“,用什么方法“引“才能恰倒好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