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先秦到汉末魏晋,诗歌在主题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生命忧患意识逐渐成为诗歌的普遍主体。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生死存亡的重视、感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上至皇家贵族,下至中下层普通知识分子,都染上了这种时代的色彩,在其诗作中流露出浓重的人生悲凉感。  相似文献   

2.
牛汉诗的魅力来源于诗人用诗歌来承担时代加诸个人的苦难,并在创作实践中将个人生命与诗歌的艺术生命完美融合,形成牛汉"与诗相依为命"的特点。个人的生命体验是牛汉诗歌的内核,主要表现为对生命的礼赞、对人生的困顿和厄运的坚韧承担,以及面对人生困境的自我救赎与超越。诗歌标示了与众不同的生命热度和力度,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难中的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诗是人生、人生即诗的诗歌观的指引下,诗人阿毛把自己的生命激情、经验认知、生活感悟、人生幸福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成为传递诗人情感理想的精神寄托。诗集《变奏》无疑成为诗人阿毛个人记忆、文化经验和现实困境的表达体,呈现出社会嬗变过程中个体阵痛的心灵变奏。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的词包涵着强烈而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时代的、个人的以及诗歌艺术自身发展的原因成就了李词的这一特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极为传神地把个体生命的律动状态表达出来,通过对它的赏析,可以管窥李清照词的个体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阮籍为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杰,历代对阮籍及其诗歌评价颇多,众说纷纭。阮籍生活的时代有其独特性,他的处世思想及政治态度的形成与时代相关,他以极端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极度不满,表现在诗歌内容中,则是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思考,即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压抑下,新中国的穆旦领旦领悟到了生命个体的虚弱与渺小,因此诗人重审自己的生存位置,确认了自我的“小人物”身份,在自动疏离主流话语之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自由表达生命个体对于时代与自我的独特感受,从而在诗歌本中建构起一个独立自足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7.
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样式,有时代思潮影响和文学观念发展的双重缘由。而且,“死亡”主题在魏晋具体各个时期文人挽歌诗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它展示着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鬼才"李贺的诗歌中充斥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彰显,使得其诗歌成为唐代诗文中最有个性特点的创作。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对群体生命生存的关注,这些在其功名诗、神鬼诗、爱情诗中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中国文化中不存在关于个体论思想,也就是说,对个体的感性生命、个性情感不关注。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杨朱与庄子都关注个体生命,而且在关注个体生命的同时产生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开文人五言诗歌之先,为诗歌艺术最高典范。从诗中所体现的人生观、艺术观来看。其个体生命意识对汉代经学思想的冲突,以及诗歌创作目的中抒情意识的嬗变,对诗歌创作进入自觉时代。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既钟情法国象征主义又青睐晚唐五代诗风,乃至兼收并蓄,继而创造具有浓郁中国风的现代诗歌,确然是有其多方位的理性取舍和成熟考量的,而绝非个性气质、情感创痛抑或时代气氛等单个因素所能决定。戴望舒前期诗歌的朦胧美学,与其说是他对现实人生的一种逃避,毋宁说是现代生命个体对于时代、命运、历史的形而上思考,它确然有虚无主义的回响,但更重要的则是对虚无主义的别样反抗。  相似文献   

12.
从文本分析出发,文章分析了伊蕾的诗歌《独身女人的卧室》的思想主题与时代意义。在显性层面,鲜明的女性意识与强烈的生命色彩,成为该诗最主要的思想特色。而在隐性层面,一个现代女性对性爱的寻求与实现自我、完成自我的主体要求相互融合,大大拓展了该诗主题的审美空间。这首诗它既承接了传统诗人批判现实与人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又推动了女性诗歌以及女性个人化写作模式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与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尼采认为,人只有成为强者,才可使生命不致归于虚无;人须回归生命自身;超越生命,提升自我力量,便是实现了生命的意义;人生,就是生命个体不断自我提升、自我斗争的过程。文章认为,尼采哲学是关注个体生命的哲学,并对其哲学的生命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江南逢李龟年》不仅仅是一首"怀旧诗",诗歌以私人之谊进入时光隧道的做法,也区别于"大历史""大时代"的史诗。诗歌的中心场景是与"歧王""崔九"共度的过去时光,但是这个人生的断片没有得到故人的指认,因此断片所代表的人生、时代以及可能开拓的想象空间,都成为被质疑的对象。诗人以人生的断片为信物,试图将过去与现在连接,但是过去被质疑,存在也被否定。诗歌的意义因此得以凸显:如何确认我们的过去?如何确认生命的存在?这是诗人对存在的质疑,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5.
收藏昨天     
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这并非搪塞之言。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铤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捡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  相似文献   

16.
孔子在对前人文艺理论整理的基础上对诗歌作出宝贵评论,强调诗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兴观群怨"说,奠定了诗歌服务于社会和个体的基音;古罗马时代的贺拉斯,批判地吸收古希腊诗学文化,主张诗"寓教于乐",肯定诗歌对社会和人生的教化作用。文章考查两者产生的背景,从诗的教育和审美功能两方面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17.
《江南逢李龟年》不仅仅是一首"怀旧诗",诗歌以私人之谊进入时光隧道的做法,也区别于"大历史""大时代"的史诗。诗歌的中心场景是与"歧王""崔九"共度的过去时光,但是这个人生的断片没有得到故人的指认,因此断片所代表的人生、时代以及可能开拓的想象空间,都成为被质疑的对象。诗人以人生的断片为信物,试图将过去与现在连接,但是过去被质疑,存在也被否定。诗歌的意义因此得以凸显:如何确认我们的过去?如何确认生命的存在?这是诗人对存在的质疑,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诗歌既与民族的、人民的苦难和斗争紧密相连,又有些超出常规经验、常规语言的意蕴。历史的使命感、人生忧患和个体生命意识作为内在精神而参入他们的艺术营造之中,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灵魂和精神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乡愁是诗人写作的动力,亦是写作的归宿。现代文明使个体存在不断被科技标准化、行为模式化,城市的同化与复制本性让生命个体限制在越来越狭小单一的困境里,面对人文精神的失落,生命的行走性此时显示出强大的能量,生命个体的特殊性,创造性与体验性于时空的行走过程中展开。诗人就是时代中的行走者,他们在还乡的旅程中普遍怀有一种难以言语的焦虑———乡愁。他们以乡愁为血肉,通过诗歌寻找家园,用诗歌来宣泄心中的思恋与苦痛,用诗歌来获得心灵还乡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南宋遗民词人用词抒写着时代与个人的双重苦难,抒写故国、故土沦入异族统治后的凄惨景象.抒写他们坚持自我不与统治阶层合作的人生经历与心灵体验,同时他们站在人生终极处关注生命本体的意义,寻求精神的解脱与自由,在山林云水中摆脱俗累,充分感受自然田园风光的关,乃至把个体生命融入自然大化,返朴归真,回归自我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