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 :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 ,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  相似文献   

2.
"看"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意与交流的方式,也被赋予了社会结构的特征。只有以一个完整的社会世界的实践为背景,观看才能呈现出意义。而"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将可视的形象,经由影像媒介等可视的形象媒介进行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看"的社会性,必然影响到视觉文化传播形式的变迁与传播效果的差异。本文就将着重围绕这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看"的社会性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正在向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传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部分。网络广告近些年来发展得十分迅速,只要人们接触网络,便暴露在形态各异的广告环境之中。对网络广告进行视觉文化视野下的传播及伦理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视觉广告的表现形式及内容进行剖析,进而发现存在于网络环境之中不合伦理的视觉表象形态;通过对视觉伦理失范现象的分析讨论,有助于辨析网络广告所带来的视觉伦理的是非问题,进而演化为构建和谐、健康的视觉伦理生态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视觉文化形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不只是用肉眼来看,而是把世界整个作为视觉图像来看待。现代社会,视觉在建构人类意义空间的基础上,塑造了社会文化秩序中的合法性等级。而电脑和网络媒介的出现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形式——虚拟视觉文化,更多地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文化等级被消解,社会大众成为形象的缔造者。海德格尔所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5.
当下,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视觉文化传播时代,传媒的视觉化倾向诱发了大众对各种影像的迷恋,图像的泛滥刺激了享乐欲望的膨胀。为避免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像的生产和传播滑向一种功利主义,避免人们迷失在新奇刺激的视觉快感中,大众传媒必须保持深刻的理性反思精神,在握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坚守人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正>有学者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次重要的文化变迁——视觉文化转向,影像逐渐成为文化的主因,人们传统地依赖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的习惯开始向以影像为中心的文化倾斜。“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在论述图像传播研究与文化转向之间的关系。详尽阐明了当今图像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文化转向"的内涵:是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事物成为文化建构中的关键,图像成为传播知识和建构文明社会的重要媒介,建构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想像及认知/想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被重新发现的"图像"的作用、地位和本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最后就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本文认为,图像已成为现代传播中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力,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文化力量。开展图像文化传播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强化传播效果,拓宽文化研究的领域等方面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藏纪录片是以影像为传播形态的视觉文本,视觉表征则具有对这样的影像符号、文化进行编码与解码的功能.将西藏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文本《藏北人家》《西藏一年》以及《第三极》的分析,考察西藏纪录片影像中占主导地位的表征范式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符号是如何通过动态的视觉影像的"认知提示",书写藏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出西藏的民族形象的.  相似文献   

9.
以强大的世俗力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的视觉文化,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对于视觉文化广泛传播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波德里亚称之为"超美学".视觉文化转向蕴含的新感性的支点与视觉性的新奇引起了大众经验的重构,同时审美性的低限与技术性的歧路也预示了一种隐忧;现代电子图像传媒具有启蒙性拓展与权力性隐蔽的双重属性,而景观电影在凸显视觉性的同时带来了意义场虚设的实效.我们越来越受制于以形象来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在形象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中,景象或景观取得了主导地位,视觉文化的基本样式明显具有转向景观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某种产品或者服务,更多的是寻找消费的“感觉”。视觉消费在当代消费行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各式各样的形象成为消费的对象,消费者的行为或隐或现地受到各种商品及其形象的影响。本文试从视觉文化角度,浅析豆瓣网中的视觉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时代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内容宣告一个新的视觉文明的到来,我们正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现代社会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以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媒介加速了这种效果的释放.电视不仅担负着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角色,也是建构者和缔造者.视觉影像塑造了一个媒介主导的现实和电视构筑的文化,图像传播表征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图像成为建构和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状态的必然手段,成为构成文化中群体的主导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汤劲 《新闻界》2007,(1):97-98
一视觉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它“指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经由视听媒介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与单纯由文字媒介传播形成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相区别”。视觉文化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狂欢”每一个敏于文化风向变化的人,都可以切身体会到,我们正处于一个由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型时期。图像在不断地挤占、征服甚或凌越文字,视觉文化或图像文化已逐渐成为现代文化的主导形态。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认为的:“目前  相似文献   

14.
李民 《青年记者》2021,(4):48-50
地域文化特性已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核心要义。在山东各地市的城市形象传播中,齐鲁文化资源得到了创造性的视觉形象转化,同时存在个性呈现不足、对外影响力不够等问题。本文提出打造多主体协同的立体传播形态、突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视觉符号、合力打造城市文化IP等传播建议。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文化逐渐赶超了文学的影响力,语言在文化构成中的中心地位已被形象所取代,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①而海德格尔也早就指出,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以视觉为中心的消费成了一种时尚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专题片也开始在制作上精心准备,以期通过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来打动观众。新奇眩目的视觉奇观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以文字为中心的印刷文化正逐渐被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一。在整合视觉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基础上,孟建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视觉文化传播”的全新理论构想,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语境与表征出发,上升到合理的文化构成,以一种传播形态与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证明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相似文献   

18.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视觉文化形态下其传播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图形符号为媒介的视觉传播。现代广告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也传播商品所赋予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文化价值,即商品的文化附加值,而广告表现的商品文化附加值必须通过将其转换成图形符号才能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因此,研究视觉文化形态下的广告创意表现形式及特征,更有利于广告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形象片与现时代视觉文化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今日社会的形象表现力更是日新月异,伴随而来的是观众视觉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观众对世界认知的调整.形象片深受视觉文化的积极推动,而视觉文化也给形象片带来了新的挑战:淹没于形象浪潮中的人们对视觉符号的要求愈加挑剔,普通的视觉形象及其表现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形象片就需要进一步激发形象内在的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片刻的眼球.本文把形象片放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之下,对形象片的视觉表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常凌翀 《今传媒》2009,(12):93-94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影视媒体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刻影响,人类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文化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型期,图像在不断挤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