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既要服务于人的现代性成长,也要支撑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需要。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主线。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围绕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也要主动应对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战略转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升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区域基础教育要坚持“公平”与“优质”并重的价值导向,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基本主线,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支撑,以科学有效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牵引,以激活教育治理体系活力为保障,以教育数字化赋能为动力引擎,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完备、教育资源充足、教育质量优良、育人成效显著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强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基本方向。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化发展阶段;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进入全面素养提升阶段;始终关注教育公平,公共教育服务迈入均等化阶段;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公民并举的办学格局。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中上水平、人民教育获得感逐步增强,教育强国建设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教育改革因势而为、与时俱进,形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义,即制度上,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方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动力;价值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公平与优异并存体系;方法上,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建设教育法制保障的体系。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导向、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教育发展起点上促进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采取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公共教育资源向特殊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等多种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而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促进教育公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观念到政策,从理论到实践,都应该统筹兼顾,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牢固确立教育是公益性事业的观念,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观念指导;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的基本方针,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法律保障;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政策支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广域入口;健全扶助落后区域和弱势群体的保障体系,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过程支撑;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其主要内涵包括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扩大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消除知识鸿沟以迎接知识社会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作为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保障,一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十年国内对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的辩证关系、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成果、教育信息化改善不同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和教育信息化自身科学发展这五个方面。虽然成果丰富,但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相信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学者的逐渐重视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必将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更好地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教育强国梦。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崇高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的历史追求。《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对于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制度创新意义,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政策定位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工作导向意义。新时期促进教育公平的着力点,一是要以机会公平为关键,着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二是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着力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三是要突出工作重点,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四是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为根本措施,着力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五是以促进教育公平机制为目标,着力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公平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8.
教育投入是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过程公平客观上要求同类学校教育设施一致,主观上要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结果公平,指学生接受教育后都能达到基本标准,获得学业成功,得到全面发展。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采取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公共教育资源向特殊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等多种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而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对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财政作为党和国家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和政策工具,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公平和效率视角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立农村公共教育制度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教育政策的制定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终极目的,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重要任务,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基本出发点,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应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制度,制定农村公共教育基准,应在同一行政区内实行统一的公共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农村公共教育政策要实现制度化和法治化,并与我国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公共政策相协调。在当前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教育政策应以消灭城乡公共教育差距和教育不平等、促进城乡公共教育发展为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教育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教育为其奠基,教育必须明确使命: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己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以促进文化和谐发展为己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以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为己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公平保障。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涉及城乡公平、地区公平、校际公平、群体公平、个体公平等多个方面,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需要我们做深入细致乃至艰苦卓绝的工作。其实,教育公平从古至今一直就是  相似文献   

14.
普惠、公平与效益是形成教育强国政策框架的三条主线。通过对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和对教育强国政策框架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强国政策框架包括四类增长模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新型教育经费资助政策及每万人口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这四类增长模块是我国迈向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和发展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教育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但人们对其认识并不一致。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以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核心,不断推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师资队伍等全面实现现代化,从而建立一个有序的教育治理体系的过程。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新时代民族振兴的关键支撑,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优质化、国际化、信息化和保障制度化。其中,普及化是根本、公平化是基础、优质化是重点、国际化是关键、信息化是核心,保障制度化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政府的基本教育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之一是供给保障教育公平的有效率的教育政策,并作出相应的教育制度安排。长期以来,我国宏观教育政策活动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高等教育偏向、公办教育偏向和精英教育偏向,教育政策制定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精英决策为主,难以全面保障教育的公益性、教育的公共参与以及教育利益分配、公共参与的公平性。政府有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推动建立教育的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凌  柴葳 《辽宁教育》2012,(24):13-15
没有科学理念的支撑,就无法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就无法实现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中国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优先发展得到新保证,改革创新进入新阶段,促进公平迈出新步伐,提高质量开启新征程。这一切,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靠的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一致行动,更靠的是科学理念支撑下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提出,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我国教育强国建设既根植于强国复兴的历史情境,又具有面向世界的深刻含义。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世界教育强国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策话语体系及战略行动框架,其主要经验包括: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产科教融合,支撑社会经济高效发展;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加快教育全球化布局,增强教育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周晔  彭宇 《教育研究》2024,(3):100-110
教育强国具有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是教育系统结构优化与其功能强化的一体两面。在结构维度,教育强国体现为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功能维度,教育强国表达为教育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主题下,乡村教育应实现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持四项关键功能。然而,乡村教育存在适应不足、目标不准、整合不力、维模不稳的现实困境,掣肘教育强国建设。依据结构—功能理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乡村教育必须明确公平优质取向,促进人现代化发展,协调主、客体要素,发挥乡土文化功能,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教育,才能适应教育强国的使命要求,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筑牢社会基础以及厚植文化根脉,从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是"教育公平"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也是我国全面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