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主体间性是人本真的存在方式 人的生命存在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单子式的存在,而是一种互相依赖、彼此依存的主体际的存在。所谓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模式,进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 人的生命存在的主体性和主体际是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以来,间性问题已触及哲学、美学、文学等各人文学科,“间性的凸现”已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共识。间性理论作为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理论观点的综合,其主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于主体间性。主体间性问题由来已久,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等对其都有过论述,但作为哲学概念的主体间性的提出和其意义的凸现却是在20世纪。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共主体性等,它缘起于近代主体哲学的深刻危机,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管理是主体性教育管理。主体性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存在形态,是对客体性、工具性和物本性教育管理的超越。然而,由于主体性中主客二元思维的缺陷,导致了主体性教育管理内在的困境。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内蕴与超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在主体间性中,主体性教育管理的内在困境被超越,生成一种新形态的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在结构与机制,"主—主"关系替代了"主—客"二分,充盈着一种共生共在、合作互动、生态和谐、精神关怀与公共理性的性质和精神,实现了教育管理的内在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论析主体性的内涵和大学生主体性的特征。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等基本属性。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应有之义,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性,是主体交往中形成的建设性张力,整全的主体性只有在主体间性的标志下才能被正确解读。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主体性处于高级阶段、成熟阶段、理性阶段。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研究学生主体性的时代背景。第三部分由第三章、第四章组成,研究从教育人类学、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文化学的审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文章认为教…  相似文献   

5.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以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体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1](P86-91)。笔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教育交往实践:内涵、特征及其基本规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它具有多极教育主体性、教育主体异质性、教育客体中介性、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际性的统一等特征。与一般的交往实践相比,教育交往实践具有自身的基本规定性:教育交往实践主要是一种精神性交往;教育交往实践是一种生成性交往;教育交往实践是一种反思性交往;教育交往实践是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任何人作为主体都不是一种孤立的、与其他主体无关的存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性存在。在主体与主体的社会交往中,面对同样的价值客体,形成了不同价值主体间的价值关系,即价值具有主体际性。价值的主体际性揭示了在交往实践拓展、社会依存度加大、人们之间关系更为复杂的今天,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等特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要求人们不仅从主体自身的角度评价价值,进行价值选择与决策,而且要从主体际的角度对价值现象进行思考和权衡,在主体间通过交往、对话与合作,解决面临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理解的平等关系。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主体间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和互动合作关系可以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自主、积极的精神状态;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具有感染、启示作用,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管理、自我管理和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对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对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六种,但弘扬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德育中的人生观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人生观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关系的交往实践,人生观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主体间性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对话管理是超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一种管理新范式,是在内蕴主体性管理基础上的一种主体间性管理。大学生对话管理在管理方法上从传统的行政式的命令和训导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对话式的商谈和引导为主的管理方式,是一种管理方法的根本转向,它强调通过对话的方法导向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大学生对话管理方法包括“搁置己见”、倾听、尊重差异、共享性思维、信息公开、网络对话与学生参与等,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大学生管理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对话管理是超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一种管理新范式,是在内蕴主体性管理基础上的一种主体间性管理。大学生对话管理在管理方法上从传统的行政式的命令和训导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对话式的商谈和引导为主的管理方式,是一种管理方法的根本转向,它强调通过对话的方法导向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大学生对话管理方法包括“搁置己见”、倾听、尊重差异、共享性思维、信息公开、网络对话与学生参与等,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大学生管理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在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折,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先后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究。胡塞尔提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认为“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的。海德格尔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德育是以主体间性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从自身讲,它是对主体性德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主体间性德育关注人的关系性存在,是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教育活动。在主体间性德育过程中,人不但要追求自身的主体价值,也要理解其他主体的价值,建构其他主体的主体性,实现主体间的主体性价值。师生间的理解对话是主体间性德育的中介价值;回归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德育的终极价值;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在对个人主体性弊端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范畴,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人的生存方式和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解读新课程,主体间性的生成和彰显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这一理念体现在新课程的目标观、内容观和过程观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主体间性、主体共同性、主体性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哲学理论基础.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同主体对于主体间性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其传播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平等、交往的教育管理方式,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主体间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冯建军认为,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是对以往迷恋于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教育的纠偏,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教育的本真。主体间性把教育看作是主体间的交流,从而确证了教育是人本真的生存方式。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理解、和谐的交流方式,才是真正的民主社会人的生存方式,才是教育中个体生命的一种诗意栖居。主体间性抛弃了主体性的主客关系,把教育过程改造为交往实践的关系,实现了对教育过程的完整认识。学生与教师之间构成的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尊重、理解、融合的关…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理念是大学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大学管理的主体性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管理的目的在于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大学管理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活动.大学管理改革的主体性理念的实现需要树立主体性管理观,倡导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坚持柔性化的管理方式,营造自由民主的管理氛围,建立学术化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品德课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主体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作为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哲学思维方式,为我们认识教学、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品德课教学中,自觉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可收到品德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想追求,是更高境界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客观性、人性和合理性,它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