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为纪念《随笔》杂志创刊三十周年,2009年《随笔》杂志编辑部同仁埋首旧纸堆,从180多期过往杂志的几千篇文章中精选出230多篇美文集结出版,取名《随笔三十年精选》,煌煌三卷近一百万字。彼时我已供职于这家杂志两年多,根据工作安排参与选集的部分编选工作,并担任该书编选具有集合呈现的冲击力量在参与文本的编选之前,我一直存有偏见,总觉得编选(或曰选编)算不得是件伟大的事——编选者本身并不生产  相似文献   

2.
在我与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中,每每回忆起我在湖南省出版局工作期间的往事时,我总会想起文艺界的许多新朋旧友,其中有不少是在延安时的老朋友。他们对我工作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永远不能忘却。每当我沉浸在往事思念联翩之中时,一个久经考验、饱经风霜、乐观开朗、慈祥和蔼的形象,就会活现在我的眼前,她就是丁玲。 1935年秋,我在上海投身革命。我喜欢读书,读马列的书,读左翼社会科学的书,读左翼文艺的书。就在这时,我读过丁玲的《田家冲》和《1930年的上海》,这是我第一次读丁玲的作品,后来  相似文献   

3.
1984年 6月 14日至 20日,厦门大学为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举行创作讨论会。开幕式那天上午,丁玲和她的丈夫陈明一起参加了会议。  会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的发言,使我对丁玲更加敬佩。魏巍和杨沫等作家在发言中谈到,自己在学生时代就读了丁玲的早期作品,深受教育和鼓舞,他们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也曾受到丁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熏陶。几位作家的发言,都称丁玲是他们的老师。会议期间我不但用照相机拍了几位作家发言的照片,也跟踪拍了丁玲在校园内活动的照片。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者准备到鲁迅纪…  相似文献   

4.
谷裕 《全国新书目》2022,(3):122-123
<正>本书组织翻译了德国《浮士德》研究的重要代表性文献。包括《浮士德》最新注释本的出版前言,研究史概要,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的导论,就某个问题、某个场幕的深度解读。文献选择既有经典研究,也有基于新理论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亭林文集     
清康熙遂初堂原刻初印本,竹纸2册 学术界很多人往往以为藏书不过是有钱有闲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其实不然。除了金钱和时间之外,还要有机缘和学识。而在机缘和学识二者之中,学识要更为重要。因为若没有相应的学识,哪怕是天赐良缘,多半也会视而不见。我就因学识浅陋,差一点儿使这部《亭林文集》湮没不显。 我能够得到这部《亭林文集》,应该说书缘不浅。还是在1992年初居日下,刚刚涉足京都书肆的时候,一次偶然在海淀中国书店遇到一部《亭林遗书》,乃康熙遂初堂原刻。当时书价尚且不甚昂贵,因为一向仰慕亭林先生之品格、学术,而…  相似文献   

6.
本书从影像史学视角出发,对影片《苦干》进行挖掘,在当前对抗战史的研究中独树一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及大后方城市生活景象,以第一手的生动铁证,揭露了日军无差别大轰炸的暴行。同时,通过对电影画面中普通市民"跑警报"中生活画面的分析和解读,勾勒出一幅乐观豁达、坚强不屈、内容丰富、气势恢弘的中国抗战各阶层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不仅记录了战争的血与火,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抗战精神。  相似文献   

7.
夏鼐《〈敦煌石室画像题识〉后记》一文原载《文物周刊》第93期,《夏鼐文集》未收,学界基本上未曾给予关注。《夏鼐日记》中记载了该文的撰写缘起及发表始末。整体而言,夏鼐对史岩《敦煌石室画像题识》一书评价不是很高,但对向达抄录的题识评价甚高。该文采用"互证"的研究方法,对《敦煌石室画像题识》进行补正,力求得出客观、正确、全面的结论,反映了夏鼐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该文为相关研究提拱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如敦煌洞窟编号等重要问题,夏鼐文中提出的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该文的主要材料是抗日战争期间夏鼐在敦煌考察、发掘所得,反映了他不怕困难、忠于学术的精神,亦反映了他与向达、劳斡交谊的点滴。作为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夏鼐对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1942年4月25日,是一个雨天。 此前,在《解放日报》担任文艺版主编的丁玲,因写了为延安妇女鸣不平的文章《‘三八’节有感》,又发表王实味对延安的等级制和腐败特权现象表达不满的《野百合花》,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好在毛泽东保她过了关,称“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  相似文献   

9.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丁玲全集》十二卷,展现了这位作家光辉一生的文学创作实绩,使广大读者有可能通过阅读全集来了解她的创作全貌,以利于更好地继承她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应该说,这不仅是对我国革命文学事业建设的一个贡献,而且也是对这位杰出作家和卓越文化战士的最好的纪念。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和卓越的文化战士,丁玲对本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丁玲登上文坛之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当时,新的思潮冲击神州大地,新文学经过“文学革命”的提倡和“革命文学”的论争,从“为革命”的文学到“唯美的”文学等各种浪潮都在涌动和推进。但大革命因蒋介石的叛变而失败,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工农遭到大批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作为爱好文学并同情革命的青年女性,丁玲的内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10,(8):76-78
1984年,中组部作出了《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认为“丁玲同志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陈明回忆说,看完通知。耄耋之年的丁玲说,现在我可以死了  相似文献   

11.
1930年5月,丁玲从济南来到上海,随即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春,党组织要求她筹办和主编"左联"机关刊物之一——《北斗》。1931年9月20日,《北斗》创刊于上海,十六开本,由湖风书局发行。《北斗》是"左联"第一个大型的文艺刊物。创作与理论并重,也刊  相似文献   

12.
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当时几乎无一人敢出面揭露此事。尚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得知后,于5月25日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一文,并在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刊出,后又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相继刊登出《丁玲女士失踪》以及《记丁玲女士跋》两篇文章。不久,忽然听到丁玲遇害的传闻,正在为老友奔走呼号的沈从文感到无比愤怒和悲伤。正是在这种情绪下,才有了《记丁玲女士》(后改名为《记丁玲》)一书。当该书在天津《国闻周报》上连载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不能不  相似文献   

13.
吴晓 《兰台内外》2007,(6):49-50
1986年3月4日下午,中国现代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女作家丁玲与世长辞。《人民日报》、新华社都发表了丁玲逝世的消息,称其"一生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各种著作200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在河南大学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大象出版社将"百家讲坛"主讲人、河南大学知名教授王立群完整版的扛鼎之作《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大帝》隆重推出,并在9月25日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当日下午于河大明伦校区大礼堂前做精彩讲座。除了这本新作外,王立群教授集结了之前所出版的共计10册大作作为献给母校百年盛典的一份厚礼与广大校友和读者朋友见面。2007年,河南大学知名教授王立群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的第一个系列汉武帝,并出版了登上"百家讲坛"之后的第一本书:《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只出版了一个删节本的《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原著34万余字,读者见到的只有20万字左右,其中大量精华被删减,令广大读者和"群丝"引  相似文献   

15.
阎纲 《出版参考》2011,(4):40-40
我福巷16号是我的家,原本是丁玲的家。 1951年,丁玲从东总布胡同22号中国作家协会迁入多福巷,1951年夏,和陈明两口子在颐和园云松巢休养,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罗瑞卿陪毛泽东看她,丁玲迎上去拉住他的手在廊前坐下,大家边吃西瓜边聊天,轻松愉快。  相似文献   

16.
<正>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问世之后,能在学界引起反响是件好事。谈好谈坏、见仁见智的说法都应该理解与包容。作者或编者不必因为批评或有失分寸,或稍离事实而去一一回应。但李开金、易竹贤《也谈〈故训汇纂〉与〈经籍\诂〉》一文(1)(以下简称"李文"),却把"脱离历史实际去苛责阮元和他主编的《经籍\诂》,甚至否定《经籍\诂》的开创之功"这样一顶无中生有的大帽子扣到我们的头上。而且为了"坐实"这种  相似文献   

17.
正1986年3月4日,82岁的女作家丁玲永远地离开了热爱她的读者们。回首往事,她是1931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和左联的党团书记,也是鲁迅旗下一位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2年曾荣获前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她身世坎坷,一生追求真爱,虽遭遇四次婚姻,但始终坚信爱情,最终与相爱的人白头偕老。文学、爱情与政治左右着她的一生。她从湖南长沙一所女子中学走出来,赴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后来在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开始发表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小说。她的成名作《莎菲  相似文献   

18.
1995年中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1卷出版,其中首次在中国公开了涉及马克思1842-1843年《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简称《莱茵报》)活动的6份文件。这6份文件中,最能简洁而清晰表明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便是《科隆市民关于继续出版<莱茵报>的请愿书》。然而,除本文第一作者2002年为这份文件写过一个600字的词条介绍外,再没有见到任何学研资料。本文谨对这份重要历史文件做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9.
《文化艺术报》是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艺术类综合报纸。被中国报协等单位评为十佳报纸。《文化艺术报》重点报道和评论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最新动态,系统介绍文化艺术界的人物及作品。是一份高品位、可读性强、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报纸。笔者于2011年7月有幸采访了《文化艺术报》总编辑陈若星女士,在采访过程中她的乐观主动和坚忍不拔,她的作风、她的胸怀、她的成绩以及她执著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相似文献   

20.
董毓林 《传媒》2000,(1):38-39
《北京的金山上》这首西藏民歌,可谓家喻户晓。但人们大概并不知道,围绕这首歌的署名权,竟引发了一场历时近两年的风波,直到1999年7月16日,这场风波才算有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事情的发端颇有点“戏剧性”——就发生在中央电视台这个大舞台上。 1997年9月21日,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中,青年女歌手韩红抱着吉他自弹自唱《北京的金山上》。一曲终了,韩红似乎意犹未尽,又信口开河地对主持人说这首歌是他母亲雍西当年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