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方法论诠释学和本体论诠释学两种思维模式的观照下.“文化理解”一语具有不同的含义。从本体论诠释学的视角考察.文化理解的实质就是人这一存在者对其存在的当下把握和对其未来的筹划。对文化的理解不能用认识方法论上的正确与否评判,它具有多元性:在文化理解的历史性维度上,它表现为这种理解在内容和意义方面的多元性;在以对话方式体现的文化理解的本体论诠释学循环里,它表现为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文化理解本身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它始终参与并影响着历史。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批判近代科学理性的同时恢复实践理性的本来面目,因而他的诠释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哲学的诠释学,或者诠释学的实践哲学。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作为实践哲学,在《真理与方法》中表现为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的强调;而在其后期思想中,伽氏试图以诠释学的实践哲学来维护或确立人文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合法地位,把实践哲学看作具有基础意义的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离不开语言的对话,对话也是实践哲学的基本条件,因而对话精神是伽达默尔实现诠释学实践哲学理想的有力工具。伽达默尔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最终理想就是交谈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诠释学专注语言作为开端性言说的神秘,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着重于解释理解之谜,巴赫金的存在主义诠释学主张有着独立意识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三位大师的诠释学思想虽各具不同特点,但在思想的现代性上却一脉相通,即他们都主张诠释学的意义只能在对话中生成。论文通过"谁与谁的对话"、"对话是如何展开"、"对话有何意义"三个问题视域来分别挖掘大师们各自的对话思想的特点与意义,在尊重差异中实现各种诠释学对话思想的互补共存,以此深入理解现代诠释学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4.
查尔斯·泰勒立足于诠释学视角,强调人存在的本体论特征,对传统的自然科学及其背后潜在的认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把自我理解为语言的动物,理解为文化共同体对话网络之中的存在.正是这种诠释学的背景和理解人的存在的方式,奠定了泰勒的社群优先于自我的社群主义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底,OpenAI发布了ChatGPT——一个基于GPT-3.5架构的能够用自然语言与人类对话的大型语言模型。Chat指对话、聊天,而GPT则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的缩写,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语言模型架构。ChatGPT在整个人工智能乃至互联网行业中激起层层巨浪,相信各位读者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至于它的潜力和能力如何、距强人工智能有多少距离、  相似文献   

6.
道德价值是教科书重要的内在价值,它不会自为实现,需要经由师生的理解来达成。哲学诠释学作为一门研究“理解”的系统性学说,为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可从理解循环、前结构反思、合理性偏见等维度加以认识和把握。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的现实困境在于:师生述而不作的道德理解观导致主体搁置,对教科书道德价值的片面理解导致价值隐匿,对教科书道德价值的过度阐释致使价值膨胀。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共识的达成需要师生在对话中凸显理解主体的自主性,在视域融合中把握理解内容的整体性,在生命体验中寻求理解意义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解读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本体论与诠释学的关系,可见语言在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中心作用。继而通过与海德格尔的语言与诠释学的关系思想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伽达默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本体论基础上把诠释学发展为哲学诠释学,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效果历史”思想,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伽达默尔而言,方法论并不是他所关注的,他也不想提出任何可以做出正确诠释的方法论,哲学诠释学乃是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看,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对实践的诠释是理解这一概念的合法“前见”;马克思的视域更加深广,在“前见”的基础上,把对实践的理解推进到存在本体论的高度;伽达默尔立足“理解就是应用”,同样赋予实践以存在本体论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Bildung”被译为“教化”,其与“两希文明”渊源深厚,又在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融入新的内涵。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以黑格尔所规定的“教化”在于“普遍性的提升”为起点,并立足“普遍性”对诠释学理论进行重构,最终实现了诠释学的“普遍性”。诠释学“教化”与教育有着密切关联,探讨诠释学教化的“普遍性”在教育中的实现符合诠释学的“应用”。从理论上讲,中国现代教育强调的“美育”,正是着眼于美的“普遍性”;而从现实上看,“理解”的历史性让“教化”关注过去和未来,因此,教育注重与“传统”对话,也是走向未来的必要路径;更重要的是,诠释学教化着眼于人的“有限性”,将“师—生”关系重塑为“你—我”关系,在语言中达到对自身、对他者的更高“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以Chomsky为代表的语言普遍论者强调语言是独立于认知的人类天生的官能,Fodor和Pinker对Chomsky的观点进行了理论继承,分别提出人类通过“思维语言”和“心理语言”进行思维的观点,Goldin—Meadow等学者从实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验证了Chomsky观点的正确性。相关的理论探讨及跨学科的实验研究为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一、“前见”的内涵 “前见”也称先见、偏见或成见,但这种“偏见”决不是我们在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对某一事物的片面的错误的歪曲的意见,诠释学意义上的前见是一种历史流传物,是构成个人的历史存在,它是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理解得以展开的前提,一切理解都不可避免地要包含某种前见。  相似文献   

13.
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诠释学各流派之间的的差异,根源在于对诠释的目标、诠释的主体与对象及其关系上的认识差异.对诠释的主体性的安顿乃是诠释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在现代诠释学形成之前,因强调解释的客观性而要求排除理解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继承了这一观点,并且为保证理解的准确性与和谐一致性,将心理学引入了诠释学.理解被视为主观地重建客观的过程.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变革使诠释学摆脱"客观知识"的束缚而彻底转向"意义"问题提供了本体论基础,诠释学本身也由理解的方法理论扩展为本体论学说.理解不惟是把握文本的方式,而且直接就是人的存在状态.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最终将被理解对象主体化,完成了诠释学从传统的注重"主-客体"关系的认知模式到"主体间"的理解模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施莱尔马赫还是狄尔泰,他们都是从方法论这一视角来探究理解的依据和条件的,这种立场正是哲学诠释学所反对的。但是,以方法论为特征的一般诠释学理论对于哲学诠释学的产生,或者说是诠释学的本体论转折都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诠释学正是经过以方法论为特征的知识论架构以后,出于诠释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以及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孕育而生。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海德格尔看来,本体论是关于此在在事实/实践世界中的在此之在的诠释学,一种"事实诠释学";而诠释学乃是对此在的在此之在的揭示.这样,他不仅建立起了一种迥异于传统本体论的新的本体论,而且实现了诠释学发展的本体论转向,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形成和发展开启了道路.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将本体论、诠释学和艺术统一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海德格尔转向语言的启示下,将语言置于哲学诠释学的中心地位,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词本体论.  相似文献   

16.
从技术伦理角度出发,依照“数据—算法—功能”运作逻辑,辩证分析了Chat GPT对学生培养的影响。总体来看,Chat GPT性能高效稳定、对用户友好且互动性强,具有较强的场景通用性,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技术工具;但Chat GPT也会引发对学生培养的反向驯化、认知弱化、偏见学习等诸多伦理风险。基于此,本文利用技术伦理中的“规约”思想,提出面向学生培养的人工智能“RED”规约模型,即通过综合运用制度规约、技术设备规约,以及课程设置规约,推动Chat GPT与学生培养体系间的动态平衡与互适。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从四个方面对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进行了批判:哈贝马斯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缺乏批判精神;哈贝马斯批判了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哈贝马斯认为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的历史向度的理解存在问题;哈贝马斯批判了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的普遍性的看法。从哈贝马斯对伽达默尔的批判中不难看出,哈贝马斯的"批判的诠释学"与传统的诠释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据此 ,可以把西方诠释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 ,其根本特征是消解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 ,让作者的意图支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第二阶段 ,是以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 ,它完全颠覆了文本解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固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用“意义的创生”取代“作者原意”作为诠释活动的基本追求 ;第三阶段 ,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它试图克服“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的对立。建构一种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代表了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19.
哲学解释学与教育对话有着内在的契合,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与对话问题的诠释和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于回答“教育对话是什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向度。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的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即主体性对话、理解型对话和反思性对话。从本体论角度考察教育对话,以解释学的思维观照教育对话成为教育研究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游戏是幼儿经常从事的一种相似性活动,是幼儿在使用符号中逐渐增长能力、提供给幼儿语言和思维活动的一扇窗户,根本特征是“替代性”或“假定性”。假装游戏的主客体、内容都具有“符号”性,所以它是一种“符号现象”;“符号象征”使幼儿在“义之所指”与“义之所借”之间找到联系,从而“假装”;它所具有的“符号价值”,使幼儿的想像和创造得到了发展,从而也训练了幼儿的象征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了语言和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