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90年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在《古本小说丛刊》(下简称"丛刊")和《古本小说集成》(下简称"集成")中,将《剪灯余话》日本天理大学天理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天理图书馆藏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剪灯余话》最早的刻本,因此,备受学界关注。笔者拟对此加以辨正,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庄子》一书,秦汉时期不甚称引。魏、晋以降,玄学兴起,魏晋文士,喜谈老庄,蔚然成风,《庄子》一书始而盛行。晋朝为《庄子》作注的有向秀、郭象、李颐、李轨等,各种注本的卷篇数都不相同,向秀注二十卷(?)十六篇,郭象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李颐集解三十卷三十篇。这一时期注《庄子》者虽多,但未有能超过郭象者,正如陆德明所说:"唯子玄(郭象字)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徐仙民、李弘范作音,皆以郭本,今以郭为主。"(《经典释文》)于是其他的不同卷本也就自然被淘汰了,现存只有郭象注的《庄子》三十三篇。《庄子郭  相似文献   

3.
日本米泽图书馆藏室町钞本、国立公文书馆藏庆长刊本《释氏要览》分别是目前所知三卷本系统《释氏要览》最早的写、刻本,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旧本的原貌,校勘价值亦十分重要,皆为中华书局校注本所未利用。从卷末题记看,室町钞本可能是三卷本《释氏要览》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三、元刻本元代刻书之风盛行全国,但传世的(《柳宗元集》刻本不多。经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三种五部,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集部著录了五种,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集部亦著录了数部。(一)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四十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唐柳宗元撰,宋童宗说注释,张敦颐音辩,潘纬音义,《年谱》一卷,宋文安礼撰,《附录》一卷,元刻本。十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细黑口,四周双边,北京、吉林市图书馆各藏一部。又一部,十二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边,北京、上海(不全)图书馆藏。  相似文献   

5.
元稹是我国中唐时期诗坛上的一颗明星,有《元氏长庆集》传世,但唐宋间记载的百卷本(见《元稹墓志铭》《新唐书·艺文志》)、四十八卷本(见《宋史·艺文志》)、六十卷外集一卷本(见《郡斋读书志》)早已亡失,清人钱曾著录据北宋本校过的七十五卷十本(见《述古堂藏书目》)也不可见,其收存情况自然更无法知悉了。现流传的宋刻本有两种:一是浙刻本残存八卷,分藏在日本静  相似文献   

6.
武英殿本《论语注疏》是以明万历十四年(1586)北京国子监刻本的初印本为底本的,其校本有毛本,还可能参考了宋八行本。殿本《论语注疏》新缀入了释文,这些释文应来源于《通志堂经解》本《经典释文》。殿本《论语注疏》的成就和贡献体现在缀入释文、调整体例、附有《考证》、施加句读,尤其是精加校勘、订讹补缺等方面。殿本《论语注疏》是历代《论语注疏》版本中内容最全面、校勘最精善的本子,是古代经疏体系最完善的样态,也代表了清代乾隆初年官方经学的水平。此本的不足之处是调整注疏的起讫语有失当,校改偶有错误和遗漏,释文也偶有错误。  相似文献   

7.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善本书联合目录(Chinese Rare Books Project)编辑部主任艾思仁博士(Dr.Soren adegren),是一位造诣精深的汉学家,最近在国际互联网上发表了《一封关于永乐大典的公开信》,对流失百年、现分藏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公私收藏家的《永乐大典》残卷之归属问题,提出了具有卓识的意见,已经获得不少国际有识之士的呼应。据初步调查,编纂于明代永乐年间、原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的《永乐大典》,目前尚有近八百馀卷存于天壤间,其中除了中国大陆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四川大学)及台湾(如中央图书馆、中研院史语所)的收藏外,又有部分藏于欧洲(如英国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德国汉堡大学、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如国会图书馆、波斯顿图书馆、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日本(如京都大学、东洋文库、静嘉堂文库、天理图书馆、大坂府立图书馆)、韩国(如汉城李王职图书馆)、越南(如河内远东学院)及一些海外私人藏书家之手。1959年,中华书局经辛勤搜访,曾影印出版征求所得的海内外三十馀(公私)家所收藏的七百三十卷、三百馀册《永乐大典》残卷。影印本将原书缩印为线装四开本。朱墨套印(书名红色、正文黑色),分装为二百零二册、二十函,流播学林,使读者得以稍补故国文物沦丧之憾恨。至1984年,中华书局又将陆续收集到的六十七卷底本,连同残本零叶五叶,合原有的七百三十卷,再度影印成七百九十七卷本,使现存《永乐大典》残卷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均有了便于研究利用的影印本。此外,台湾(以中华影印七百三十卷本增入德国收藏本十二卷)及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十六卷),也曾先后出版过《永乐大典》影印本。鉴于各家藏本之内容,大多已有影印本可取代的现状,而呼吁各家将所藏《永乐大典》原本归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创议,表达了一种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尊重态度,也体现了一种有利于东西方学术文化日益融合的睿智。  相似文献   

8.
前人一直认为《内典随函音疏》零卷仅存于日本,现通过对陕西本《碛砂藏》随函音义的考察,可知其有可能亦存在于国内,亦可证明作于五代时期的该音义有可能在南宋末年还在中土流传.  相似文献   

9.
宋张方平所撰《乐全集》四十卷在其生前业已编讫,但现在可见最早的宋刻本仅剩十八卷,该残本当从明代内阁流出,且至清初尚有全本。现存明代的钞本仅有一种,清代完整的钞本则多达十多种。原陆心源藏本流入日本静嘉堂,据《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记载,此本为影摹宋刊本。《四库全书》所采用的底本即汪如藻家藏本,今藏于国家图书馆。通过对读底本与《四库》本,可窥见四库馆臣编书和改书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籍总目》等只著录四卷本《闽小纪》清康熙刻本一种,但实际现存至少三种;其中中科乙本为康熙六年左右原刻本;上甲本、上乙本、国甲本、人大本等应该是直接据原刻本而来的翻刻本;中科甲本、国乙本是康熙原刻增修本的翻刻本,经考证改易内容及增修改易方式可知,其增修改易出自周亮工之手。从周亮工对四卷本《闽小纪》的四处改动包括特意将自身见闻替换为郑圭甫诗、天头增加五泄瀑布一句、卷二卷四大篇幅增加他人作品,这些改动不乏深意。现存二卷本《闽小纪》之《说铃》本"闽酒""闽茶"条多余内容并非新内容,而是吴震方从四卷本的"闽酒曲""闽茶曲"小注中辑录而来。来新夏先生参校所用"赖刻"二卷本实际来源于《说铃》本,恐有书商作伪之嫌。  相似文献   

11.
传世本《列子》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北宋初刻本为最早,北宋末年道士陈景元偶得唐代殷敬顺《列子释文》,虽为音注之书,但保留了不少唐代写本的信息。西北地区所出《列子·杨朱》写本中,敦煌藏经洞所见20片,旅顺博物馆藏1片,经与北宋本及《列子释文》等核校,可以确定这些都是唐代写本,其所存文字较其余诸本都要完整和准确,有些文字是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水浒传》初刻英雄谱本的研究国内现今只有刘世德先生的一篇文章,而刘先生当时所用到的初刻本是残本,只残存6卷,由于本子残缺较多,所以得出的结论有些并不十分准确。本文在得到日本所藏初刻《英雄谱》全本的基础上,重新对初刻本以及二刻本作出讨论。先是对《英雄谱》的版本进行详细归纳以及辨析,之后对日本筑波大学所藏初刻《英雄谱》全本以及各二刻本进行细致的介绍,最后详述初刻本与二刻本之间的区别以及版本之间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罗旭舟 《文化遗产》2010,(2):91-94,114
《夺秋魁》是朱佐朝的重要剧作,日本天理图书馆收藏有清初钞本,与常见的《古本戏曲丛刊》影印本相较,大有不同。天理本为早期钞本,更接近剧作原貌,弥足珍贵,而丛刊本因满清政治因素,在内容、结构、主题上都存在大量删改,已失剧作原貌,因此,品评朱氏剧作当以天理本为据。  相似文献   

14.
《赵志集》是我国一部古诗集的残本,现存日本天理图书馆,1980年出版的《天理图书馆善本丛书》汉籍之部收有这部书的影印本,并附花房英树的解题。据花房英树介绍,这部诗集中唐时传入日本,为卷子改装本,原十七张,今存六张,存诗十首。花房英树还考证出这些作品产生于初唐。《赵志集》早在中国失传,历代史志及公私书目皆未见著录,其作品也未见收载于任何典籍。此集在日本出版不久,周绍良先生就将之介绍到国内,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之《艺文志》第一辑发表有周绍良先生校录的《赵志集》录文及跋。之后陈尚君对周  相似文献   

15.
钱曾所注《牧斋初学集》有足本、节本之分,节本以朱梅、凌凤翔刻本最为通行,由于此本不能反映钱曾注释的全貌,往往为学者所讥讽.苏州图书馆藏有钱曾《牧斋初学集诗注》钞本一部,仅存十四卷,较朱梅刻本多出注释近三千条,为我们了解钱曾注释全貌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从苏州图书馆所藏残本入手,重点分析了钱曾笺注的成书时间、版本流传以及对牧斋诗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遂寞姜氏于城颍《隐公元年·传》:"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其中"寘"字,杜预无注。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寘,之豉反,置也。"日人竹添光鸿《左氏会笺》释之为幽。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①:"寘,音义同‘置’"。其《春秋左传词典》则径云:"寘,放置、安放:遂寘姜氏于城颍。" 按:《会笺》之说虽有思致,然未必能得传文本旨。杨伯峻先生据陆氏《释文》,谓"寘"音义同置,原本不误,然释为放  相似文献   

17.
《粤大记》,明郭架编,三十二卷,万历晚期刻本。此书海内外仅存两部:一部为我馆收藏,一部为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收藏。我馆原缺卷一、卷二、卷三十至三十二,共五卷,日本藏本原缺卷一、卷二十六至二十八四卷。一九八三年与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交换影印卷二、卷三十至  相似文献   

18.
戴震《屈原赋注》中《音义》三卷署名为汪梧凤,后之学者不察其究而以之为是。如游国恩《楚辞讲录》,褚斌杰校《屈原赋注》的前言皆以《音义》三卷为汪梧凤所作。但是,若对跋文做一番推理,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汪梧凤跋文云: 右据戴君注本为《音义》三卷。自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常置案头,少有所疑,检古文旧籍,详加研核,兼考各本异同,其有阙然不注者,大致文辞旁涉,  相似文献   

19.
杨绍和在《楹书隅录》卷四中著录的所谓"宋本"《韦苏州集》,实际是一个明仿宋本。该本现在并没有藏在山东省博物院,而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于山东省博物院的其实是一个宋本,与现在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如袁克文所言宋"书棚本"悉同。这样,杨氏所藏的这个本子为《韦集》的现存宋刻本中又增添了一种。  相似文献   

20.
重言重意本《春秋经传集解》在今存宋刻版本中数量最多,也最不为人所重。本文选取四种重言重意本《春秋经传集解》,包括宋潜府刘氏家塾刻本、宋龙山书院刻本及两种宋刻巾箱本,考察其附入内容的异同及相互关系;并与今存其他类型的宋刻《左传》版本相比较,考察各本经注、释文文本的异文特征、文本源流,希望对宋刻重言重意本《春秋经传集解》的文本来源及文字质量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