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岛采访记     
不管什么事,第一次给人的印象是最新鲜的。我曾经三上蛇岛,然而,至今记忆犹新的仍是初登蛇岛时那惊险万状的情景。 那是我调来新华社大连支社当记者的第二年。1985年暮春时节,天朗气清,杂花生树,芳草妻妻,冬眠后苏醒的蛇开始出洞捕鸟为食。蛇岛面积虽然不大,在茫茫渤海中算是“弹丸之地”,可是由于它麋集着大量剧毒的蝮蛇,所以扬名世界。当我拨通辽宁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电话时,有关负责人伸出了热情的手,告诉我,中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已邀请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题为《蝮蛇王国》的电影,献给国内外关心蛇岛的人们。于是,我就随一支考察队和摄影队前往采访。  相似文献   

2.
不管什么事,第一次给人的印象是最新鲜的。我曾经三上蛇岛,然而,至今记忆犹新的仍是初登时那惊险万状的情景。 那是我调来新华社大连支社当记者的第二年,1985年暮春时节,天暖气清,杂花生树,芳草萋萋,冬眠后苏醒的蛇开始出洞捕鸟为食。蛇岛面积虽然不大,在茫茫渤海中算是“弹丸之地”,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由于它麋集着大量剧毒的蝮蛇,所以扬名世界,少年时代,就十分向往,来到大连后这种愿望愈发强烈。当我拨通辽宁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电话时,有关负责人伸出了热情的手,告诉我,中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邀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在相隔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内,先后刊载了有关蛇岛的两篇报道,内容互相矛盾,读后不禁哑然! 6月9日头版,刊出“据新华社”的一条消息,开头就以乐观的语调告诉人们:“我国渤海蛇岛上的蝮蛇目前正以每年超过一千条的速度增殖着。科学家们登岛考察后新近公布说,现在蛇岛蝮蛇的总数已经达到一万三千多条。”消息末尾特别交  相似文献   

4.
这标题是从《红楼梦》里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套过来的。而想起写这个题目,则是今年《新闻战线》第八期《读者论坛》上的一篇文章:《从蛇岛报道看编辑的漏洞》引起的。该文说的是人民日报6月9日头版刊出“据新华社”的一条消息,报道了“我国渤海蛇岛上的蛀蛇目前正以每年超过一千条的速度增殖着。科学家们登岛考察后新近公布说,现在蛇岛蝮蛇的总数已经达到一万三千多条”。而6月15日,三版又刊出一篇《来自蛇岛的报告》,“据科学工作者考察,现在只有蛇一万多条,比1931年第一次考察减少十万多条。这样,不用多久,蝮蛇就会绝迹,蛇岛就会徒有空名。”这位读者认为前一篇是“报喜”,后一篇是“报忧”,刚说了“很好”,又说成“很糟”,从而提出批评:“这暴露出报社编辑工作中,确实存在某些漏洞,如选登同类稿件时,前后缺乏必要的照应,或者在各版之间‘你编你的,我编我的,互不通气’等等,结果难免出岔子,闹笑话。”读者指出的两篇稿件的不同,是确实的,但说是编辑的前后不照应,乱登一气,闹了笑话,却又是“冤枉”的。事情正相反,6月15日三版登的第二篇蛇岛报道,目的是纠第一篇的“偏”,恰是“有所为”之作。6月9日刊出“据新华社”的消息后,我们收到“本报记者”的来稿,他刚采访蛇岛回来,认为蛇岛的保护问题很大,“据新华社”消息有片面性。半个世纪蝮蛇只剩下十分之一,是“忧”而不是“喜”。再登后一则消息,就是起“正误”的作用。当然,对于编辑们的这些“幕后”的苦衷,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在相隔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内,先后刊载了有关蛇岛的两篇报道,内容互相矛盾,读后不禁哑然!6月9日头版,刊出“据新华社”的一条消息,开头就以乐观的语调告诉人们:“我国渤海蛇岛上的蝮蛇目前正以每年超过一千条的  相似文献   

6.
这标题是从《红楼梦》里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套过来的。而想起写这个题目,则是今年《新闻战线》第八期《读者论坛》上的一篇文章:《从蛇岛报道看编辑的漏洞》引起的。该文说的是人民日报6月9日头版刊出“据新华社”的一条消息,报道了“我国渤海蛇岛上的蝮蛇目前正以每年超过一千条的速度增殖着。  相似文献   

7.
蛇岛採访记     
多少年来,人們在傳說中把蛇岛描繪成一个恐怖、神秘的世界。到蛇岛去的每一个人在出发前,多多少少都被一种恐惧情緒籠罩着。蛇島考察队队長伍律教授在去蛇島的前几天,为大家的安全很担心,他再三强調說:“去蛇島的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由自己負責。島上  相似文献   

8.
李强 《视听界》2013,(1):127-127
时间是一条长河,它全力前行.从不回头。可是,人类有情感,有记忆,这条河就不那么冷漠,我们既可以领略它的惊涛拍岸,也可以感受它的风平浪静。2012年的初夏,当从事文艺广播20年的我试图接近60年前建台初期文艺节目的尘封往事时,那风云变幻的大时代背景.令我陌生;那陪伴着父辈们全心建设共和国的美好节目,令我神往;那散落在老文艺广播人记忆里的吉光片羽,令我像珍珠般爱惜。  相似文献   

9.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系成语,它出自《战国策·齐策》中的故事。说的是楚国有个人请人喝酒,但酒少人多,于是大家约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一个人先画成,端起酒杯准备喝另一只手却又为蛇画上了脚。另一个人把蛇画好后说:‘蛇是没有脚的!’夺过酒杯一饮而尽。于是后人用  相似文献   

10.
接到进县城工作调令的时候,我已在基层供销店整整忙碌了3个年头。临行那天,我起得比往日早。照例,扫院子,擦地板,抹桌子,倒拉圾,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当我静静地坐在帐桌前,环视十多平方米的营业室,那熟悉的贷架,那用过的尺子,那提过的秤杆,那打过的算盘,都好像恋恋不舍地在向我惜别。尤其是那盏默不作声的小罩灯.它是我的好伙伴。一千多个不知疲倦的夜晚,它陪我点货、结帐,陪我看书、写稿。有时我累了,它困了,我伸伸腰,帮它擦去脸上的“乌云”,马上又亮晶晶的;有时我饿了,它的肚也空了,我顾不上吃喝,先得喂饱它(添油)。数不清,一条又一条换了多少灯芯,记不清,一支又一支磨秃了多少笔尖,我坚持业余写作,终于有了点“小名气”。县小报、县广播站不断刊登和广播我的稿件。人们称我为:“小笔杆”,可哪里知道还有“小罩灯”一份功劳  相似文献   

11.
吴强 《云南档案》2011,(6):23-24
<正>2010年重阳节的前夜,大连的一位亲戚问我重阳节准备做什么?我答,重阳登高,明天去爬西山。我是有吸烟陋习的人,每逢在电脑前就会不由自主地点燃一支香烟,在青烟缭绕中开始一天的网虫的工作。但是这一天,当我再次顺手抽出一支香烟时,蓦然想起云南还有一种香烟叫做大重九,那是纪念云南辛亥革命重九起义而创的名牌。  相似文献   

12.
那还是我入伍的第三年,听人说《解放军报》上的刊头画不少是出自基层官兵之手。于是,我这个美术爱好者的手也痒了起来。每天利用闲暇时间跑到连队俱乐部的一个小偏岔子屋里闷头“涂鸦”,然而,凝聚着我无数心血的200多幅刊头画稿全部寄出去了,报纸上却见不到一点儿影子。这时,一些战友对我说:“别犯傻了,全军就那么一家军报,还轮得上咱小战士的画稿登大雅之堂?”一时间,各种讽刺挖苦的话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气得我把绘图笔摔碎了好几支。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突然收到《解放军报》社理论处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信一看,信里包着…  相似文献   

13.
某综合仓库政委李庆年,被人们誉为“分部一支笔”。李庆年这个名字在报刊上没少看到。没见到他本人之前,原以为他是个专业作家,没想到他就在离自己单位不到20公里的一个仓库担任政委。崇敬之余,采访他的念头终于再也无法控制了,于是,经同办公室陈干事的引见,见到了这位令我崇敬已久的人。初见李庆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人,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特别是满脸胡老子,让人感到他一副老相,与他那文风以及被人称作为“分部一支笔”的绰号怎么也对不上。然而,当翻开李政委的那几棍子剪报册以及那提获奖证书和那即将出…  相似文献   

14.
童心 《出版参考》2010,(7):48-48
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相似文献   

15.
在印度和东南亚不少国家旅行,都会见到一些印度的玩蛇者表演。玩蛇人的道具十分简单,就是将眼镜蛇放在竹箩之内。平时蛇在篓内,有人看时,就打开箩盖,然后利用长笛吹奏,那条蛇便伸出头来翩翩起舞一番,以逗游客欢心,随之讨赏。不过,这些表演其实是假象。据了解,蛇是半聋的,根本不懂音乐亦不识得跳舞。弄蛇者其实是故弄玄虚而已。秘密在于蛇处于竹篓之内  相似文献   

16.
陆大羽 《大观周刊》2006,(29):52-52
当你面对一棵3200年的栽培型古茶树.当你对它顶礼膜拜时.你是否会想.在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将那一片片嫩绿的茶叶变成杯中佳茗!当你盘点普洱茶的历史,当你对那一条条的羊肠小道感兴趣并惊叹于马脚比石头硬时.你是否会想.在岁月的长河中.马背上的茶叶给了我们多少的品茗遐思!今天回头看.普洱茶的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它的制茶文化.昨天的制茶方法变成了今天的传统,那么,今天的标准也一定会成为将来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河北地面,知道我真实姓名的人不多,知道“杨柳青”的人却着实不少。到各地、市、县、工厂、农村去采访,好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当一道去的同志向对方介绍我说:“这是我们报总编室副主任储瑞耕”,对方说着“久闻大名”,笑着伸过手来同我相握,可我能感觉出来,那“久闻大名”4个字是套话,很勉强;那笑,是为了表示客气;因为那手,握得松松的,不过礼节性的罢了。而每当介绍到我就是“杨柳青”时,对方就会两眼瞪大,放出别一种光来;话就往往成了“啊!”一个叹词;而那双手,会  相似文献   

18.
“平凡”和“伟大”是事物两个反差较大的层面,但通过“孕育”,前者可以向后者飞跃。这条真理,常州市图书馆巢洪康同志十多年来的艰苦实践,又一次证实了它。第一线工作在图书馆中一向被认为最平凡,它被人瞧不起,包括在这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十三年前,当巢洪康从中学英语教学的岗位上调到图书馆出纳台时,他的心情也是这样:“一个大学生站出纳台是大材小用,干上这一行,能有什么出息?能有什么前途?”但十三年后的今天,他却说:“我愿意做一支蜡烛,照亮千千万万读者前进的道路!我愿意做一架人梯,让千千万万读者踏着我的肩膀,登上学者、专家的殿堂!我愿意做一块铺路石,让千千  相似文献   

19.
学友洪大西送我一本装帧精美的书:《辽宁省反腐倡廉成果写真》(以下简称《写真》)。读之,不禁恩绪万千。离开辽宁近四十年了、乡音未改,乡情愈浓。凡是来自辽宁的消息,都像是母亲伸出的手指,拨动我寂寞的心弦。谭彦、姜云胜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我就兴奋地告诉我周围的人:“看!那是我们辽宁的。”而当昌图的硕鼠桂秉权被曝光时,我则不由地愤怒了。家乡是我的外套。好的人和事,是戴在我胸前的红花;反之,则如同往我的身上泼了一桶污水,令人难堪。远方的游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好──政府廉洁、官员自律、民心顺畅、莺歌…  相似文献   

20.
秋风起,三蛇肥。提起蛇类,许多人都会即刻垂涎欲滴,其实蛇除了可食用外,还有不少用途,例如看门便是其一。在南非,蝮蛇是富人家居的理想警卫,窃贼见了蝮蛇都会胆颤心惊。事实上,就担任守门工作而言,蝮蛇比任何种类的狗都要称职,同时狗的胃口很大,而蝮蛇却可以一个多月不吃东西,只要喝点清水就成。据使用蝮蛇看门的居民表示,只要在门上贴张告示:“请注意,此屋有凶恶蝮蛇!”这样歹徒就不敢打这屋的主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