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峥岚 《传媒》2015,(13):19-20
《中国少年报》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可为优秀报纸,并被推荐给全国的小朋友,作为媒体人,感到非常高兴,也倍受鼓舞.笔者能够在《中国少年报》工作,能够从事这样一份职业,是人生的幸事.今天,职业选择多元化,但仍然有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坚守在为孩子办报的岗位上,无怨无悔.为什么?《中国少年报》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报纸?从创刊到现在,如果按照人的年龄来计算,她已近65岁高龄了,但在孩子们心目中,《中国少年报》就好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知心朋友,为什么?在这里,笔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也许你心里就有答案了.  相似文献   

2.
荷兰《少年报》有一名11岁的女记者,名叫比尔特娜,是个农民的女儿。她要算是目前世界上年龄最小的记者了。在1979年国际儿童年里,报社曾派比尔特娜去采访世界粮食组织大会。会议期间,她表现得非常活跃、勇敢。中国少年报今年7月23日在二版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对这位11岁的女记者作了介绍,中国的小朋友们看了特别感兴趣,纷纷给报社写信,  相似文献   

3.
发行量曾经达到1000万份的中国第一大报,偏偏是一张小报:叫《中国少年报》。 《中国少年报》有一位人们很熟悉的“人物”——动脑筋爷爷,可是,编动脑筋爷爷这个名牌栏目稿件的不是一个白胡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年报》已经有44年的悠久历史了,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第一张全国性队报。 《中国少年报》44年来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一张报纸要想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必须不断满足时代育人的需求、少年儿童成长的需求、家长教子的需求,充分发挥它的服务功能。 本文将对这三大需求作一些具体的论述。 一、满足时代育人的需求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讲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的状态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  相似文献   

5.
今天是个品牌的时代。 报纸的魅力也在于品牌。一张名牌报纸能够有无限的生命力,一个名牌专栏能够影响几代读者。 《知心姐姐》就是具有50年历史的中国少年报上的一个著名专栏,它诞生于1960年。42年来,“知心姐姐”这个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几代人共同信赖的精神文化品牌。42年后的今天,“知心姐姐”依然年轻,她的年轻在于她能与时俱进,始终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全心全意为全国的少年儿童服务,为爸爸妈妈们分忧。 我有幸成为“知心姐姐”团队中的一员,做了17年《知心姐姐》栏目的主持人。我深深体会到:名牌要靠…  相似文献   

6.
1905年,中国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简陋的露天摄影棚内开始了它的历史进程,第一部影片拍摄的是谭鑫培主演的京剧武戏《定军山》,其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打斗场面似乎成了后来的中国武侠片的先河.其后1906-1909年,丰泰照相馆还拍摄了京剧演员俞菊经、朱文英、许镕义及俞振庭演出的京剧《青石山》、《艳阳楼》、《收关胜》、《白水滩》、《金钱豹》等中的武打场面,使中国本土电影发展一开始就与武侠片结缘,也使武侠片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的成长进程,并始终处于电影发展的核心地位上.如果武侠片主角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其扮相俊美、武艺超群,观众就会对她加倍倾慕,将她视为美貌与正义的化身.  相似文献   

7.
王瑶,女,五岁起开始学习摄影,11岁以一张《开学了》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学担任北京市中学生通讯社社长。 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学习,成绩优异。1992年进入中国新闻社。同年赴桂林空难报道,照片获1992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96年赴美国采访亚特兰大奥运会,成为第一位采访奥运会的女记者,所拍照片获多个专业比赛大奖。1998年派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以一张《特首董建华为香港回归首个赛马日开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年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记者。 2000年,她以《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组照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金奖。这是中国记者在“荷赛”系列奖项中的最高奖。同年当选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东方之子”栏目对她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8.
1988年,夏,美丽的大兴安岭森林。全国少先队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随着激昂的鼓乐声,几十名矫健的鄂温克族少先队员骑马列队欢迎他们可敬可亲的老师。来宾中,一位鬓发斑白的女同志望着眼前这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少年,仿佛忘记了年老体弱,她举起照相机,情不自禁地跟着孩子们胸前跳动着的一团团“火焰”跑着,跑着……她就是吴芸红,今年68岁。吴芸红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孩子。1946年在上海地下党创办的《新少年报》当编辑,并主持“咪咪信箱”专  相似文献   

9.
2000年3月20日,共青团中央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闻出版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和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确立的“发展新闻出版业,抓住机遇,组建新闻出版集团”的思路,决定整合系统力量,重组文化资源,实行中国少年报社和中国儿童出版社的强强联合,组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00年5月23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从此,中国最大的少年儿童专业新闻出版集团和最具权威性的现代化少儿传媒基地在世纪之交诞生了,中少总社开始了新世纪的新征程。合并一年后的中少总社,是一个拥有4亿资产,500余名员工(其中200余名是招聘人才),年出书品种1500种,拥有五报(《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报都市版》、《中国中学生报》、《中国儿童报》、《中国儿童画报》)、八刊(《婴儿画报》、《幼儿画报》、《中国少年儿童》、《中学生》、《我们爱科学》、《儿童文学》、《中国卡通》、《中国少年文摘》)以及一本研究分析少儿出版工作情况的专业杂志《中  相似文献   

10.
2001年,张小琴双喜临门:获得全国第五届“金话筒”奖;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 张小琴从小天资聪慧,15岁上大学,22岁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先是在《山东文学》杂志社当编辑,从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总会有些闪烁着光彩的记忆。我少年时期在上海的一段经历,至今想来,仍使我感到振奋。《新少年报》的通讯员当我还在家乡上虞念小学时,就是上海《新少年报》的通讯员,我为报纸常写通讯、短诗和小故事,参加争做“模范少年”、“小先生”等新鲜有趣的活动。以后又担任发行员,推销报纸。 1948年,我十三岁。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住在哥嫂家里,我到西门路355号《新少年报》社看望了大朋友,也认识不少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年报》复刊后三年的1981年11月4日,迎来了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几乎和新中国同龄的,为少年儿童办的报纸,好像就这一张。报社决定好好庆祝一下,要邀请有关领导,关心和支持这张报纸的各界人士,报纸的作者,小读者,通讯员……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会。光研究邀请人的名单,就花了领导们不少时间。  相似文献   

13.
百岁老人名叫周连科。1993年,摄影师王某在街头与老人偶遇,谈得投机,为他拍了一张黑白正面肖像照。后来王将这张照片投寄给中国人口报社,做了一个标题为《年过九旬不言老》。1999年秋,《中国人口报》发表《幸福的晚年需要口腔健康》一文,为了美化版面,配发了周  相似文献   

14.
1993年,"十星"文明创建从地处鄂西北大山深处的竹山县脱颖而出,被称之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成为享誉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时隔19年,竹山再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中央文明委、中宣部决定再次推广竹山经验。为深入挖掘"十星"文明创建的典型意义和成功经验,《十堰日报》于2012年7月下旬推出"竹山‘十星'创建19年回望"系列报道,即《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常创常新的最佳载体》、《燎原神州的文明之火》。  相似文献   

15.
创刊于1956年的《新疆少年报》(维吾尔文版),是以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少年儿童报纸。50多年来,《新疆少年报》在最初7个栏目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先后创办了"少先队员风采"、"在升国旗仪式上的讲话"、"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100多个栏目,  相似文献   

16.
"您好!我是《中国少年报》记者."在全国两会采访期间,这是笔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今年跑全国两会,和许多同行一起见证了大历史,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产生、修改宪法……但最体现使命感的,还是作为一名少儿媒体记者,为孩子说话.  相似文献   

17.
"我请读者想象我们正在德黑兰读《洛丽塔》,"阿扎尔·纳菲西女士写道,"这部小说叙述一个男人为了占有、俘虏一名十二岁少女,间接导致她母亲夏洛蒂死亡,并将她当成禁脔长达两年。读者可能不解,为何是《洛丽塔》?为何要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相似文献   

18.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11,(15):88-88
詹妮弗·洛佩兹获《人物》年度"最美女性" 美国娱乐周刊《人物》近日公布了2011年度全球最美人物榜单,美国艺人詹妮弗·洛佩兹获评"最美女性"。洛佩兹将自己的美归因于"生活中充满了爱"。她说,这个奖项令她感到开心和自豪,"自豪的是我已经不是25岁!"  相似文献   

19.
《大公报》1926年复刊后非常重视新闻图像的使用,但报馆缺乏专职摄影记者,只能寻求外援,而照相馆作为早期专业摄影机构,自然成为报馆的合作对象。由此,报馆获得新闻照片以飨读者,而照相馆也借此获得了免费广告的机会。从1926年到1937年,共有31家照相馆为新记《大公报》提供了234幅新闻照片,这些照相馆也成为报馆重要的新闻生产者。照相馆为新记《大公报》提供的新闻作品主要包括对政要人物、外交往来的影像报道,以及借影像宣传航空救国和倡导体育运动等。照相馆参与报馆的新闻生产,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双方共同愿景的构建和新闻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正1986年3月4日,82岁的女作家丁玲永远地离开了热爱她的读者们。回首往事,她是1931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和左联的党团书记,也是鲁迅旗下一位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2年曾荣获前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她身世坎坷,一生追求真爱,虽遭遇四次婚姻,但始终坚信爱情,最终与相爱的人白头偕老。文学、爱情与政治左右着她的一生。她从湖南长沙一所女子中学走出来,赴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后来在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开始发表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小说。她的成名作《莎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