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史写作是当今文学研究中的一股热潮,但佳作寥寥。本文以现代通俗文学史观念为例,辨明文学史写作中反文学史意识的失误和后果,强调坚持文学精神是文学史写作的核心问题,并从文学史应有的文学意义角度,进一步阐明文学精神在文学史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激励下,学者们为文学史写作从理论上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带动了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从多样的文学史模式、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困境两个方面来总结现阶段文学史理论建构及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是建立在现代性的文学和历史观念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文学史的写作必须要有文学和历史的相对规定性.但是,长期以来,文学史的写作都是在社会史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使得文学史写作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本文认为,只有将社会史从文学史中分离出去,把文学史的写作重心放在语言艺术发展规 律的探索上,才能建立一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美国文学史写作的审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文学史写作能够反映出文学研究的总体轮廓。拟以语言诗为例,对比《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和《剑桥美国文学史》的不同写作方式,旨在说明美国学界文学史写作审美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7,(1):84-90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自问世以来,在受到读者欢迎与好评的同时,却未受到文学史的重视。就当代文学史写作而言,文学史家的史学观念、文学思潮以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主观性都会影响到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叙述;就作家及小说而言,作家自身的写作策略和文学观念、作品自身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在文学史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史中,围绕着经典的写作可以说是一个铁定的惯例,如果我们反逻辑去思考,这一理论的形式逻辑关系和既成的文学史事实就可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问题之一是围绕经典写作文学史是不是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之二是经典是如何造就的,是否具有正当性?由于文学史写作思路、方法、模式等方面已固定化,目前呈现的当代文学史文本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学史的真实性是有限的或部分的,我们很可能是在虚假的"历史想象"中接受文学教育,形成我们的文学认知模式。当代中国文学史如何写作?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就可能成为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理论对当代文学史写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集体写作存在矛盾与困难,影响了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发展;个人写作改变了当代文学史写作模式,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洪子诚和陈思和的文学史著作是新时期30年里具有重要影响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体现了"成一家之言"的学术精神,也暴露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宽容和权宜之计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命题。把这两个命题引申到当代文学史写作中来,对文学史写作本身和文学史写作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当代文学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研究者作为当代人不可避免的狭隘视野,在当代文学史写作中采取权宜之计的叙述方式,可以更好地体现宽容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命名及由此而来的争论和置疑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写作观念进行了再探讨,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文学史写作所依据材料的真实性及其确认,非主流文学的文学史地位及其与主流文学的互动关系,文学经典确证在文学史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在多元化重写文学史的倡导下,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仍需遵循一定的规范。文学史写作应遵循求"真"精神。所谓"真"的精神,即对文学历史抱以真诚而非凌虐、同情而非苛责的态度。"真"是文学史写作者保持文学史独立性的根本前提和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底层写作作为一种写作热潮进入了文学史的创作领域,以一种新的写作思潮的形式丰富着当代文学的文学史写作,显示着文学史不断发展的蓬勃生机。底层写作是否可以归为思潮创作,仍需时间的检验。然而底层写作毕竟使一个群体、一个阶层走进人们的视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本文试图通过方方的《奔跑的火光》来阐释底层写作这一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2.
飘落的花瓣——评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传统的政治一元化的当代文学史提出质疑,用独创性的“民间意识”、“潜在写作”理论来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整合,体现出独特的文学史写作个性。但这种学术姿态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在文学史上独特的悲壮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与评价建国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经历 3个时期 :60年代初的初创期 ,80年代的建设期 ,90年代的反思探索期。从“当代文学”概念的提出到勾勒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发展 ,再到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叙述框架 ,当代文学史写作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集体写作走向个人写作 ,从部分研究走向整合研究 ,从而更好地把握 2 0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情境中当代文学的独特状态。  相似文献   

14.
文坛扫描     
作家观点●张闳认为要警惕文学史写作垃圾化日前,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新书发布会上,爆出现存于世的中国文学史多达6000多部,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达1000多部的事。同济大学教授张闳认为文学史写作正在‘垃圾化’。张闳说,时下,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存在大量东拼西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就历史的角度而言,自80年代中期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和“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便在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结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代表90年代当代文学史写作实绩的个案来看,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创新与实践、学术与个性,都因历史的沉积、容纳的限度以及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述,却带有明显的文学史意味,其中《辨骚》、《诠赋》等篇尤具代表性。刘勰并非有意撰写文学史,而是在探求各体文学特征和写作规范的过程中不期然而然地走向分体文学史,在文体论和创作论的交汇中不期然而然地勾画出各体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这种异于近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撰述策略使《文心雕龙》得以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于一体,值得今人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夏志清将文学史的写作回归至文学本身,他将文本的价值放在文学史写作的第一位,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他对文本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比较,这样的细读使他寻找到了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作为一名提倡"真实"写作观点的学者,他将这种观念带入到他的文学史写作中,他不惜用一些主观性较强的语言阐述对文本的阅读体验,这样的做法引来了众多争议,不少学者批评他的这种做法缺乏文学史所必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他对文本价值的评判是一种遵循文本阅读体验的"客观"。夏志清的这种写作范式赋予《中国现代小说史》不可复制的高度和灵魂,使其成为文学史写作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重写文学史的缘起、应遵循的方法原则及在写作中当预防的层面等的阐述,阐明了文学史写作的终极目标虚是产生出具有审美性和个人立场的研究型的学术著作,且这种文学史的重写工作需要不断进行。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中国文学史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史,普遍存在着整体性的缺失。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是一种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地域文学,特色鲜明,在文学史上有着典型意义。文章就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缘起、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写作体例、思路与方法等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系统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对以往历史的叙述和评价。文学史写作就是一个把握和梳理过去记忆的活动。在当代丰富、复杂的文学实践活动中,哪些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被选择和记忆,哪些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被筛选和淘汰,文学史的视域在历史的叙述中如何被确立,这是文学史写作的首要问题。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