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坤杰 《教书育人》2010,(2):109-110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组成部分和特点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何谓校园文化?顾名思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即是在学校的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知识的更新一日千里,“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似乎更加清彻响亮了。然而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一代新人的圣地,在渴求“知识”的同时不能缺乏“文化”,应让校园闪烁文化的光芒。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创造一种和谐、文明、规范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精髓。创建务实有效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是学校工作的追求。我校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五个层次入手,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植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曲祚 《教书育人》2012,(13):12-13
初中校园文化主要体现为实体的、空间的存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直观形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教育领域中,初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并成  相似文献   

5.
一、校园文化的结构及功能校园文化主要由三大主体文化组成:1.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主体。知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课程体系范围内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和各类实用技术方面的知识。学术性是知识文化的最高层次。学校既是传播继承人类文明知识的场所,也是产生知识的殿堂,知识构成了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知识文化开启着校园人的灵智,发展着校园人的思维,提高着校园人的认识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校园文化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传播知识、发展知识,用科学知识来培养锻炼校园人的科学理性,提高校园人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科学发展观有关思想,尝试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主体的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文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文化和以学校组织为主体的学校组织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关注和发展不同主体的文化,让不同文化主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整合,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组成部分和特点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何谓校园文化?顾名思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也是一个学校的名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  相似文献   

9.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惠余 《教书育人》2002,(10):41-42
高校赞助行为是指高校接受商家赞助校园文化活动的现象,虽然出现的时间短,但涉及的范围广,影响力大。商家赞助校园文化行为主要指商家(企业、公司、个体老板等法人)通过资金、实物商品、代金券、勤工助学岗位、提供技能培训等赞助行为直接或间接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从某种层面上实现商家的经营目的。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指以课外文化活动、即“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这里主要从狭义上来讲。商家赞助校园文化行为,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此褒贬不一,下…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校园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办出学校特色的有效措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渊源于社会文化,是借助学校载体来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在校园里的折射和反映。它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或青年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被称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有别于社会文化的一个显…  相似文献   

11.
金红娣 《教育》2013,(3):48-49
学校是传播知识文化的重要场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学校主题教育活动,运用新型教育观,形成教育新机制,创新人才就能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得到熏陶和培养。为此,探寻育人新机制,张扬能人主旋律,提升文化品味,探讨创新校同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杨建宇 《湖南教育》2006,(12):20-21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办学思想、教育理念、育人观、人才观、价值观、教师的精神气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基层学校的校长,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靳泉 《课外阅读》2011,(12):59-59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常常对学校的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我校是一所特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办好学校,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我校从实际出发,以把学校建成“人文校园,快乐家园,成长乐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紧紧依靠全校师生,扎扎实实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从建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入手,按照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创造和经营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认同的实质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把校园文化改造成为全体成员认同和肯定的学校文化内容和形式,最终成为师生内在的文化选择和行动自觉。共生理论倡导互动、合作、协调、共赢,这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认同过程中存在的以个体利益为轴心、以个人尺度和目的去评判和"编造"校园文化的个体主义窠臼提供了反思工具。共生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文化认同应是由学校师生在相互交往中合作、协调与理解,生发出基于本土和自身的共同体心理倾向,进而实现全主体认同。互动共生是中小学校园文化认同的内在运行机理。在多元主体参与式互动中平等共进化校园文化、在"地方性知识"中构建互惠共生的关系、在"集体记忆"生成中趋同文化认同心理有利于融通校园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湖海燕 《大学时代》2006,(3):28-28,22
学校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志,是传播和创造人类文明的集散地。校园文化就是这一活动的文明成果,它在促进人类完善自身、加速人类向社会文明进军的步伐,传替人类文化知识方面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本文就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主要内容和怎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一点肤浅的探讨。一、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当代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整体文化、传统文化和其它亚文化来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功能。1、内容的多样性。校园文化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包括人际关系、人的心理、价值取向,也包括风俗礼仪和伦理制度,更包括校园环境,课外活动等方面。不同…  相似文献   

16.
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群体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坚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重。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体、基础,是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7.
如今,校园文化这个词不再是一个名词或某种实体,而是一个动词、一个过程,赋予了时代精神与发展特征。校园文化建设集中反映在五个方面:校长文化、学校制度文化、特色文化、校园环境文化、学校管理文化。优秀的学校,一定富有先进的校园文化,关注校园文化建设,面对已成“化外之民”的学校,正视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的事实,应对已碰露出来的“泛文化”和“假文化”等迹象,  相似文献   

18.
所谓校园文化,指的是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为师生所遵循的共同理想、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校园文化不仅指艺术文化和体育文化。而且是以学校精神和校风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文化,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目标。贯穿学校教育实践的整个过程,是学校育人实践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在学校管理中,以被管理者为主体,重视人的存在与价值、情感与沟通,关注人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人的独立性、创造性。有助于挖掘出每个人内在的潜能和智慧,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获得发展。一、浓厚的校园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引自高占祥《论校园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