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杰 《收藏界》2012,(10):85
"至正通宝"为元惠宗(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所铸,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等五大类。此五类钱皆铜优制精,品种繁多。背部有蒙汉文纪年、纪值、光背等不同版别。笔者收藏一枚"至正通宝"当十大钱。此钱为细字版(在华光谱著作中定为五级),直径4.64厘米,厚度为4.2毫米,重  相似文献   

2.
许杰 《收藏界》2010,(7):84-84
“大中通宝”为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前称吴王时(公元1361-1367年)所铸。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折十共五等。“大中通宝”四字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背文有纪值、纪地、纪值兼纪地四类。“洪武通宝”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所铸。形制同大中钱,也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面文“洪武通宝”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背文也有纪值、纪地、纪值兼纪地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7,(1)
正近获一枚至正通宝折十大钱,甚是喜欢,欣赏之余也对它的历史背景产生了兴趣。至正通宝为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始铸,正面钱文楷书对读,端庄秀丽;背穿上则以蒙文纪年或记数,分别铸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字样。是品至正通宝折十大钱(见图),直径45毫米,厚3豪米;背穿上以蒙文纪值。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重视农业生产,使得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逐渐代替了畜牧生产。由于元朝的疆域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  相似文献   

4.
黄明东 《收藏界》2011,(5):93-93
"雍正通宝",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始铸。在清代古钱中,"雍正通宝"数量较少,而且铸工精湛,钱文大多数为宋楷体,深受藏家喜爱。据查阅相关资料得知,"雍正通宝"珍品较少,除了几品雕母、牙样、折二以外(好像没发现母钱),只有甘肃宁夏局试铸的背"宁",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6,(17)
正蚌埠市博物馆的藏品中,元末农民起义军钱数量较多。1988年市区青年街基建工地出土一处钱币窖藏,共有5个品种总计22枚,其中龙凤通宝折三3枚,天佑通宝5枚(包括背篆书"叁"1枚、背"五"4枚),天启通宝折三1枚,天定通宝折二、折三7枚,大义通宝折三6枚。此类钱均属元末农民起义军政权货币,地域性强,铸期短,铸量少,在同一窖藏中出土如此众多品种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4,(5):150-150
上海崇源2014年春拍钱币专场拍卖将于6月中旬举行。古钱方面,此次征集到张叔驯先生家属友情提供之石范、陶范数枚,是张氏遗留在上海的部分藏品,"文革"时期被抄家,后入上海博物馆。其中有"齐之法化"背"上"四字刀石范1件。齐国刀币石范极为罕见,是博物馆级的藏品,极为难得。本场另推出"思远堂"收藏中国古钱数十枚,其中"皇宋通宝"折二铁母、"大宋元宝"背"利州行使"铁母、"开禧通宝"背"同二"铁母、"嘉定通宝"背"同三"铁母、"乾道元宝"背"正行"铁母、  相似文献   

7.
明“天启通宝”铸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小平、折二、折十等。“天启通宝”四字楷书,小平钱除光背外,背有星月及记重、记局、记地等多种文字。笔者藏一枚“天启通宝”光背小平钱。钱径24毫米,穿面径4毫米、背径5.5毫米,厚2.5毫米,重6.7克。黄铜质地,钱体厚重,包浆自然,有流通磨损且边缘受重击变形之痕,是开门的传世品。  相似文献   

8.
钟旭洲 《收藏》2010,(3):118-119
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1131~1162年)铸有“绍兴元、通宝”两种钱币,且有铜、铁质之分。在铜质行用钱中,“绍兴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其钱文旋读,书体篆、真成对,制作颇为精整。“绍兴通宝”亦分小平、折二、折三,钱文直读,书体则皆为真书。另外,谱录中又有“绍兴通宝”瘦金体旋读折五、折十型试样大钱存世。  相似文献   

9.
史载:"大观通宝"系北宋徽宗大现年间(1107-1110年)所铸。面文为徽宗御书瘦金体,计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数十种版式,分铜、铁、锡等币质。小平钱又以"通"字部位结构,有"昂通"、"降通"、"斜通"、"楷通"、"大字小通"之分。其中以当十大钱最为精美,尤以小平行书及样钱、母钱为珍贵。折十铜母当属精美之品。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20,(7)
正在中国古钱币中,有一种折银钱是对银作价的,分为一厘、二厘、五厘、壹分几种,相当于银两的一厘、二厘、五厘和壹分。这种折银钱多见于南明末期和清初,主要有永历皇帝朱由榔铸造的永历通宝、东平王孙可望铸造的兴朝通宝以及三藩钱中吴三桂铸造的利用通宝。清初顺治五式中的一厘钱,也属于折银钱。每一种折银钱都有较多的版式,且多寡不一,有些较为常见,有些则十分稀少。就拿其中的五厘钱来说,大字五厘就是尤为少见的版式。其主要特征就是背面的"五厘"二字与同类品种相比显得要大一些。  相似文献   

11.
钟成华 《收藏》2015,(3):96
洪武年间,广东铸有洪武通宝背"广"、背"广二"、背"广三"、背"广五"、背"广十"5种纪地兼纪值铜钱。经常见到的洪武背"广"钱都是一些形制较小、重量较轻、铸工较差之品,而符合明初钱制规定的不多。但出土钱品的情形就与之相反,大多数都是形制大、重量足、铸工精,边廓穿口基本上都没有碰撞、磨损痕迹,显然是新铸钱尚未使用就被埋藏。出土的零星散钱,都是放在一些小坛小罐里,说明这些都是黎民百姓平  相似文献   

12.
王欢  王立群 《收藏》2018,(12):73-73
清代康熙皇帝于1662年即位,1722年去世,在位61年。康熙通宝钱铸量很大,制式只有背满文宝泉、宝源及背满汉文纪局钱。福建宝福局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铸康熙通宝生肖纪年钱。孙仲汇、张志中先生在钱币著述都讲到:康熙通宝宝福局铸有"子""丑""寅"等纪年钱,存世极罕。而书中图录只有"子""丑""寅""已""戍"五...  相似文献   

13.
魏咏柏 《收藏》2015,(3):99
笔者藏有一枚"洪武通宝"背牧童骑牛花钱,直径34毫米。正面为浑厚有力的"洪武通宝"四字。背面是牧童骑牛图,一光头牧童,手持横笛,骑在牛背,牛儿翘蹄回首,形象生动。"洪武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所铸制钱,形制同大中钱。"洪武通宝"背牧童骑牛图花钱,俗称"放牛洪武",多为清末所铸。形制有大有小,铜质有青铜、黄铜、淡红铜之分;牛有拖尾、摇尾之别;牧童有戴斗笠与光头两种。此既是民俗钱,又是吉祥钱。泉界关于"放牛洪武"花钱的争议颇多,有说是大明官方所铸,有说是民间私铸  相似文献   

14.
《收藏界》2007,(8)
"崇宁通宝"有小平及折十钱。小平钱存世较少,大致可分大字、宽缘、缩范等版式。缩范小平钱极罕。所谓"缩范",马定祥先生概括得非常形象。在《历代古钱图说》第95页,批注曰:"另有一种如折十缩小之字文者,珍。"换言之,似缩小的折十"崇宁通宝"钱。这种"崇宁通宝"小平钱,也有称"美制"者。  相似文献   

15.
陈瑞海 《收藏界》2013,(2):52-53
祥符通宝、元宝为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铸行。祥符钱自古即被作为"吉祥钱"收藏或赠予,它象征祥瑞符命,寓福、禄、寿之意,男女青年也多作为定情之物。宋真宗在位二十三年(998-1021年),共用了四个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祥符通宝、元宝为他的第三个年号钱。祥符钱普品在一般钱币书中均有所载,以"祥符元宝"为主,见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及特大型  相似文献   

16.
刘盛全 《收藏界》2011,(10):73-74
阜昌钱,是北宋末年刘豫被金人扶植为“大齐”皇帝时铸行的一种货币,计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小平称元宝,折二称通宝,折三称重宝,每种钱文分真、篆二体。阜昌钱币存世罕少,稀世难寻,不管哪一种钱币,据说都有赝品。  相似文献   

17.
"淳熙元宝"为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所铸。面文多楷书,也见隶、篆,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有星月纹及"泉"、"春"、"正"字等,背字为钱监名。淳熙七年(1180年)铸钱时背开始铸纪,品类繁茂,版式近百种左右。这枚"淳熙元宝"铜钱,径3.1厘米,厚0.22厘米,重9.2克。钱文楷书,右  相似文献   

18.
唐曙光 《收藏界》2010,(12):77-77
"圣宋元宝"折二,青铜,背"福寿双全"篆书。钱径30毫米,厚1.4毫米,重6.1克。生坑绿锈生根,开门见山之品。  相似文献   

19.
贾志义 《收藏界》2010,(2):79-79
《金史·食贷志》载,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于代州立监、铸钱,文曰“大定通宝”。此钱背有“申”字、“酉”字,又有宽缘、折二、铁钱等品种。  相似文献   

20.
袁华惠 《收藏界》2010,(10):85-85
“大宋通宝”背“当拾”大钱,铸于南宋宗庆年间(1225—1227年)。钱史楷书,仿瘦金书,刚健劲逸,秀丽大气,尽娃大宋皇朝大国风范。据云,钱文系大书法家蔡京所作,有多种版别,按笔画粗细可分为粗壮大字和瘦书小字两种,以小字版更为俊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