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苏  徐惠 《新闻大学》2013,(1):149-152
媒介公信力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一种被受众信赖的良好的品质.媒介公信力建设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维护政府形象,打造诚信社会和提高媒介的品牌价值.近年来,我国媒介整体公信力得到大幅提高,但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低俗之风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本文通过对现今我国媒介公信力现状和问题研究,探讨提高我国媒介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军人与军队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军人的媒介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1]。本文以《人民日报》2009~2018年有关“中国军人”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人民日报》如何建构“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以及建构了怎样的媒介形象,并针对“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建构提出相关建议,认为应建立多元叙事主体,丰富报道主题结构,并在国际传播中积极进行议题建构,从而推动“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呈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利用媒介仪式来建构和传播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媒体的创新之举。本文以典型人物形象系统中的平民楷模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央视"寻找最美"系列颁奖礼为研究个案,在媒介仪式观的视域下解读平民楷模形象的仪式建构与传播过程,探析其建构与传播的仪式陷阱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0):16-20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与国外学术界对于国家领导人形象传播研究的成果,研究发现国内对领导人形象的主流研究是经由媒介文本的内容分析对领导人形象进行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国内外媒体对国家领导人形象报道特征和新闻框架,对国家领导人有倾向性的的个性形象建构。比较而言,而国外相关文献结合多学科理论基础,注重政治领导人形象测量的指标体系建构、传播效果和对公众认知的影响机制研究,而目前国内领导人形象传播研究存在研究视角单一和研究方法滞后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的兼容性和建构性打破了不同媒介间的形态壁垒,融合新闻实现了多种媒介在各环节上的统筹集约和相互渗透,能够产生多种传播效应,放大新闻传播效果.在融合新闻传播特征逐渐转变的过程中,可从多个视角透析融合新闻传播效应的几种表现,获取优化传播效应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关键词之一"和谐"在天山网新闻中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很高,但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天山网不同频道的新闻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后可以发现,"和谐"正是天山网新闻报道构建新疆形象的核心议题.本文结合媒介框架理论与对新闻关键词的数据分析,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如何体现在新疆媒介形象之中,并就天山网构建的媒介形象特征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岳子荷周丽 《视听》2016,(6):137-138
国家形象是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媒介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在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中起到了"传声"与"扩音"、"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媒体的公信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对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以《人民日报》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报道为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来研究这一事件的报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其中具体鲜活的媒介实践,是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经验来源与实践基础。基于线性历史观、单一发展观和技术中心主义的发展传播学新旧范式,都未跳出西方现代性的根本逻辑,难以有效阐释中国的媒介与社会发展历史。文章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及其独特的媒介实践出发,结合新发展社会学的视野,围绕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探讨媒介与发展传播的中国式经验与路径。提出应当超越发展传播学的传统框架,迈向一种新的媒介与发展传播类型学,这可以为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重要的参照,也可以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知识贡献。  相似文献   

9.
"2014年,国产电影主产量突破700部,票房过亿元的已达45部。"1虽然国产电影票房成绩不错,但对其的舆论评价有些许微词,如网友对《心花路放》价值导向低俗、污损地域形象等议论较多。这样的舆论现象与电影报道行为间有一定的关系,电影报道往往会在观影前后对公众产生作用力。电影报道的把关人对新闻的处理行为关系到电影舆论的生态环境。电影新闻传播的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电影信息的报道及评价是大众媒介新闻报道的重要领地。在大众媒介建构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处在把关位置的媒介组织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新闻中心新闻、财经两个频道六年间(2009-2014)有关“蚁族”群体的报道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旨在探究大众媒介对该群体的建构方式并比较不同媒介的报道。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党媒和市场化媒体在蚁族形象的建构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无论是对“蚁族”群体的关注深度还是对“蚁族”个体的呈现程度,二者均明显不足。大众媒介的建构方式,对蚁族问题的顺利解决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在全球传播视角下,现代传媒对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具有积极影响,新媒体的多样性助推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人物形象塑造在国家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要开展对外传播,人才是关键,关注全球化语境下国际传播发展趋势及对外传播理论与和传播实践,研究媒介建构、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对外传播人才对国际传播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期“传媒大讲坛”从媒介建构、国家形象塑造及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探讨。首先刊出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作苏教授等的文章《国家形象的官媒与民媒二元建构蠡谈》,文章以官媒与民媒两大类传媒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为主线,分析了两个舆论场的传播格局,深刻剖析了我国国家形象的媒介互补建构策略,对我国建构可操作的国家形象传播体系具体参考价值。《我国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东高校的调查分析》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对外传播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新闻学博士侯迎忠等撰文,文章以广东高校为例,对广东高校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现状与培养机制进行实证调查与综合分析,进而对该省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缺陷提出建议,为我国其他省份培养对外传播人才提供理论参考。学者剖析深刻,思想深邃,其敏锐的学术视角、前沿的理论思维,相信对当前我国对外传播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闻窗》2009,(4):60-60
地域形象建构与传播属于政府大型公关活动,主体是政府。在当前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西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地域形象作为一种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软实力,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地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过程中,媒介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是政府建构与传播地域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展示地域形象的重要平台。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站,因其迅捷、互动及跨地域性,在地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贵州省门户网站的《金黔在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过去50年间关于雷锋题材的主要影像作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视纪实影像作品)进行关注、梳理和分析,旨在探讨雷锋本人和雷锋精神在大众影像传播中所表现出的变化.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宣传思维主导下的“先进典型”到90年代逐步通过影像纪实转变为“鲜活面容”,雷锋的形象也经历着一个由“被塑造”转化为“被还原”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趋向理性,纪实影像传播有助于提升媒介的公信力,同时也有助于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培育出平实而良性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 第1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 ,本人与《经济日报》记者梅绍华采写的特稿《雷锋生前唯一报告录音是这样被发现的》报道 ,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对这篇报道的采写经历本人感触颇深。偶然机会发现雷锋生前唯一报告录音线索做为一名记者 ,每年在3月5日来临前夕 ,总想采写出独家的具有份量的“雷锋新闻” ,为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也是检验一名记者的思想能力与业务水平的一次考试。雷锋的第二个故乡在辽宁 ,这里留下了他太多的足迹。为了找新闻感觉、捕捉雷锋新闻的“灵感” ,我开始有目的地寻找搜集有关雷锋方面的图书资料甚至传说…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上,女性图片铺天盖地,网络的特性使其成为传播女性内容的主要媒体.从媒体报道来看,对女性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娱乐新闻.娱乐新闻中,媒体把女性过多地塑造成物质化、欲望化的形象.在男权社会里,网络媒体成为满足男性对女性的偷窥欲和消遣心理的重要载体.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娱乐新闻的女性报道进行抽样分析,探析媒体对女性片面性报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网络红人是2016年重要的流行文化之一,门户网站作为流行文化重要的制造者,通过连续大规模的新闻报道有力地塑造了papi酱"第一网红"的媒介奇观。通过研究发现,门户网站新闻报道建构了"颜值高"、"有才华"、"励志"、"接地气"、"低俗爱炒作"以及"人气高"六大papi酱媒介形象,较文字传播时代和图文传播时代的网络红人媒介形象相比有了显著变化。在网络红人媒介形象生产过程中,门户网站采用不同的建构方式来塑造原有网络红人媒介形象以及新产生的网络红人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7.
王阳 《青年记者》2017,(30):35-36
真实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普适性伦理准则,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活动与新闻传播研究的核心和基础问题.在新闻活动中,真实意味着抓住事物或者事件的核心议题、事件或人物的本质以及潜藏问题,向真实的追究和探索意味着穿透事物的表象而抵达内在,进而解释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深层含义.新闻真实具有两个维度:事件真实与意义真实;新闻真实具有三个面向:客观真实、媒介真实(符号真实)与理解真实(受众真实).新闻真实的实现由真实报道和理解真实、相信真实共同构筑,即由客观真实到媒介真实再到理解真实不断推动的过程,其核心是由新闻传收活动中的双重主体(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共同完成的.①一方面,新闻真实的实现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和再现;另一方面,新闻真实的实现是对客观事实的塑造与建构,这两方面均依赖于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郭宁博 《今传媒》2024,(3):38-42
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在公众面前展现出来的形象更多是媒介对其刻画和建构后的结果。媒介对运动员形象进行全方位建构所产生的效果,除了宣传运动员之外,还能够为媒介宣传赋予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在广东工业大学男篮夺冠CUBAL的背景下,各家媒体纷纷利用自身优势建构其媒介形象,并从符号化、情绪化、标杆化三个框架出发,最大程度地发掘其传播价值,产生了良好的建构效果。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男篮为研究对象,从媒体分类视角和受众传播理论两个方面分析其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在此建构过程中媒介建构方式与以往相比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政治传播中,政府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议程设置,引导和建构媒介议程,从而达到塑造政府和国家形象的目的.在现实的政治传播实践中,标榜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西方国家,也无不积极借助于新闻媒体强大的社会传播功能,有目的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引导本国及国际舆论,借以提升政府和国家形象.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以2010年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温家宝总理与全球媒体记者答问的问题为研究样本,从问题类型、提问媒体分布以及国际媒体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探究政府如何有效地利用公共舆论平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博客、播客等"自媒体"越来越频繁地参与新闻传播,"公民报道"一词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一般认为,公民报道是指"来自普通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他们或是现场的目击证人,通过现代科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直接传送给大众媒体;或者自己创办小众媒介,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新闻生产与传播".①显然,更多的公民报道是和新的媒介技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虚拟的网络空间是其成长壮大的温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