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评段玉裁的转注观——六谈六书之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文字学家戴震、段玉裁等认为转注字就是“互训”。换言之,同义字就是转注字。影响较大的是段玉裁。他的《说文解字注》对汉字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他为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不少补充,也纠正了一些失误。同时也把他的转注观点塞满了《说文解字注》。可惜,他的转注观点是非科学的,也不是许慎的原意。说他的转注观不科学,是由于:一,片面理解许慎的转注例字“考”和“老”的关系;二,混淆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三,曲解“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含义;四,强分“造字”与“用字”。  相似文献   

2.
答读者问     
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朱明银同志来信说:统编小学语文第一册《看图拼音识字8》,将“土”字篆写成“(?)”形,有误。朱同志引证许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列“土”字篆写均为“(?)”。说文解字“土”字篆文的两横齐长“=”,象地之下,地之中之形;段玉裁将许慎的“地之下”校正为“地之上”。课本的篆写和“上”字的篆写相混了。  相似文献   

3.
古人名中带有“子”字的甚多,这跟“子”的本义有关。据79年版《辞海》注解,“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这  相似文献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说文》的体例进行了阐释,且提出许多自己的新的看法。“合二字成文”是段氏在注解《说文》时所提出的一个条例,前人少有探讨,本文主要评述了段玉裁运用该条例体例对连绵词的构词特点、使用原则的认识,并对段氏“合二字成文”条例的历史意义和不足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通假字概说     
通假字是假借字的一种,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段玉裁分析假借字有这样三种情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之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说文解字叙注》)段玉裁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的假借,就是指通假字。王引之在论及通假字时,也注意把它同本无其字的假借区别开来。他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此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因此,通假字也习称假借字或借字。  相似文献   

6.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奠基之作,为之作注解的著作颇多,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最具权威性。本文欲探索《说文解字注·糸部》中一些方块汉字所透视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8.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女"部共收字245个(包括新附字7个),是一个庞大的部类。选取特殊的25个"女"部字,结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相关文献典籍,试阐释古代女子人生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一些字解释为“从某反”或“反某为某”“从到(倒)某”,认为某字是由另一字反形而成,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中有明确注解的“反形字”共计30个,后世学者对此也有所讨论,但多散见在单字的说解之下。许慎依据小篆分析字形,而小篆相比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有颇多讹变,其所注解的“反形字”从小篆形体来看确为相反,但从早期文字材料来看真正属于“反书造字”的只有以下8个,即“叵、亍、■、旡、■”。本文结合古文字材料,对《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重新进行梳理分类,以便对“反形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说“也”     
在中国古代文字训诂之学中,有一件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公案,那就是对“也”字的认定.这个字在《说文》中,许慎说得明明白白:“也,女阴也,象形.”后代的儒者,却多以为荒唐可笑.不过,也有不少严肃的学者认可.清代以数十年精力专研《说文》,精于音韵训诂之学的段玉裁说得很肯定:“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本无可疑者.而后人妄疑之.许(慎)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许慎是谨严的学者,被称为”六经无双许叔重”(见《后汉书·儒林传下》).段玉裁在音韵学上的功绩,钱大昕评为“凿破混沌”;在文字学上的功绩,王念孙评为“若膺(段玉裁字)死,天下遂无读书人矣.”(《清史·儒林传》).他们不但学术成就极高,生活作风也极为端方古朴,决不容有轻佻浮薄之语.有人在讥笑许慎的同时,连段玉裁也一并讥笑,好象持此说者,必为异端.有的学者(如鲁迅先生)虽然承认这个意义,但语焉不详,遂未能彻底纠正这种讥笑前贤的轻率态度.我以为“也”字本义为女阴,更无可疑,足为定谳.兹分述如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